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們三個一起到福建出差,夜宿武夷山下。
一早,到合作單位開完會,工作告一段落。
回程飛機是第二天一早的,合作單位人員熱心地說,下午帶我們周圍轉轉,小陳姑娘怕被留下來喝酒,沒等我們說話,拎包起身去摁電梯了。
人家把我們送出大門,我們往賓館走了幾步,又覺得不值得,大家都是第一次來武夷山,不四處逛逛怎么行?
老王埋怨小陳,“你不讓人家陪,那也問問,哪邊有地方可以去,這時間不尷不尬,怎么辦?”
小陳振振有詞,“我和賓館前臺打聽過了,從咱們住的地方一直往山腳下走,一大片,都是賣茶的,下午去看有什么好茶。”
“沒當地人一起,你知道哪家好?”老王接著問。
“先嘗后買,好不好,一喝就知道了。”
午飯后,我們向服務員又確認了大體方向,然后出發了。
小陳是南京人,老王是北京人,我是山東的,算起來,老王喝茶最多,我次之,小陳基本不喝。不過,老王和我一樣,都是喝茉莉花茶,對南方茶葉的了解多止于綠茶、龍井之類,所以有點兒犯嘀咕,但看小陳自信的樣子,也釋然了。
沿小徑一直往前,不遠處,高高低低的山石,上面多有綠色植物,郁郁蒼蒼,中間露出石頭斷面,也有一番嶙峋硬朗。不但植被茂盛,且多有溪流,依山勢曲折、盤桓,水流潺潺,清澈見底。時值九月,天氣還有幾分暑熱,卻被這植被、溪流,襯得心下一片晴明,呼吸都順暢了。
沿途有不少人家,多是平房,有的連成一片,有的孤落幾戶,卻沒見門店與招牌,不知哪家賣茶。
小陳出主意,“咱們就往人多處走,到時候再打聽。”
過了一座小橋后,人煙稠密起來,果然看到幾家門口有攤曬的茶葉,沿一條巷子一直走,住宅看起來都有些年頭,有的還刷著舊日標語,已經模糊不甚分明。
路過一家后門時,有位微胖的大媽在收拾茶葉,見我們經過招呼道:“幾位是來買茶葉的嗎?”
我們沒敢應,擔心人生地不熟,貿然搭話被人騙,往前走了幾步后,小陳轉身說:“走走走,回去看看,咱們不就是來買茶葉的嘛。”
老王笑嘻嘻地往回走,又到門口,小陳對大媽說:“阿姨,我們來看看茶葉,不過得先嘗嘗,不好喝我們可不買。”
大媽聽了,把后門完全打開,迎我們進來。
“就進來坐坐,喝兩口茶,歇歇腳。”她的普通話方音有些重,吐字還算清楚。
進了客廳,中間一張大茶桌,我們三個坐一邊,大媽坐一邊。聽到聲響,旁邊屋轉出來一個年輕人,大媽讓他們燒水,她從旁邊臺子取來幾袋茶。
坐定后,老王問:“大姐,貴姓?”
“就是個種茶的,哪里有什么貴不貴。這么說吧,你們來的這是鄒家,茶叫鄒府家茶,管我叫鄒家媳婦就行了,那個小伙子是我侄子,在這里幫忙的。”
我們三個對視了一下,心想這家還挺有特色的,不是男人售茶,是媳婦撐門面。
說話間,水已燒開,鄒家媳婦把茶葉倒進壺里,小陳起身要幫忙倒水,被鄒家媳婦示意攔住,她把燒水壺蓋子打開,任熱氣四散。
“泡茶的水,要落一落,太熱不行。”
接著,鄒家媳婦和我們聊天,問清我們是從北方來的,想買茶但又不知門道,把她逗得大笑。
說話間,她已把開水注入茶壺,壺身透明,可以看到茶湯略混濁,不等我們說話,已為每人倒了一杯。
“第一道不喝,洗洗茶,可以端起來聞聞香氣。”鄒家媳婦把她面前那一小杯在鼻前聞了聞,然后倒掉。
我們依樣畫葫蘆,端起來聞了一下,倒掉,還別說,這茶聞起來還挺香。
鄒家媳婦又往茶壺里注滿水,這回茶湯清亮好多,然后一一倒入我們的杯子,茶杯也透明,可以看到淡淡的亮黃色,她示意,讓我們先飲。
走了大半個鐘頭,早有些口渴,端起來時心想這么一小杯,半口都不到。
心里剛有這個想法,鄒家媳婦已開口提醒說:“你試試,一絲一絲地喝。”
經她這么一說,我也不好意思了,真是一絲一絲喝了起來。
這茶,有一股淡淡的清香。說它淡,是因為剛喝之時,覺得只是水的味道,而等到它經喉嚨向下走了一截之后,舌尖的味蕾才慢慢品出茶的香味,一小口一小口地喝起來,使得這種香味,變成了波浪式的起伏,一層層推將過來。
我從前喝茶,多是大茶缸泡著,一大口喝下去,剩半杯時續滿,直到茶沒有味道。
像這樣細品慢飲,是第一回。
轉頭一看,他二人喝得比我還慢,也喝得入神。
鄒家媳婦說:“這個叫水仙,喝起來有一點蘭花的清香,是不是?”
