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zhàn),劉備敗得很慘。
彼時的蜀漢,就如同三大戰(zhàn)役后的國府。
雖然賬面上仍有204萬部隊。可這百萬大軍分屬多個派系,內(nèi)部矛盾重重。
更致命的是,桂系趁機逼老蔣下野,而接班的老李又無法掌控局面。
結(jié)果不到一年,國府就“轉(zhuǎn)進”到了臺灣。
我們知道,劉備集團內(nèi)部同樣是派系林立。
元老派、荊州派、東州派、益州派,哪一派都不是省油的燈。
不夸張地說,如果元老派和荊州派失勢,壓不住益州派,原有的平衡被打破。蜀漢政權(quán)完全有可能散攤子。
不過,劉備是幸運的。
一來,蜀道難,難于上青天。
憑借得天獨厚的地理優(yōu)勢,劉備不用過分操心防守問題。
二來,當時是三分天下。
夷陵之戰(zhàn)后沒多久,曹丕和孫權(quán)就掐起來了,都沒工夫進攻益州。這給危難之際的蜀漢政權(quán),得以喘一口氣。
也正因為魏吳爆發(fā)大戰(zhàn),劉備到死都沒回成都,一直在白帝城觀望。
他實在是不甘心啊。自己的戰(zhàn)術(shù)部署沒有問題,奈何陸遜棋高一籌。
第三,劉備有一個非常靠譜的CEO。
作為一代名相,諸葛亮能流芳百世,為人所贊頌。除了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行為符合傳統(tǒng)價值觀外,其全面的才能、高尚的人格,亦是重要原因。
據(jù)史料記載,諸葛亮曾給后主劉禪上過一道奏表,公開了自己的家產(chǎn):“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
對比之下,一千三百多年后,斗倒了奸相嚴嵩,保下了千古第一直臣海瑞,同時身兼心學宗師、清流代表的某位內(nèi)閣首輔,在其家鄉(xiāng)松江,卻有良田二十四萬畝。
清流代表尚且如此,可想而知,大明后期的官場有多腐敗。
百姓深受其苦,又怎能不造反?
而在諸葛亮的帶動下,蜀漢高級官員個個都堪稱“清官楷模”。
大將軍蔣琬,主持朝政十余年,不存私心、不擾民,生活樸素。
大將軍費祎,家不積財。兒子皆是布衣素食,出門不乘坐馬車,與普通老百姓無異。
侍中兼尚書令董允,為官清貧。劉禪過意不去,瞞著董允,悄悄將今天瀘州市江陽區(qū)分水嶺鎮(zhèn)的一個村子劃給他作封地。
董允聽說此事,一面上書劉禪,堅辭不受;一面趕赴分水鎮(zhèn),燒掉地契,將分封到的田土退回給鄉(xiāng)民。
去世時,董允家中沒有一石糧食。
車騎將軍鄧芝,為將二十多年,善恤卒伍,不治私產(chǎn),妻兒因此經(jīng)常挨餓。去世時,家中也無馀財。
大將軍姜維,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要想榮華富貴,易如反掌。
然姜維的生活卻非常簡樸。他居住的住宅破舊簡陋,沒有多余的財產(chǎn),沒有小妾,后院沒有舞樂隊伍,衣服只求夠用,車馬也不多。朝廷發(fā)給的費用,隨手就用盡,從不追求過多的物質(zhì)享受?。
除了一眾官員靠譜,劉禪也挺靠譜的。
劉禪在位41年,只誅殺了兩個大臣——劉琰、李邈。
一個是為自己,一個是為諸葛亮。
劉禪平時還不怎么管事,敢于放權(quán)給大臣。
任何時代,臣子遇上劉禪這樣的甩手掌柜,都是幸事。
老板不管事,高官還能清廉,意味著什么?
