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城市天際線還浸在靛青色的晨霧里,監控畫面中校長室的燈光已如啟明星般亮起。這盞凌晨的燈不僅照亮案頭未合上的管理日志,更映照出一群教育者丈量教育的初心。近年來,這所被家長們稱作「黑馬」的學校,以穩步攀升的招生規模、錄取分數線與口碑,悄然撕掉標簽,將逆襲劇本寫成一部教育者的堅守史詩。
推開校門,那些藏在時光褶皺里的答案正悄然浮現......
01
破曉丈量者:一千晨昏織就教育經緯
當城市還在沉睡,監控畫面中的校長室燈光已如啟明星般亮起。這不僅是時間刻度,更是責任與信念的刻度。
晨光未至,校領導的辦公室已亮起燈!三年如一日,合肥中銳學校的管理團隊用腳步丈量校園:巡查覆蓋全校100%監控盲區,陪跑早操累計超2000公里,等于繞合肥二環52圈;手寫工作心得摞起來堪比高考真題墻。
2022年底,張傲冬帶領專家團隊接手了這所學校,并在此基礎上開始打造全新的合肥中銳學校,“走動式管理”成為校園新常態。張傲冬理事長一直堅持從早晨到晚上,在校園各個地方轉一轉,每個樓層去看一看。
從晨曦到深夜,校領導的時間表寫滿責任:清晨,孫幫磊校長開始籌劃一天的工作。
6:20,汪先齊書記已在食堂檢測餐品溫度。
7:10,劉磊副校長穿梭于瑯瑯書聲。
午間,值班校領導與學生同桌用餐,傾聽心聲。
下午和晚上是孫幫磊校長最忙的時候,他要抽出時間認真回復家長的信息;吃過晚飯后,他還經常會找各個年級的學生聊聊天,聽聽孩子們的內心想法。22:30是孫幫磊校長固定撰寫管理日志的時間,反思一天的工作,思考明天的安排。從22:00到23:00,孫校長帶著值班校領導站在宿舍樓前,目送每個年級、每一個學生進入宿舍,直至熄燈。
這種“身影管理法”,讓老師欽佩,更讓家長感慨:“合肥中銳學校的校領導不是在發現問題,就是在解決問題的路上。”
“教育不是百米沖刺,而是接力長跑。”當管理者成為最先燃起的火炬,整個校園便有了追趕朝陽的勇氣。這盞凌晨的燈,照亮的不僅是校長室的方寸之地,更是教育者心中的使命蒼穹。
02
星軌裁縫鋪:作業本上綻放十六種宇宙
管理團隊點燃火種,教師群體則讓星火燎原。在合肥中銳學校,講臺不僅是知識傳遞的驛站,更是夢想起航的碼頭。
從晨光熹微到星斗滿天,教師們的日程表比課程表更精密:班主任左海燕老師實施的“成長導師制”,她堅持“必須早上來早一點,晚上回遲一點,多利用課后時間去處理解決孩子們在學習生活中的困惑,幫助他們激發內在的學習和生活動力,讓學生用自己力量成長起來”,讓16名學生擁有專屬成長檔案。
班主任葉嬌老師為臨界生定制“四個一”計劃:一次提問、一次談心、一次面批、一次發言。
英語張沁老師善于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積極發言,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感受,培養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口語表達能力。
語文施瑩老師注重個性化指導,針對每位學生的作文提出具體改進建議,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寫作水平。
數學任萍老師熟練通過生動的情境引入,將學生們帶入了一個充滿樂趣的數學世界,還采用游戲、互動、小組討論等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引導學生們主動思考、積極探索。
在這里,分層教學化作具體行動——數學課變身趣味探險,作文本布滿手寫批注,走廊隨時開啟“移動課堂”。王勤老師在寒風中呵氣暖手講解習題的畫面,成為家長朋友圈的“年度淚目瞬間”。
更令人動容的是“暗夜里的微光”:22:50的辦公室仍亮著批改作業的臺燈,凌晨的微信對話框跳動著家校溝通的信息。體育教師張云創新“三段式”教學模式,心理教師團隊打造“樹洞信箱”,勞動課教師帶學生開墾出校園里的“星辰農場”。
教育最美的模樣,是讓每個靈魂都被看見。當教師把星光縫進學生的校服,那些凌晨批改的作業本、課間輔導的筆記紙,便成了青春最好的成長坐標。合肥中銳學校這群造夢者用體溫焐熱教育,讓每個孩子如每顆星星一樣,都找到自己的軌道。
03
食安守護者:十二時辰里的三餐承諾
當教學樓漸次亮起晨讀的燈光,食堂操作間已開啟守護成長的第一道曙光。這個日均供應3000份餐食的后廚,正以軍事化標準編織著十二時辰的溫暖承諾。
晨光未破曉,冷鏈車的轟鳴已驚破寂靜。總務主任張年華帶著質檢小組如約而至,他們的身影被卸貨區的白熾燈拉得很長。這不是簡單的食材交接,而是一場關乎成長的莊嚴儀式——冷鏈運輸車必須出示24小時內的溫控軌跡,豬肉、牛肉、羊肉等要攜帶當日的“健康證明”,蔬菜水果則需亮出農殘“體檢報告”。所有食材在晨光中列隊受檢,如同即將出征的士兵。
蒸汽升騰的中央廚房里,四口蒸汽灶正合奏晨曲。面點師將凌晨現調的鮮肉餡包進面皮,每個褶皺都藏著匠心的溫度。營養師對照著《學生餐營養指南》調配成長密碼,綠蔬紅肉在白瓷盤中勾勒出青春的營養曲線。當紫外線消毒燈在砧板上跳起光影之舞,地面水漬監測儀的數值始終在安全閾值內定格。
供餐窗口開啟的剎那,整個空間突然鮮活起來。留樣柜同步封存125克時光標本,消毒記錄儀在墻面投下淡藍光暈。餐廳阿姨們的抹布在桌面畫出同心圓,三時三刻的清潔律動比鐘擺更精準。每周五的膳食委員會群里,張年華主任總會準時拋出下周的味覺詩篇,邀請家長共同譜寫成長的食譜。
這些鐫刻在時間軸上的細節,恰如校長在食堂工作會上強調的:“我們要做的,就是把教育者的心跳,轉化成餐盤里的溫度。”當凌晨四點的炊煙與子夜的星光相遇,這群煙火里的守望者用365天的堅守證明:最深沉的教育,往往藏在氤氳的飯香里。
從管理者的燈、教師的星到食堂的煙火,三重密碼交織成合肥中銳的逆襲基因。晨光中,校長室的燈依舊會早早的亮起;星空下,教師辦公室的鍵盤聲與食堂蒸箱的嗡鳴悄然合奏。
這里沒有魔法,只有凌晨四點的食堂的燈光、深夜的管理日志、課間十五分鐘的輔導筆記。當800多個日夜的堅持化作一份份高考錄取通知書,答案早已寫進那些永不熄滅的燈光里——教育最美的奇跡,永遠是下一場破繭成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