我不懂蘭花,小陳點頭,“對,是有股蘭花的香氣,我說呢。”
“不但清香,回甘也清爽。這水仙能泡個四五道,味道不減。”
回甘,當時我沒聽懂,后來問了老王才知道,是指甘美的回味,在茶喝下之后,在唇舌、咽喉涌起的香甜回味。當然,老王知道這個不是因為喝茶,是因為喝白酒。
連著喝了三道,果然味道一直香淳,連連請鄒家媳婦添水。
她把茶葉倒掉,又打開一小袋茶葉泡上。
“你們是遠方來的客人,得多嘗嘗,這茶叫肉桂。”
鄒家媳婦又一一給我們倒上,第一道仍是聞香,只覺得香味比水仙要更濃重一些。
開始喝第二道時,我們三個低頭小口啜飲,等喝完又給倒上,問我們什么味道。
我說:“這肉桂明顯比水仙香味濃重,要我說,有一股煙火氣。”我舉起杯子來,對著光晃了一下,“這茶湯顏色也更深。”
老王點點頭:“大姐啊,我就覺得,這茶有股桂皮的香氣,對不對?”
鄒家媳婦點頭,“對對,它就是因為這個才叫這個名字。你們喝的這個肉桂長在馬頭巖,叫做馬肉。”
小陳聽了撲哧一笑,“這茶怎么起了個肉名字,這還賣得出去么?”
鄒家媳婦聽了擺手道:“馬頭巖的肉桂,可是好東西。這味道和水仙比,更濃更香,回味也久,來一口馬肉,神清氣爽。”趁著我們喝茶,她又將水煮上。
我喝完杯中茶,叩叩桌子表示感謝,同時也琢磨出了門道。
“鄒大姐,我突然明白了。您先給我們喝水仙,這是清香型的,再給我們喝肉桂,這是醬香型的,由淡到濃,能喝出感覺來。可如果反過來,先喝肉桂,再喝水仙,那肉桂味道是喝出來了,那水仙便喝不出感覺來了,對吧?”
“年輕人腦子好,一下子就懂了,這也是我們慢慢喝出來的經驗。”
小陳也喝完了茶,端詳著杯子問:“那大姐,這么濃的肉桂都喝了,下一種,您給我們喝什么茶啊?”
鄒家媳婦神秘一笑,取出一個金色包裝袋,倒掉舊茶,換上新茶,讓我們用清水洗杯子、漱口,又開始燒水。
她轉而和我們聊其他事情,小朋友幾歲可以喝茶,隔夜茶可不可以喝,用什么水泡茶等等,說得興起,她從抽屜里拿出幾套茶具,一一展示。
我和老王都是北方人,都慣了喝大缸泡,接觸到這些沏茶、泡茶的知識,一時也嘆為觀止。
開水落了一會兒之后,鄒家媳婦給我們泡上了新茶。
這第三種茶明顯與前兩種不太一樣,第一道茶泡上,空氣中便已經有一種淡淡的香氣,拿起杯子來一看,雖然有些渾濁,但顏色鮮亮,再一聞,那香氣里透著一種說不出的甜蜜。
等到第二道茶沖上,端起杯子,對著陽光一看,是那種亮澄澄的金黃色,真仿佛有黃金融在水中一般。再一入口,茶湯竟有一絲絲粘稠,不用等回甘,味蕾已經感覺到濃郁的香甜。
我們三個面面相覷,估計都有兩個疑問:第一,這還是茶嗎?第二,咋這么好喝呢?
鄒家媳婦看我們,猜到我們還在想怎么形容這茶,她帶著些啟發似的對問:“是不是感覺有點兒甜味啊?”
小陳咂巴了幾下說:“是有那么絲香甜,有點兒像那什么……”
“像什么?”老王問。
“像烤紅薯。”
我們一起大笑,老王接著說:“讓你這么一說,這味道,還真像烤紅薯。”
“對啊,我沒說錯吧。你看這茶顏色這么漂亮,味道里卻有一絲烤紅薯味兒,但真好喝。大姐,這是什么茶?”