意味著穩(wěn)定。
據(jù)網(wǎng)友統(tǒng)計,三國時期的叛亂,東吳最多,超過60次。蜀漢最少,僅19次。
蜀漢的叛亂,多為異族造反。官員叛亂和平民起義,合計只有3起,而且發(fā)生均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前。
換言之,劉備入主益州之初,搜刮民財,老百姓過得不太好。不過隨著時間推移,蜀漢百姓生活趨于安定。此后三十多年,再無平民起義。
即便是滅亡前夕,因姜維窮兵黷武,導致百姓生活困苦,面有菜色。蜀漢也沒有爆發(fā)過起義。
所以,盡管劉備在夷陵慘敗,折損了大量兵力和人才。但他占了天時、地利、人和。
尤其是人和,難能可貴。
只要內(nèi)部穩(wěn)定團結(jié),敵人無縫可插,政權(quán)就不會散攤子。
相比之下,袁紹那就是天時、地利、人和,皆不沾邊了。
袁紹曾祭出“合縱”之法,拉攏曹操周圍的勢力。
如南陽張繡、荊州劉表、關(guān)中諸侯、汝南黃巾軍等。
曹操見招拆招,使出“連橫”之法,招降了張繡。穩(wěn)住關(guān)中馬騰、韓遂,讓關(guān)中軍閥暫時中立,兩不相幫。
劉表本想派兵抄曹操后院。可因自家后院起火,不了了之。
江東孫策原本對曹操威脅極大,但孫策遇刺身亡。
孫權(quán)接班后,忙于鞏固內(nèi)部,無力北上。
袁曹大戰(zhàn)期間,唯一對曹操有威脅的是劉備。
然劉備此時實力弱小,對大局起不到?jīng)Q定性作用。
劉備投奔劉表后,多次勸其北上。
但因為蒯、蔡等荊州大族態(tài)度消極,劉表未能給予袁氏任何幫助。
地理方面。
河北、河南都是一馬平川,誰控制黃河渡口,誰就掌握主動權(quán)。
初期袁紹勢大,所以曹操只能被動挨打。
官渡之戰(zhàn)后,形勢逆轉(zhuǎn),袁氏陷入無險可守的窘境。
當然,袁紹家底雄厚,即便不占天時、地理,他也無所謂。
事實上,如果袁氏集團內(nèi)部足夠團結(jié),哪怕許攸跑了,烏巢的糧草被燒了,只要袁紹不聽郭圖的餿主意,不使張郃、高覽叛逃,都還有一搏之力。
一千七百多年后的東北,東野也遇到了類似的情況。
吃過黃油面包的廖將軍自以為切斷東野大動脈。
不想101一往無前,頂住了壓力。
而袁紹卻是頻頻采納餿主意,遭致滿盤皆輸。
不過前面也說了,袁紹底子厚。
即便葬送十萬大軍,袁曹兩家依舊是勢均力敵,誰都吃不掉誰。
況且,袁紹也不像影視劇中演繹的那般,回去之后就吐血而死。
然而,袁紹終究還是死在了曹操的前面。
就這樣,袁紹的事業(yè)戛然而止。
按理說,袁紹死了也沒關(guān)系。
他還有三個兒子。
老大袁譚,官至青州刺史。
老二袁熙,官至幽州刺史。
老三袁尚,官至大將軍、冀州牧。
依照嫡子長繼承制,接班人應(yīng)該是嫡長子袁譚。
可袁紹不喜歡袁譚,更希望傳位于小兒子袁尚。
其實袁紹想讓袁尚接班,也算不上什么大事。
只要他下一道詔令,明確自己死后袁尚繼位。
袁尚亦能繼承老爹的遺志,團結(jié)一心,繼續(xù)跟曹操死磕。鹿死誰手,猶未可知。
但要命的是,袁紹生前未能指定接班人,結(jié)果就留下了禍患。
袁紹死后,此前與袁譚有矛盾的逢紀、審配為了個人富貴,搶先一步,發(fā)矯詔,奉袁尚為嗣。
袁譚不甘心,自稱車騎將軍,駐軍于黎陽。
獲悉袁譚、袁尚不和,曹操出兵攻打袁尚。
袁譚不計前嫌,支持袁尚,挫敗曹操攻勢。
可袁尚心懷鬼胎,竟想借機消耗袁譚實力。
這時候,郭圖跳出來拱火,唆使袁譚奪位。
袁譚覺得,既然袁尚不仁,就休怪我不義。
于是,兄弟二人刀兵相向。
202年九月,聽聞袁紹病死、袁家兄弟火拼,曹操覺得可以坐收漁利,遂攻打冀州。
這一戰(zhàn),史料記載為:“公征之,連戰(zhàn)。譚、尚數(shù)敗退,固守。”
也就是說,袁譚和袁尚連戰(zhàn)連敗,看上去輸麻了。但他們守住了防線。
由于并能未取得突破性戰(zhàn)果,曹操只好再次罷兵。
來年三月,曹操第三次攻河北。
是役,曹軍終于擊破袁軍防線,殺至袁氏的大本營鄴城。
可由于鄴城城防堅固,曹操短時間內(nèi)拿不下。雙方還是維持著對峙局面。
203年八月,鑒于消耗太大,曹操被迫調(diào)整部署,打算先討伐劉表。
但運氣來了,擋都擋不住。
就在曹操籌劃南征期間,袁譚突然遣使前來求援助。
逼退曹軍后,二袁在河北殺得天昏地暗。結(jié)果袁尚取勝,發(fā)動反攻。袁譚岌岌可危。
郭圖此時又開始出餿主意,對袁譚說:如今唯有聯(lián)合曹操才能自保。曹操多厲害啊,你爹都打不過。讓他去收拾袁尚,那還不是手拿把掐?
