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時期,西藏地方與中央政府之間的交流交往趨于頻繁。
鷹熊紋合巹杯,雕工粗獷、線條剛硬,屬于明代中晚期的作品。在這只合巹杯上透雕著一只昂首展翅欲飛的雄鷹,鷹足踏一只低首伏地的熊,因而諧音“英雄”,所以也叫英雄杯。
西藏地方與其他地區之間最早的經濟聯系主要是從事茶馬貿易的商人,逐步踏出了貫通川、滇、甘、青、藏的茶道。茶馬古道密切了西藏地方與其他地區的聯系。利用場景復原和視頻介紹搭配的形式的“茶馬古道”。
這些造像和宗教器具,從銘款可以得知這些大多是明永宣年間制作的。屬于宮廷制作之經典作品。為了表示對藏傳佛教的推崇,永樂皇帝經常飭令宮廷作坊制作具有西藏風格的佛像,作為對西藏上層僧侶朝見時的賞賜品。
元明時期,藏傳佛教在西藏地方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并直接影響到西藏地方的政治格局和社會生活。
俺答汗是16世紀后期蒙古土默特部首領,1571年明朝中央政府封其為“順義王”。
元明時期修葺、修建了大量的寺院和佛塔。這些綠色琉璃瓦是夏魯寺的建筑構件,這座建筑屬于典型的漢藏合壁建筑。
宗府建筑大多修建在山頂之上,居高臨下極利于防守,儼然一座堡壘,因此被稱之為宗堡建筑。
這條鐵鏈相傳是唐東杰布親自修建的橋梁構件。
傳統藏戲的樂器和面具,藏戲面具善于從造型和色調上區別人物的身份地位和忠、奸、善、惡。在藏戲中口是心非、兩面三刀的角色一般戴半白半黑的面具,也稱陰陽面具。黃面具是忠臣戴的面具象征忠良、紅面具則是權力的象征、藍面具是勇敢和正義的象征。藏戲里常有的幾種角色和他們的服飾。
元明時期,藏傳佛教藝術進一步發展與繁榮,佛教造像、唐卡及壁畫等繪畫藝術精品層出不窮,“山南貢嘎曲德寺欽則畫派壁畫”色彩艷麗對比強烈,是明代壁畫中的上乘之作。
不空成就佛,為丹薩替風格造像。丹薩梯塑佛像一般具有臉型寬大,面部飽滿,裝飾繁縟等的特點,現存世量極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