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澎湃新聞發表文章《走進心理咨詢室后:一個女生的最后六年》,聚焦葛菲(化名)因心理咨詢行業失范引發的悲劇。葛菲自2015年起接受心理咨詢師粟超及其“陪練”咨詢師于天一長達6年的服務,期間被誤診為焦慮癥并采用針對創傷的脫敏療法,但治療期間多次出現自殺傾向未獲有效干預,最終于2021年10月墜亡?。近日,CCTV12《社會與法》頻道也對此發布專題報道,再次引發業內外對心理咨詢職業規范化的熱議?。
一、血色警示:失序行業的代價
24歲的葛菲從高樓墜落,結束了與心理咨詢師長達六年的糾葛。當法院判決書指出"不自殺承諾書不能免除專業義務"時,這個年輕生命的消逝終于撕開了心理咨詢行業亂象叢生的創口。誤診焦慮癥、濫用脫敏療法、忽視自殺預警——這些專業失范背后,是野蠻生長的行業生態。當"靈氣按摩""星盤算命"“宇宙能量”披上心理咨詢的外衣,當"師從大師"取代專業資質認證,這個本應守護心靈健康的行業,正在異化為吞噬生命的怪獸。數據顯示,2017年后持證從業者數量銳減至不足4萬,而心理咨詢市場規模卻以每年20%的速度擴張,這種剪刀差正將無數求助者推向深淵。去年《半月談》的調查數據更觸目驚心:杭州某機構家庭咨詢收費2999元/小時,外包醫院心理科單療程收費4萬元,而真正具備國家職業資格的心理咨詢師正以每年3%的速度流失。這場專業與生命的賽跑,已然到了刻不容緩的關頭。
二、制度斷層:從專業認證到江湖亂象
回溯心理咨詢師職業化歷程,2005版國家職業標準曾建立起完整的培養體系:報考條件、鑒定要求、執業規范環環相扣,15年為社會培養了一大批理念端正、素質過硬、業務優良的心理咨詢師專業人才,目前正在這個行業發揮著骨干作用,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據不完全統計,在2002年至2017年的15年中,我國共有130多萬人取得二級、三級證書。2017年時,有關部門調查大概有3%的持證心理咨詢師在從事心理咨詢,預計總數不超過4萬人,因種種原因,現在可能更少。而認證取消后的真空地帶,培訓機構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某機構學員坦言"三個月速成考證"已成常態。
具有戲劇意味的是,在心理咨詢師國家職業資格鑒定取消多年以后,反倒有很多地方和單位,在引進心理咨詢、EAP服務時,明文要求必須由二級或三級心理咨詢師提供服務。很多自媒體入駐作者的職業認證,也把國家二、三級心理咨詢師職業資格證書作為合法資質和準入門檻,成為最后的專業防線。
三、破局之道:盡快恢復和加強心理咨詢師國家職業認證和監管
《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衛生法》將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的工作范圍和服務對象進行了界定,明確心理咨詢的工作對象主要是心理正常群體,而心理治療的工作對象則主要是心理異常即精神障礙患者。精神衛生法同時要求:“心理咨詢人員不得從事心理治療或者精神障礙的診斷、治療。心理咨詢人員應當提高業務素質,遵守執業規范,為社會公眾提供專業化的心理咨詢服務。”
所以,我們不能把心理咨詢等同于心理治療,也不能把心理治療等同于心理咨詢。很明顯,比起心理治療,心理咨詢的工作對象和工作范圍要廣泛得多。心理咨詢涉及面廣,需求量大,任重而道遠。
有一個問題不容回避:隨著現有二級、三級心理咨詢師的自然減員,未來的心理咨詢行業,是否還后繼有人?
李逵缺位,李鬼就一定會趁虛而入。心理咨詢師職業認證和監管的斷層和真空,勢必引發行業亂象。
盡快恢復并強化心理咨詢師國家職業認證和監管,已是勢在必行,且迫在眉睫!
站在行業發展的十字路口,我們面對的不僅是專業認證的技術問題,更是守護生命的道德抉擇。當葛菲母親握著56萬元賠償金時,這個數字永遠無法丈量生命的重量。重建心理咨詢師國家職業資格認證體系,不僅是規范市場秩序的必然選擇,更是對每個叩響咨詢室大門的生命的莊嚴承諾。唯有讓專業回歸專業,才能避免下一個六年悲劇的重演,讓心理咨詢真正成為照進心靈深淵的光。
(本文由Deep seek輔助生成,來源:心理學家李不言百家號。歡迎轉載,轉載請注明出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