袁譚一聽,起初不同意。
自家人互毆,打不過了求死敵幫忙,就算贏了也會被人戳脊梁骨。
不過,袁譚終究還是被利益迷失心智,采納了郭圖的餿主意。
曹操見袁譚求援,立即放棄南征,掉頭北上,與袁譚結(jié)為姻親關(guān)系。
袁尚聽聞曹操北上,自知不是對手,便收縮戰(zhàn)線,準備在鄴城決戰(zhàn)。
袁譚則收攏兵馬,坐等兩大死敵火拼。
曹操什么人?豈會被兩個黃口小兒牽著鼻子走。故按兵不動。
204年二月,見曹操那頭沒動靜,袁尚決定打個時間差。
他留下審配等人守城,自率兵馬進攻袁譚。
曹操見狀,微微一笑:小樣兒,還跟我玩心眼?
隨即,曹操大舉進攻鄴城。
這場圍城戰(zhàn),歷時半年。
期間,袁譚派人求援,曹操不管。
袁尚發(fā)現(xiàn)上當,回救鄴城,被曹操打得落荒而逃。
大敗之后,袁尚心態(tài)崩了,遣使乞降,曹操不接受投降。
迫不得已,袁尚帶著殘兵逃往二哥袁熙的地盤。
主公都跑了,這還打個毛啊。
204年八月,審配的侄兒審榮投降曹操,審配不降而斬之。鄴城之戰(zhàn)結(jié)束。
袁尚被爆錘時,袁譚悄悄吞并了冀州四郡。還收編了袁尚的一部分人馬。
但他的這點小動作,瞞不了曹操。
曹操對身邊的人說:“袁譚就會耍些小聰明。他想讓我攻擊袁尚,然后趁機略民聚眾,實力足以自強,可趁我軍疲敝,與我抗衡。但擊破袁尚后,我軍勢力更加強盛,哪可能會疲敝,讓他有機可乘呢?”
不久后,曹操寫信大罵袁譚負約。
袁譚還是太嫩了,與曹操斷絕關(guān)系。輸?shù)袅诉@場輿論戰(zhàn)。
205年正月,曹操出兵攻打袁譚。
一番激戰(zhàn)下來,袁譚兵敗被殺,“準臥底”郭圖被俘。
此等奸佞之徒,留著也沒用,曹操下令將郭圖滿門抄斬。
曹操拿下青、冀二州后,取得壓倒性優(yōu)勢。
袁紹的外甥、并州刺史高干自覺大勢已去,舉州投降。
得知消息,袁熙手下大將焦觸、張南反叛,攻打袁熙。
袁熙不敵,與袁尚一起逃奔三郡烏桓。
隨后,焦觸自稱幽州刺史,驅(qū)率幽州各郡縣投降曹操。
這樣一來,曹操又得到并州、幽州。
但好景不長,二袁逃至烏桓后,得到遼西單于蹋頓的支持。
205年秋,烏桓南下攻打獷平(今北京市密云水庫東北),曹操率軍救援獷平。
高干見曹操后方空虛,興兵反曹,固守壺關(guān)。
曹操派樂進率軍征討,高干據(jù)城堅守,樂進始終無法攻克壺關(guān)。
不得已,曹操只好暫時不理烏桓,親征高干。
得知曹操親自前來,高干麻溜跑路,前往南匈奴求救。
南匈奴單于也不傻。此時與曹操對抗,無疑是自尋死路,便果斷拒絕。
206年初,壺關(guān)淪陷,高干進退失據(jù),帶著幾名親信南下,打算投靠劉表。但在半路上被上洛都尉王琰捕殺。
由于蕩平并州消耗了大量資源,之后一年多,曹操都在休養(yǎng)生息。
直到207年五月,曹操才再次出兵,北伐烏丸。
是役,曹操差點陰溝里翻船。
不過好在有驚無險,最終還是斬殺了蹋頓單于。
蹋頓死后,袁尚、袁熙繼續(xù)逃亡,向東投奔遼東太守公孫康。
逃亡的路上,袁尚對袁熙說:“遼東軍兵數(shù)萬,足可與曹操爭衡。今暫投之,以后找機會把公孫康做了,奪其地。”
袁尚的算盤打得很好,但他顯然低估了公孫康的智商。
公孫康當時也在打小算盤:“如果接納袁熙、袁尚,恐引曹操報復。不如殺了他們,取悅朝廷。”
因此,袁氏兄弟還沒到,公孫康就已設(shè)下鴻門宴。
抵達遼東后,袁熙發(fā)覺有詐,拒絕赴宴。
袁尚眼拙,不僅去了,還強迫袁熙也去。結(jié)果雙雙被殺。
也不知道袁紹看上了袁尚哪點?
