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幸福快樂的感受相比較,焦慮才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常態。就像是一款手機的出廠設置,自帶一些核心功能。而焦慮毫無疑問是人類無法刪除的求生功能,貫穿了人的一生。
人的焦慮感,無非來自需求未滿與預測危險。比如饑餓的狀態使人焦慮,并化作動力去尋找食物。遇到危險使人焦慮緊張,促使注意力高度集中,從而應對危險事件。
除此之外,一個人如果無所事事,哪怕衣食無憂,也會感到非常無聊。而這種無聊的感覺其實就是焦慮的狀態。可以說這是精神層面的焦慮,因為缺失目標與任務而產生的焦慮感。
焦慮就好像是一輛汽車油箱里的燃油,時刻為行駛而準備著。每當到達一個目的地,燃油就有所消耗,就好比是完成一個任務后降低了焦慮水平。
一旦有了新的目的地,就得繼續補給燃油,向新的目標邁進。也就是人有了新的需要,焦慮水平就會上升,直到獲取滿足后才會減輕。
試想一下,在放學途中的你口渴難耐,于是跑去就近的便利店買了一瓶水解渴,對于水的需要獲得了滿足,因口渴帶來的焦慮水平降至了最低。
可過不了一會兒,焦慮狀態又逐漸上升。因為你忽然想起,在放學路上耽擱太久,回家就會被父母責備。為了避免被家長責備,你三步并作兩步往家里趕,還好在飯點之前到家。長舒了一口氣的你感到無比輕松,因害怕晚回家而遭到責備的焦慮感受,也就此緩解。
然而,吃完飯后等待你的又是新的任務,放學前老師布置的作業挺多,這讓你感到有些壓力。可是如果不寫作業就睡覺,明天到學校少不了一頓批評。于是你集中注意力把作業寫完才得以輕松入睡。因作業多與老師的監督所帶來的壓力,也就此緩解,焦慮的狀態再一次從高水平降至低水平。
一個人只要有連續不斷的任務和追求的目標,就會對生活和未來充滿期望,焦慮狀態也能夠隨著任務帶來的壓力,處于恒定的動態平衡之中。縱觀那些對生活失去樂趣,對未來失去希望,甚至覺得人生毫無意義的人,無不是缺乏任務和目標,找不到行動的方向。
學生時代的我們每天有課程、作業和老師布置的任務,以及家長的要求。因此我們的生活很充實,不會感到虛度光陰,更不會覺得無聊或無意義。雖然也會因為作業繁多或學習壓力大而困惑,但不會停止邁向未來的腳步。
直到走出社會以后,我們就會發現有些人仍然能夠像學生時代一樣,每天有工作任務要完成,閑暇時也有社交活動,生命對他們而言仍然是一種恩賜。
而有些人則充滿了迷茫,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知所向。這些人通常不是因為長期失業,就是沒有什么社交圈,總是一個人漫無目的的游蕩。長期的缺乏目標與喪失任務感,就會帶來高水平的焦慮。
正因如此,學習與工作帶來的任務和周圍人建立起的情感互動,能夠非常有效地減輕焦慮。幾乎所有的焦慮障礙,都來源于任務系統的崩潰與目標感的喪失。
試想一下,每天清晨一醒來,就有工作等著你去完成,上午有客戶要約見,下午有報表要做。晚上回家,與家人共享一頓豐盛的晚餐。這些源源不斷的任務和生活的期待,一次次使你的焦慮狀態從高水平降至低水平,不由地使人贊美生命的精彩。
所有的生命歷程,都圍繞著出現任務、執行任務、完成任務而循環往復,而焦慮水平也會在上升與下降中不斷重復。如此你的狀態就不會一直是令人難受的高水平焦慮,更不會產生焦慮癥,不論是廣泛焦慮,還是驚恐障礙。
缺失任務和目標以后,高水平焦慮的狀態就會無法緩解,直到懷疑人生是否有意義。事實上意義這個詞只是人為制造的一個概念,生命本就不存在意義一說。一件事是否有意義,可以視為這件事是否有價值,是否值得你去做。畢竟,所謂的意義和價值,都是自己賦予的。
感到生活沒有樂趣,生命沒有意義,只是高水平焦慮或抑郁狀態下的一種難以言表的感受罷了。學生時代的我們,最多只是煩惱作業多,考試不及格這些問題。參加工作以后,才發現工作的強度和壓力遠大于學習,又開始懷念學生時代的歡樂。
直到失業以后,對比工作時每天都有不斷的任務和目標所帶來的期待時,你又會由衷感嘆,有工作還是好的,總好過每天無所事事,連睡醒了都不知道今天要做什么,該去哪里。
凡是讓人感到沒有目標,沒有任務,喪失行動力的無聊感受,都是一種高水平的焦慮狀態。要緩解高水平的焦慮,其實也并不難。無非就是每天都有任務、有目標、有目的地,總之就是讓自己有事情可做。
這些任務和目標可以由他人來領導并不斷布置,也可以是自己給自己設定。人在大多數時候,都習慣由他人來布置任務并被動完成,這樣會更輕松。比如家長告訴你,今天是周末,要打掃一下自己的房間,養成勞動的習慣。又或者,老師給你布置了哪些作業,公司的領導下發的工作任務。
而自己給自己設定的任務,可以是最近一周將進行幾次健身,下一個月準備閱讀哪本書,失業期間準備找一份什么樣的工作,以及如何規劃自己的未來等等。比如這段時間失業了,那么可以給自己布置如何找工作或找什么工作的任務,或者可以趁機學習一下新的知識,以及學習哪方面的知識等等。
總而言之,有事情做,有所期待,與周圍人相處融洽,有穩定的人際關系,這就是避免焦慮的秘訣。如果把人的焦慮類別分成生存需要與精神需求兩方面,那么現代人所焦慮的,更多的是來自于精神層面的焦慮。
畢竟社會發展到今天這種程度,食物資源和人身安全問題,雖不能說完全有保障,但已經使得絕大多數人不再擔憂。而精神層面的焦慮依然存在,甚至比以往更甚。精神層面的焦慮,無非就是缺乏任務和目標,喪失行動力,使人陷入虛無主義。
作者|蔡銀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