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們現在瀏覽微信公眾號文章的習慣和渠道是怎樣的,我覺得相比過去一定是有些變化的。
從現狀來看,公眾號已經不是過去的那個公眾號了,因為它不再是純訂閱模式,而是訂閱和推薦的混合體。
尤其是「看一看」的接入,讓原本由用戶自己篩選訂閱的內容混合了不少由算法推薦的。
這背后的目的顯然就兩個字,流量。
微信團隊最近對公眾號信息流又做了一些調整,在訂閱號列表里新增了「朋友推薦」和「快訊」兩個模塊。
關鍵是,這兩個模塊在信息流的權重通常還比較高,經常是以第一條的位置出現的。
快訊里集合的都是一些新聞、社會事件、熱點信息等,而且基本都是媒體屬性的賬號發布。
這種感覺,像極了把騰訊新聞強行植入到公眾號里。
對于「獲取信息」這個需求來說,快訊確實很好滿足了,但對于「訂閱制」來說,我覺得是一種信息干擾。
不過話也說回來,雖然用戶在意自己訂閱的內容,但他們的本質需求還是獲取信息,只不過對信息質量有更高要求。
對于快訊的內容定位來說,非常像過去的報紙和新聞雜志。
新聞和熱點的特性,就是吸引人圍觀,這背后的考量對于公眾號的流量增長或許有些幫助。
另一個調整就是在訂閱號信息流里新增的 「朋友推薦」專屬模塊,同樣經常出現在第一條。
這里面全都是好友看過和點贊過的內容,也就是「社交推薦」。
其實微信做社交推薦已經很早了,在視頻號和公眾號也都有做,如果你點擊文章底部的那個愛心符號,就會觸發社交推薦。
如果只是點擊大拇指點贊,那就只是對作者的一種無聲認可。
說實話,我覺得這兩個設計對用戶來說或許會存在一些誤解,因為不是所有人都知道背后的邏輯。
為了不暴露自己在看什么,估計有不少人干脆都不點。
我有認真去瀏覽和閱讀朋友推薦列表里的內容,有兩個比較直觀的感受。
第一,如果是同領域朋友看過或點贊過的內容,我會好奇去看看,因為大多數都是跟互聯網和產品相關的。
第二,如果是不同領域朋友看過或點贊過的內容,我會快速略過。即便是同領域朋友,但對方看的也是他興趣領域的內容,我也不感興趣。
比如,一個做產品的好友看了一篇關于修禪的文章,他點贊了,于是在我的好友推薦列表里出現,這對我來說是不感興趣的。
因此,社交推薦雖然能提高相似人群的內容消費頻率,但是個體之間的差異性也比較大。
對了,如果你不想收到個性化推薦,在公眾號設置里也是可以關閉的,然后你就可以回到從前了。
我跟幾個朋友在討論微信這個變化時,他們有幾個都覺得這是公眾號的春天要來了。
尤其是對一些長尾賬號,可以通過社交關系來獲得流量,同時也可以借助推薦算法來實現冷啟動。
之前我也有跟一些做公眾號的朋友交流,過去大半年他們也有一個感受,系統推流比之前頻繁了。
有時候,自己也能寫出幾篇 10w+ 的文章,但按照他們的粉絲量和打開率是不可能實現的,其中的流量來源九成都是系統推流和社交裂變。
因此,他們有些人也多了些更新動機,覺得還能再戰。
過去,因為流量起不來,他們不少人都降低更新頻率甚至停更了,所以微信的一系列調整算是一種召回機制。
不過話也說回來,公眾號的推薦算法在準確性上還不是很強,經常出現命中率不高的問題。
比如,過去我寫過一篇關于上海封城的文章,結果來的大多數都是非互聯網領域且大齡人群。
他們可能是對那篇內容感興趣,但他們并不了解我,所以也產生了一些困擾。
所以,現在公眾號的推薦算法是基于單篇內容的,而不是基于賬號的,這或許跟抖音和小紅書有些區別。
從產品邏輯來看,公眾號的這一系列調整都符合現狀,不過有多少人喜歡、有多少人討厭、有多少人受益,就不太清楚了。
我是樂于看到這些變化的,有變化,才有機會。
總比摁著老本等著強。
最后預告下,今晚 8 點半我還會開一場直播,聊聊職場人如何擺脫工具人角色,困擾于此的讀者可以提前預約。
注意,這次就沒有回放了。
················· 唐韌出品 ·················
安可時刻
有同學對我們線下產品訓練營有誤解,覺得這是不是一個面向新人的基礎課程。
其實不是,這是一套適合全階段PM的進階訓練營,我會分成4個階段來講方法和案例,所以不管你是新人還是老手,在這里面都能得到體系化的訓練。
更多的,是一套體系化產品思維和產品認知的強化,給新人打基礎,給老手提效率。
下周六在上海舉辦,4.19在北京舉辦,要占座的聯系我:tangren051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