打仗不行,人品不行,智商貌似也不行。僅有的優(yōu)勢就是像袁紹一樣,長得好,容顏俊美。
207年九月,公孫康將二袁的首級送予曹操。
至此,歷時七年的曹袁爭霸,畫上了句號。
回看袁氏覆滅的過程,可以發(fā)現(xiàn)曹操平定河北,明顯帶有偶然性。
如果袁紹不死,或是死前能留下一個主心骨,曹操壓根沒機會拿下河北。
如果不是袁氏兄弟過早內(nèi)訌,主動給對手逐個擊破的機會,曹操拿下河北的時間,估計得翻倍。
這樣的話,歷史必然會改寫。
但話又說回來了。
袁氏集團內(nèi)部的矛盾早已有之,袁紹不僅一直未解決,還任其發(fā)展。這就使得袁氏的敗亡,也帶有很大的必然性。
當初袁紹得罪董卓,逃離洛陽時,身邊聚集了一幫元老,如逢紀、許攸。
由于他們都是南陽人,因此稱為“南陽派”。
空手套冀州前,袁紹又招攬了一批名士和將領(lǐng)。
如荀諶、辛評、郭圖、淳于瓊等。
這些人因為大多來自潁川郡,被稱為“潁川派”。
袁紹奪取冀州后,重用審配、田豐、沮授、顏良、文丑、張頜等人。
他們都是冀州人,被稱為“冀州派”。
由于利益分配問題,三派之間矛盾重重。
郭圖和沮授就是典型。只要沮授主張的,郭圖一律反對。
如沮授建議袁紹迎獻帝,郭圖反對,說皇帝不好控制。結(jié)果便宜了曹操。
除了公堂上的內(nèi)耗,審配、逢紀,辛評、郭圖,還分別擁立袁尚、袁譚。
對此亂象,袁紹無法調(diào)和矛盾,只能讓三個兒子和高干,各守一州。
他就沒想過,自己哪天掛了,會兄弟相殘,河北內(nèi)戰(zhàn)。
荀彧、郭嘉早年也投靠過袁紹。
發(fā)現(xiàn)情況不對,二人立即止損,改投曹操。
根據(jù)對袁氏內(nèi)部的了解,荀彧預言:如果許攸的家人犯法,留守鄴城的審配肯定不會放過,那么身在官渡前線的許攸必然生變。
結(jié)果一語成讖。
官渡之戰(zhàn)前后,審配抓了許攸的家屬,導致其叛變;
郭圖說張郃的壞話,導致其倒戈;
逢紀說田豐的壞話,導致其被殺。
就連逢紀、審配這對好基友,也因?qū)徟涞墓虉?zhí),導致逢紀被袁譚怒殺。
這幫人各行其是,毫無大局觀,皆為眼前之利而斗爭。
袁氏不滅亡,沒天理了。
正如曹操昔日所言:“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shù)也。”
亦如孫權(quán)所言:“諸葛丞相受遺輔政,國富刑清,雖伊尹格于皇天,周公光于四表,無以遠過。”
來自敵人的認可,才是最客觀的肯定。
本文純屬個人觀點,歡迎指正修改錯誤之處,發(fā)表不同看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