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軟科
2024年末,華東政法大學研究生院發布“2024年華政研究生教育十大亮點”,提到學校已更新論文期刊“負面清單”至第四版?!柏撁媲鍐巍睂嵤┢吣陙硪幏读藢W生的科研行為,研究生在“負面清單”期刊發文數量減少97.8%。
學界苦“水刊”久矣。為了規范科研行為、優化學術環境,近年來,不少高校、科研機構都出臺了針對學術期刊的“負面清單”“黑名單”“預警名單”。
期刊“注水”?拉黑了!
作為國內最早制訂研究生論文期刊“負面清單”的高校,2018年1月,華東政法大學發布《關于建立研究生論文發表期刊負面清單制度的通知》,決定負面清單所列舉的期刊雜志在研究生評獎、評優和項目評審過程中不予認定成果和計分。此后,這份清單每兩年更新一次,并為多所高校認可援引。
2022年,河南大學發布《河南大學科技論文發表管理辦法》,其中第十四條規定:“自中國科學院公布期刊預警名單之日起,在預警學術期刊上發表的論文,不予報銷論文發表的相關費用,不予計入科研貢獻積分,在各類評審評價中不予認可。”
僅近3個月,就有上海政法學院、沈陽農業大學、山西電子科技學院等多所高校建立學術期刊“預警清單”制度或發布“黑名單”。高校為何集體公開對期刊“開炮”?這與期刊投稿背后的亂象有關。
其中一個典型案例是“熟蛋返生孵小雞”事件。2021年初,《寫真地理》雜志因刊發這篇違背常識的偽科學論文引發輿論關注,此后被??D。對此,網友評價“一個敢寫,一個敢發”。有媒體披露,該刊編輯曾回應“給錢沒有發不了的”,即版面費是發文的唯一“通行證”。
虛假評審、版面費虛高、期刊商業化嚴重……一系列投稿亂象拉響了警報。2018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支持相關機構發布國內和國際學術期刊預警名單”“將罔顧學術質量、管理混亂、商業利益至上,造成惡劣影響的學術期刊,列入黑名單”。2021年5月,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印發《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再次提到“支持相關科研教育機構針對罔顧學術質量、商業利益至上的期刊建立預警名單”。
建立黑名單時,國內高校通常參考參考兩份名單——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國際期刊預警名單》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年度《學術論文負面期刊清單》。2024年2月,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微信公眾號“期刊分區表”發布了2024年度《國際期刊預警名單》,并首次指出了預警原因為引用操縱、論文工廠、中國作者占比畸高等學術不端或不當行為。此前,文獻情報中心曾于2020年、2021年、2023年3次發布當年度的《國際期刊預警名單(試行)》。
2024年度《國際期刊預警名單 》
(圖源:期刊分區表公眾號)
“一棒子打死”,被誤傷咋辦?
“同一份期刊也有好論文啊,不能一棒子打死。”
“這不對吧?XX期刊整改過后水準提升了,怎么還在名單上?”
“XX期刊太冤了,明明是盜版質量差,怎么能怪到正版頭上?!?/p>
的確,通過列出期刊“黑名單”,有效避免了一些質量低下、管理不規范的期刊成為“垃圾論文”的籮筐,也有效遏制了論文買賣等不正之風,有利于推動主辦方提升辦刊水平,但與此同時,制定負面清單的標準和依據可能存在爭議,如果標準不明確或不合理,可能會誤將一些有潛力或特定領域有價值的期刊列入負面清單,或遺漏一些真正存在問題的期刊。
某高校將期刊列入負面清單的情形
“期刊預警不是論文評價,更不是否定預警期刊發表的每項成果。”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在首次發布《國際期刊預警名單(試行)》時就曾說明這一點。然而,盡管初衷旨在提醒科研人員審慎選擇成果發表平臺、提示出版機構強化期刊質量管理,實行過程中卻容易出現“一刀切”“一棒子打死”的情況。
從期刊主辦方的角度來說,“黑名單”明明年年都有更新,但一些機構、單位在援引時為了確保不放過“漏網之魚”往往是合并使用。歷史上曾經上過“黑名單”但經過整改已取得成效的期刊表示“很冤”:一旦曾經上過“黑名單”,就很有可能被釘死在歷史的恥辱柱上,徹底打入“冷宮”。
而對于教師、學生而言,由于在預警期刊上發論文往往一律不給報銷或不認定為有效的科研成果,意味著選擇期刊時更需要小心翼翼,甚至是保守——要注意規避所有已經出現在黑名單上,并且有風向要進“黑名單”的期刊;而一旦時運不濟,此前發出的論文所在期刊在“黑名單”更新時被納入,往往只能自認倒霉。
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計量與評價部主任楊立英在接受采訪時曾建議,科研管理部門在采用的時候應該注意具體情況,不搞“一刀切”。
“黑名單”,治標不治本
“水刊”泛濫——高校要嚴格學術管理,表面上看,這是一條理所當然的路徑。但“水刊”為什么有市場?教師評職稱需要發論文,研究生畢業需要發論文,學生評優評獎需要發論文……人人都要發論文,但僧多粥少,有需求,自然也就有了市場。
“水刊”長盛不衰,其背后的原因之一是評價機制導向的錯位。
《中國科學報》曾將高校建立期刊“黑名單”的舉措比作撲火,該報指出,防火的根本不能是“哪里有火撲哪里”,關鍵還要找出背后的火源,提出更全面的防火措施?!昂诿麊巍敝皇蔷燃?,但實在治標不治本。說到底,還是得減少發論文的需求量。
2018年11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于開展清理“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專項行動的通知》。高校“破五唯”改革正式啟動,此后,多項有關破除“唯論文”傾向的文件頻頻出臺。
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要求改進高等學校評價,強化人才培養中心地位,淡化論文收錄數、引用率等數量指標;改進高校教師科研評價,不得將論文數等科研量化指標與績效工資分配、獎勵掛鉤……堅決克服“唯論文”等“五唯”頑瘴痼疾。
高校、機構建立期刊“黑名單”,其初衷是為了加強科研誠信建設、凈化科研風氣,確保真正有價值的研究得到認可,但部分論文由于“一刀切”被錯判也實在冤枉。而以上種種,都與評價體系的錯位脫離不開。在通過黑名單“救火”的同時,我們更期待通過評價體系的多元化改革隔離背后的火源。
本文由軟科綜合整理。
PS: 期刊分區表團隊近日對該公告進行了更正,發布時間推遲至2025年3月,具體時間尚不清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