農歷二月初二,又稱“龍抬頭”。每年的這一天,人們會高高興興地吃龍須面、爆米花、攤煎餅,還會進行春游、祭灶、踏青、上墳等節俗活動。
但是到了如今,“二月二”最流行的節俗還是“理發”和“洗頭”。可是,為什么非要到“二月二”這一天龍才會抬頭呢?
要知道,二月之前是正月,正月有全年最重要的節日——春節。春節習俗活動里有一項非常重要的活動——“舞龍燈”。
幾十個大漢排成一個長長的隊形,然后舉起用綢緞和竹條做成的龍,進行各式各樣、生動活潑的表演。那條龍被人們舞起來時,還沖著圍觀群眾眨著大眼睛,這就證明它的頭一直是抬起來的。
關于這個問題,有人解釋說,按照中國古代星象學,二十八宿中的東方青龍七宿中的“角宿”,會在春分之際呈現出上升的現象。“角宿”屬于“青龍七宿”之一,所以古人把這一天叫做“龍抬頭”。
然而,事情其實沒有這么簡單。當我們查閱古代文獻時會發現,在元朝以前,“二月二”是一個獨立的節日。
一、“二月二”的起源
這個節日從唐德宗時期興起,經歷了唐、宋兩代,直到元、明時期,才與北方的“龍崇拜”文化關聯起來,形成了后來我們看到的“龍抬頭節”。
關于“二月二”這個節日的起源,以及它最終的演變,還得追溯到唐朝中期。《舊唐書·德宗紀》里面說,貞元五年(公元789年)正月,唐德宗發布詔令,宣布把這一年二月初一定為“中和節”。
為什么要確定這樣一個節日呢?按照德宗本人的說法是:
四序嘉辰,歷代增置,漢崇上巳,晉紀重陽,或說禳除,雖因舊俗,與眾共樂,咸合當時。朕以春方發生,候及仲月,勾萌畢達,天地同和,俾其昭蘇,宜助暢茂。自今宜以二月一日為中和節,以代正月晦日,備三令節數,內外官司休假一日。
唐德宗表示,一年四季的節假日,歷朝歷代都有增設的情況。漢代增設了上巳節,晉代增設了重陽節,他們都說是為了祈福、禳災,但事實上都是皇帝順應時代的潮流,與民眾同樂罷了。
正月是春節,萬物萌芽、生機勃勃,二月算是春的起頭,正是萬物復蘇、天地和諧的好時候,所以決定把二月初一這天定為“中和節”。
原來,唐德宗時期正是唐朝安史之亂后的第十六年。當時國家經濟剛剛復蘇,老百姓們眷戀盛唐的舊時光,因此特別喜歡舉行各種節慶活動,所以唐德宗就想設立一個節日來“與民同樂”。
那么,唐德宗為何要把節日設置在二月初一呢?唐德宗的理由是——正月有元日(春節),三月有寒食節,就只有二月沒有節。
于是唐德宗想設置一個節日,但是如果設到花朝節前,后面就有一個花朝節,設到花朝節后,又到二月末了。
月末的日子在古代叫“晦日”,不吉利,所以還是把節設置在二月初最好。于是“中和節”就定在了二月初一這一天,節日氛圍就這樣逐漸形成了。
“中和節”原本是唐德宗新設立的一個節,它并不是為了紀念什么而專設的,所以它節日的習俗,都是從古代別的節日和《禮記·月令》中借鑒過來的。
“中和節”的節俗,設置了包括祭灶、賜尺、春游、吃迎富果子等等。其中,祭灶、春游比較容易理解,那什么是“賜尺”呢?
《禮記·月令》中說,仲春之月“日夜分,則同度量、鈞衡石、角斗甬、正權概。”意思是,春分時白天和夜晚一樣長。
按照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順應天時”的思想,古人會在春分到來時校正長度單位、重量單位和容量單位。這個習俗最初主要在朝廷中流行,是一個糾正秩序的象征活動。
至于“吃迎富果子”的習俗,也源于北方的“引錢龍”、“迎富神”的活動。這里的果子不是水果,而是米糕之類的傳統點心。“糕”與“高”同音,意喻步步高升、吉祥如意。
總之,經過唐德宗的一系列操作,“中和節”就這樣誕生了。唐朝人太喜歡游宴的氣氛了,他們覺得整個二月只有一天節假日不過癮,于是節日的氛圍就延續到了二月初二。
至于為什么非要在“二”這個數字上再加個“二”,有人推測,可能是因為傳統節日里,“正月正”有春節,“三月三”有上巳節,“五月五”有端午節,“九月九”有重陽節。
中國人喜歡雙數,覺得特別吉利,所以就在“二月”后面也加了個“二”,形成了“二月二”。于是,“二月二”就在這種情況下逐漸流行開來。
二、“二月二”的傳統習俗
但是“二月二”在民間真正開始盛行,還要到宋朝。最后,“二月二”正式與“龍抬頭”合并成為一個節日,已經是元朝的事情了。
宋朝過“二月二”,節日活動主要是踏青、挑菜。據古代文獻記載,應該是老百姓到菜園里采摘新鮮的蔬果,挑到集市上互相贈送,或者一起做游戲。
比如廣東人舞獅子“采青”,把現采摘的青菜懸掛在高高的架子上,參與活動的人們分成兩隊,通過競技的方式爭搶,討個好彩頭,這樣做非常有節日氛圍。
到了明朝,“二月二”的節日習俗里加入了“撒灰”的習俗。因為二月還有“驚蟄節”,這個節氣里會有毒蟲鉆出地面活動,所以需要撒灰消毒。
“二月二,龍抬頭”在清朝達到鼎盛,但是包括“挑菜”在內的一些的群眾活動,在一定范圍內受到了嚴格的限制。清朝統治者為了防止鬧事,一般不允許群眾集會。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挑菜”等等習俗就不怎么流行了,取而代之的是吃龍須面、迎富、祭祀、迎女、剃頭、踏青等活動。
以上提到的“二月二,龍抬頭”的習俗,全部是融合了歷朝歷代各種節日的習俗。國家設置或認可這個節日的目的,根本還是為了活躍文化市場,所以時間一久,人們就漸漸忘記了它的由來。
結語
“二月二,龍抬頭”,其實是由唐朝時期的“二月二”與北方文化中的“龍抬頭”相結合而形成的一個節日。
這個節日發源于唐德宗時期,流行于兩宋,正式成形于元朝,經過明清兩代的發展,在清朝時達到鼎盛。然而到了現代,這一節日已經日漸衰退。
“二月二,龍抬頭”節日的創設,按照唐德宗的說法,是為了順應社會潮流、與民同樂。因此,無論是否記得它的由來,都不影響大家享受節日的歡樂。
如今的人們一般只是聽過“二月二,龍抬頭”的說法,事實上已經并不過這個節日了。
其實,只要大家明白唐德宗當初創立這個節日的初衷,就會懂得,是否過這個節日,其實根本不重要。中國人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情,隨意發明任何節日,比如“光棍節”、“女神節”、“520節”。
只要每個人都能過得幸福、快樂,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和美的家庭以及稱心如意的工作。只要能做到這些,哪一天我們都可以是“龍抬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