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15的“皇冠”又將花落誰家?看看AI怎么說。
3月14日,中央電視臺正式宣布,“3·15”晚會將圍繞“共鑄誠信 提振消費”這一核心主題,深入剖析食品安全、公共安全、金融安全以及數字經濟等多個領域內,那些嚴重侵害消費者權益的違法行為。
那么對于AI(Deepseek-R1)來說,什么類型的企業和行業會“榮登”3·15的名單呢?這些預測綜合了消費者投訴熱點、行業隱患及政策動態:
一、食品安全與預制菜亂象頻發
近期,預制菜行業原料造假與衛生隱患問題凸顯。據調查,部分預制菜企業使用過期食材,甚至淋巴肉進行加工,加工環境臟亂不堪,設備油污堆積嚴重,生熟食材混放現象普遍。此外,冷鏈運輸不達標,導致食品在運輸過程中變質。
二、新能源汽車與智能汽車問題叢生
新能源汽車領域,電池安全隱患成為焦點。多起動力電池自燃事件引發社會關注,冬季續航里程虛標問題也屢遭投訴。部分車企隱瞞電池缺陷或故障風險,置消費者安全于不顧。此外,虛假宣傳現象也較為嚴重,有車企將L2級輔助駕駛包裝為“全自動駕駛”,誤導消費者購買。售后方面,電池回收體系不完善,維修成本高昂,消費者維權之路困難重重。
三、直播電商與虛假營銷手段層出不窮
直播電商領域,品控失序問題突出。頭部主播推薦的商品質量不達標現象頻發,如某款“納米防曬衣”紫外線阻隔率不足宣稱值的1/3。供應鏈貼牌造假問題也較為嚴重,有燕窩產品蛋白質含量僅為行業標準的1/5。數據造假手段更是五花八門,刷單炒信、偽造“砍價”劇本等行為屢禁不止。甚至有人利用AI換臉技術偽造明星代言,誘導消費者消費。售后方面,平臺監管不力,消費者遭遇退貨難、客服失聯等問題時有發生。
四、AI與數據隱私濫用風險加劇
隨著智能設備的普及,數據隱私濫用問題日益嚴重。智能攝像頭存在漏洞,導致家庭WiFi密碼被破解,人臉數據在黑市流通,價格低至0.5元/條。算法歧視問題也不容忽視,金融、招聘領域AI算法存在地域或性別偏見,侵犯了消費者的公平交易權。此外,AI詐騙手段不斷升級,偽造還款協議、假客服語音等騙局層出不窮,甚至有人利用換臉技術實施“明星代言”騙局。
五、醫美與保健品欺詐行為屢禁不止
醫美行業非法操作屢見不鮮,非醫師執業、使用假冒玻尿酸或改裝工業激光設備致用戶永久性損傷的事件時有發生。虛假宣傳問題也較為嚴重,“干細胞煥膚”實為生理鹽水混合維生素,熱瑪吉設備仿冒品熱能偏差高達±15℃。同時,誘導消費陷阱也層出不窮,有機構以“美托”話術誘導老年人抵押房產購買高價項目,術后效果卻與承諾不符。
六、金融消費新型陷阱層出不窮
金融消費領域新型陷阱不斷涌現。虛擬貨幣騙局以“元宇宙理財”“區塊鏈投資”為名卷款跑路,瞄準中老年群體進行詐騙。網貸隱性收費問題也較為嚴重,部分平臺默認勾選貸款服務,偽造信用資質抬高實際利率。預付卡金融化風險也不容忽視,教育、醫美機構跑路后,消費者仍需償還綁定貸款。
七、智能家居與電動自行車安全隱患凸顯
智能家居領域漏洞頻出,據測試顯示,46%的智能門鎖在電磁干擾下會失效,掃地機器人路徑規劃故障導致財產損失激增。電動自行車火災問題也日益嚴重,鋰電池充電過程中起火占比高達80%,偽劣剎車片摩擦系數不足國標60%,給消費者生命安全帶來嚴重威脅。
八、其他潛在曝光領域問題不容小覷
此外,還有一些其他潛在曝光領域問題也不容小覷。二手平臺翻新亂象頻發,報廢電子產品翻新后虛標“99新”流入市場。文旅消費陷阱也時有發生,景區安全設施不達標、酒店偷拍事件頻發等問題嚴重侵害了消費者權益。寵物經濟領域也存在亂象,毒糧事件、寵物醫院過度診療及保險欺詐等問題亟待解決。
土坑酸菜你還記得嗎?
看完之后,你覺得AI講的有道理嗎?在看完預測之后,你是否還記得過去10年間,又有多少企業被相繼曝光的歷史。
2024年,部分不良商家則將曼水果化膚繡冒充高端果切,以次充好;淋巴肉被用作梅菜扣肉的原料,淀粉腸中則摻入雞骨泥代替雞肉。此外,市面上多個知名奶茶品牌也相繼被曝出存在質量問題,幾乎全軍覆沒。
2023年,多家米場被揭露用普通米摻兌后冒充泰國香米,涉事公司為“深圳市忠盛糧食有限公司”。老壇酸菜的制作過程更是令人作嘔,竟是在土坑中腳踩而出,且其中還夾雜著隨手丟棄的煙頭,涉事公司為“湖南插旗菜業”、“錦瑞食品有限公司”。
2022年,一次性餐具的制作原料也被曝出是廢棄的塑料輸液管和尿袋,衛生狀況堪憂,涉事公司為“湖南世容紙塑包裝有限公司”。還有把舊襪子和舊內衣竟被用作毛巾的生產原料,涉事公司為“河北永亮紡織品有限公司”
還有更早之前,在海參養殖方面,部分養殖戶違規使用敵畏和抗生素;奶粉行業也曾因違規添加三聚氰胺,導致近30萬兒童患上“大頭娃娃”癥狀……
這一系列食品安全問題曝光后,廣大網友深感震驚和不安,而今年3·15揭幕戰則由“濟南楊銘宇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的楊銘宇黃燜雞餐廳被曝出嚴重食品安全問題。據稱其雞肉米飯全部使用隔夜食材,土豆發臭后仍經清洗繼續使用,牛肉變色則通過添加色素來掩蓋。更令人震驚的是,顧客未吃完的剩菜竟被店家回收加工后,再次出售給下一位顧客。
不禁擔憂今年又會有怎樣的新食品安全丑聞將被揭露。
By the way:
牛媒網聯合聞客察今輿情平臺發布了《2025年度3·15消費維權高危預警報告》,其基于全網高敏數據及自研算力模型,對可能引發輿論關注的消費風險領域進行了系統性預警。該報告通過大數據預警機制,為消費者、企業及監管部門提供了風險識別與應對的 “路線圖”,旨在推動消費市場從 “危機應對” 向 “風險前置管理” 轉型,助力構建 “共鑄誠信 提振消費” 的市場環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