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論語(4)
很多人對孔子有誤解,認為孔子對當權者、國君過于順從,毫無批評意識。這基本是以訛傳訛,屬于對《孟子》一段文字的誤解。
《孟子·滕文公下》中,孟子和人討論時,說了這么一段話:
傳曰:孔子三月無君,則皇皇如也;出疆必載質。
嘛意思呢?別人問孟子,君子是否該出仕當官?
孟子生在戰國時代,局勢比孔子時期更亂,因此很多人不愿意做官,而喜歡歸隱,與世無爭。這種選擇對個人而言,沒什么問題;但對整個社會而言,并非好事。賢人都歸隱了,惡人豈不更肆無忌憚了?
儒家顯然是反對這種做法的。于是,孟子就拿孔子舉例說明。
“三月無君”,不是說三個月沒有君主,而是說在一段時間內未被國君任用;“皇皇如也”,內心惶恐不安的樣子。
“出疆必載質”,出遠門一定帶著跟尊長、國君見面時的禮物(萬一有當政者任用自己,便于迅速接洽)。古時候見面都是有規矩、有禮節的,不能冒失。首先要預約?!墩撜Z》中,一個叫“孺悲”的人想見孔子,被孔子拒絕,有人分析,就是因為此人未按程序預約,不守禮節,所以孔子不見。
見了尊長,要有見面禮,這也是禮節。
一旦“失業”,不被國君、當權者任用,自己的抱負不能實施,而時間又不知道等等孔子,孔子內心焦慮,這才“皇皇如也”。他關心的是自己的抱負是否實現,天下能否恢復“周禮”,而不是什么“保皇派”。
通過《論語》的記載,不難發現一個規律:
對學生,孔子有表揚,有批評;對隱士,多辯解;對當權者,幾乎全是批評,罕見表揚。
單憑這一點,“為統治階級服務”的觀點似乎就說不過去。
分析孔子和魯哀公、季康子等當權者的對話,特點更是鮮明。
當權者的特點,是“求諸人”——要求別人怎么做,責任似乎永遠在臣民身上;孔子的回答往往“貼臉開打”,要求他們“求諸己”——國君要以上率下,自己的工作做好了、對自己的要求高了,臣民自然跟著學,國家就容易治理了。
例子多得是,舉幾個典型的。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strong> (《論語·為政》)
魯哀公問孔子:怎樣才能讓老百姓服從?
您瞧這問題問的,忒沒水平了。想起了孟子一句話:“望之不似人君?!泵献右婟R國一個國君,回來后表示很失望:這人別說治國理念了,就連氣度、談吐,看上去都不像國君的樣子。您說,他能把國家治理好?
魯哀公的氣度如何,咱不清楚;但這個問題還是幼稚了點。光想著讓老百姓服氣、服從,弦外之音就是,國家治理不好,不是我的責任,都是老百姓太不聽話了!
孔子說:“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作為堂堂國君,任何事情都“求諸人”,哪里還有什么人君氣度?“君子”的本意就是“國君之子”,有地位的人;“小人”本意則是平頭百姓,或者是小孩。魯哀公到底算君子呢,還是小人呢?
國君這個水平,孔子卻不能當面駁他的面子,只好回答:把正直的人提拔上來,讓他們在奸邪小人之上,老百姓就服從;把奸邪小人提拔到正直之人之上,老百姓就不服從。
孔子是從哪個角度說的呀?當然是“反求諸己”。作為國君,最重要的是用對人,你先問問自己用對人了沒有。
另一個例子,是季康子——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論語·為政》)
魯哀公是國君,季康子是篡奪魯國政權的卿大夫,兩者應該算“仇敵”,可他倆的問題,卻出奇地一致:魯哀公問如何讓百姓服從,他問孔子如何讓百姓尊敬自己,對自己盡心竭力。
估計孔子還是一副“無奈臉”,瞧你們這些傻帽問題,除了把責任往百姓身上推,還有別的想法嗎?
于是他的回答,還是一如既往:想想你自己該怎么做!
你對百姓嚴肅認真,百姓就尊敬你;你敬老愛幼,百姓就對你盡心竭力;你提拔好人,教育能力弱的人,百姓就會懂得互相勸勉了。
這個問題雖然很low,還不算過分;過分的是,季康子竟然天真到想靠殺人治理好國家:
季康子問政于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strong>(《論語·顏淵》)
小時候看電影,很幼稚,認為電影里就兩種人:好人和壞人。一個人物出現,先問小伙伴:“這個是好人還是壞人?”長大以后才明白,人是復雜的,沒有純粹的好人,沒有絕對的壞人。
季康子好像一直活在童年里,問孔子:“把壞人殺掉,親近好人,怎么樣?”
在他看來,國家治理不好,不是自己能力不行,而是壞人太多、好人太少。還是“求諸人”思維。
孔子這回該是“苦笑臉”了,毫不掩飾自己的批評:
“你治理國家,用得著殺嗎?你自己的品行提高了,百姓就會跟著好起來。君子的品德像風,老百姓的品德像草,風向哪邊吹,草就跟著往哪邊倒?!?/p>
這是儒家很重要的一個理念——求諸己。這一理念,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內核之一,對社會產生深遠影響。
有一年,在一禪宗寺院發現一塊大匾,上書四個大字——“莫向外求”。與儒家“反求諸己”毫無二致。
高金國,筆名高了高,高級編輯,著有《好父母養出好孩子》《寫給孩子的趣味中國歷史(12冊)》《少年讀史記故事(3冊)》《中國歷史超好看(6冊)》《人生是一場修行》《唐朝那層窗戶紙》《齊國那些事兒》等圖書32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