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雪峰
保護耕地是基本國策。因為土地是不可再生資源,沒有土地,生產不出來糧食,人類就無法生存。中國有14億人口,保有18億畝耕地才可能保障中國人民的溫飽。18億畝耕地紅線也成為中國全社會的共識。
好在據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中國目前實有耕地超過20億畝,距離18億畝耕地紅線仍然還有2億多畝。當前中國正處在高速經濟發展和快速城市化過程中,城市化必然要占用包括耕地在內的土地,且往往要占用最高產的農田。因此,改革開放以后,中國耕地資源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為了保證耕地不減少,國家法律明文規定,城市建設占用耕地必須補充相應的耕地,即"占補平衡"政策。"占補平衡"政策執行中存在的問題是"占優補劣",即城市建設占用了肥沃且便于灌溉的高產農田,卻補充貧瘠且灌溉不便的低產農田。
中國當前發展階段,城市化是必然趨勢,是中國現代化的基礎,絕對不能停下來。未來20年仍將是中國高速城市化的20年,不過,因為之前若干年土地城市化速度比較快,城市建設已經占用了比較多的土地,再有三五千萬畝新增建設用地就基本上可以滿足未來20年中國城市化建設所需。
城市化必然意味著農民的進城。因為中國城市化的特殊性,當前一個時期,農民進城后一般都要將 宅基地 當作基本保障和留作退路,所以農民進城了,雖然增加了城市建設用地,卻并未退出 農村宅基地 。再過20年,如果農民完成城市化,并可以在城市體面安居,農民自然愿意退出大約2億畝的宅基地。將農民退出的2億畝宅基地復墾為耕地,比當前完成城市化只需要新增的大約三五千萬畝城市建設用地(也就是說未來20年城市建設最多占用三五千萬畝耕地)要多得多。這里面就有一定很重要的過程,即城市本身的發展,經濟本身的健康增長,才是進城農民可以在城市安居的條件。只有或只要農民進城安居了,他們才會退出農村宅基地,一旦進城農民退出宅基地,中國耕地總數不僅不會減少,還會增加。
中國經濟發展和城市擴張需要有質量,也需要有土地空間。沒有土地空間,經濟發展成本就高,城市擴張代價就大,進城農民就難以在城市安居,城市人口也不得不為過于稀缺的城市建設用地付出高額的土地房屋租金。
耕地保護要懂辯證法,以及必須考慮代價。不顧經濟發展和城市發展的基本規律,片面強調耕地的重要性,會影響中國經濟健康發展,降低城市化的速度,使得進城農民更難在城市安居,因此他們會更傾向于保留農村宅基地作為進城失敗的退路。如此,也就更難指望隨著農民進城后退出宅基地,中國耕地面積能有所增加。
做任何事情都不能絕對化,保護耕地也不例外。
2020年9月20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