鄒家媳婦笑著,又給我們倒上茶。
“這叫金駿眉。”
“這就是金駿眉?聽人說過,說這茶好,想不到今天遇上了。”老王大喜,端起小杯細細抿起來。
“美女說的沒錯,這茶確實是有一股蜜薯味兒,但這個不是主要的,它有茶的鮮香味,不濃不談,和它的金黃色特別相襯。另外,這個茶對腸胃也好,飯后喝了特別暖胃,適合四處走走。”
“四處走走,干什么?”小陳問。
不等鄒家媳婦說話,老王看了小陳一眼說:“排氣。”
小陳恍然大悟,“老王,那你多喝點兒。”
我坐在旁邊,也明白了剛才鄒家媳婦讓我們洗杯、漱口的原因,是為了將之前馬肉濃重味道去掉,不讓它影響金駿眉口感。
舉起杯,又看了下金駿眉金黃鮮亮的顏色,低頭飲一口,那鮮香帶蜜的味道。
“謝謝您,帶我們品這樣的好茶,安排得又這樣用心。這三種茶品下來,感覺像看了一路風景,別有一番感受。”我低頭一看表,已經坐了三個鐘頭了,天色已晚。
老王和小陳看我望手表,也知道該走了,但跟人喝了一下午茶,不買就走,好像有些不好意思。
又是小陳先站起來,向人家告別,拉起我們倆就往外走。鄒家媳婦起身,送我們到門口。
走出兩步后,我問小陳:“你不買茶啦?”
小陳說:“買啊。”
老王問:“那你還走?”
小陳狡黠一笑,“我就看她讓不讓我們走,她要不讓我們走,非要我們買茶,那她的茶肯定不好,甚至喝的和賣的不一樣。她要讓我們走,便說明,人家是真心做生意,這個茶放心買。”
老王一拍手,叫一聲,“你個小同志,鬼點子可真多,那現在怎么辦?”
“走啊,回去買茶,每樣都來點兒。”
我們三個嘻嘻哈哈回到門口,鄒家媳婦也不意外,要招待我們落座。我們都不坐,說直接買茶,她喊一聲,侄兒出來,按我們要求一樣一樣把茶葉包起來。
我請鄒家媳婦幫忙選了一套透明的茶具,老王問我干什么,我說怕回去之后泡不出人家這個味道來,接著又請教了泡茶的細節問題。
快到七點鐘,我們才告別鄒家媳婦,原路返回。臨別前,她還留了手機號,說想喝茶了,給她打電話。
回來后,我們三個開始在辦公室里泡茶,下午得空時,經常和同事一起飲上幾杯。我在家也放了一套茶具,周末得閑時自斟自飲,慢慢品味。
幾年后,有一回臨近春節,想給家里人帶些禮物,稻香村點心、天福號肘子都帶過了,想買些新鮮的,于是想到了茶。一問,小陳還存著鄒家媳婦的號碼,還找她買過茶。我要過來撥了過去,響幾聲便接了。
“鄒家媳婦,幾年前,我在你們家喝過茶,您還記得不,我們三個,在您這里待了一下午,臨走我還跟您買了套茶具。”
“有印象,這都好幾年了,你們都還好嗎?”
我們互相說了說最近的情況,這時我才知道,鄒家媳婦最近退休了,現在是由她家兒媳接手生意,不過她還是很愿意和老客戶聯系。
“知道這電話的,都是老客,要什么說一聲,和地址一起發個短信過來,這些事情都是侄兒他們在做,歲數大了,現在是年輕人的天下。”
臨了,她提起兒媳婦建了一個網站,有事可以去留言。我謝過人家,然后掛了電話。
打開電腦,輸入搜索鄒家媳婦,找到的不是網站,而是一個博客,里面有新一代鄒家媳婦的照片和事跡介紹,一頁頁看下來,竟然有一絲絲熟悉的感覺。
那年,我家親戚每家收到了一份茶葉。
后來的情況是,老王前幾年退休了,在家頤養天年。小陳從福建回來不久便結婚生子,最近在為孩子中考的事情發愁。而我,則在去年離開了原單位,開始自己創業。
喝茶,早已成為我日常生活一部分,兒子在很小就學會了工夫茶的泡法,有空就要擺茶具操練一下。
我家里有一個餐柜,一層是各種茶葉,再一層是各式茶具,每次打開,都有一種點兵點將的欣喜與豪情。
你若問我,什么茶最好喝?
我還是覺得十幾年前,在福建武夷山腳下,跟老王、小陳一起,由鄒家媳婦泡的茶最好喝。茶里面有人情事故,有人倫物理,不疾不徐中,與當時的天氣、風景以及每個人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從而在記憶里形成了獨特的飲茶體驗、感受。
人生如茶,有時清淡,有時濃烈,一道一道來,慢慢飲,細細品,將屬于自己獨一無二的至真味道激發出來,也一定要相信,那屬于自己一段黃金、淳美高光時刻,一定到來。
(本文為當年與同事一同喝茶之記錄,當日飲茶人甚眾,僅取兩人記之,亦祝各位故人安好)
茶葉的照片太冷清,放對鴛鴦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