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賈賀輝 | 編輯:小魚
“小米SU7 Ultra來了,但市面頻繁傳的小米AI眼鏡卻沒有一起發布。”
好文3625字 | 8分鐘閱讀
圖源自電影《銀翼殺手2049》
近兩年全世界掀起了一股AI眼鏡的風潮。在國外,Ray-Ban Meta智能眼鏡成為全球消費者追捧的時尚科技單品,據科技媒體The Verge統計,截至2024年5月,Ray-Ban Meta智能眼鏡的全球銷量已突破100萬副。
在國內,從百度、騰訊、字節代表的互聯網大廠,雷鳥、Rokid、XREAL等AR類公司,到華為、小米、星紀魅族等手機品牌,以及我們熟悉的品牌暴龍、寶島眼鏡等眼鏡品牌,但凡和電子消費品沾邊的品牌,都不想錯過這趟快車。
據悉,近期中國信通院也啟動了AI眼鏡專項測試,這意味著國家隊開始下場了,一定程度上將加快AI眼鏡行業標準化的進程。
這些大事件拼湊出了一個的時代畫像:AR眼鏡這個品類正在加速崛起。它將演化為超級智能集合體,集合手機、耳機、相機等各類電子設備的功能,成為用戶與外界交互的超級物理外掛。
但科技不是炫耀未來,而是要融入當下。像小米AI眼鏡一樣,國內大多數AI眼鏡都處在“只發布不發售”狀態,現在用戶討論度高的聚焦在Ray-Ban Meta((以下簡稱Meta AI眼鏡))、雷鳥V3、魅族智能眼鏡等少數幾款產品上,且大部分用戶的感知僅停留在各大博主的“拆箱視頻”上。
熱潮之下需要一些冷思考,“養成系”AI眼鏡究竟能否進化成為人類感官的延伸器官?它能否擺脫手機依賴癥,成為一款真正的AI管家,還需要給時間一點時間,讓“讓子彈飛一會”。
科幻就是最大的現實主義
相信很多人都看過這樣的科幻電影,未來戰士身著鎧甲,一個眼神掃射就能讀取敵方身份信息,做出精準判斷,所向披靡。
隨著AI眼鏡的概念普及,這樣的科幻情節將走進現實。
這股AI眼鏡的全球熱潮,正是Ray-Ban Meta推動的。Ray-Ban Meta眼鏡是由Meta 和雷朋在2023年聯合推出的產品,作為目前銷量最高的AI眼鏡,它在外觀上保留了雷朋眼鏡的經典黑框造型,又融入了Meta 的AI前沿科技相結合,像極了一個科技時尚單品,戴上之后瞬間變身“高質量人士”。
Ray-Ban Meta為什么能令人如此著迷?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 Meta“軟件定義硬件”的 AI 眼鏡戰略,提煉為三個關鍵詞:拍照、耳機、AI助手。換句話說,一副MetaAI約等于一個“時尚街拍神器”+“音樂播放設備”+“微型運動相機”+隨時傳喚的低配版“賈維斯”。
首先,它不僅解決了佩戴舒適性的問題,還兼顧了科技性和時尚感。一般來說,普通眼鏡重量在約20克左右,頭戴式VR眼鏡200g以上(相當于將IPhone14pro max放在鼻梁上),而Ray-Ban Meta 采用了極致的物理減負技術,基礎重量只有48g克,再加上可以配備近視鏡片以及不錯的聽歌音質,上班時戴著眼鏡就能聽歌、聽博客,堪稱“摸魚神器”。
“頭上長攝像頭”的設定,是推動其成為爆款的另外一大原因。Ray-Ban Meta眼鏡框旁邊配有攝像頭,能通過語音和觸控隨時開始和結束錄制或拍攝。有不少網友表示,用它拍vlog或是拍視頻,完全做到“解放雙手”,也不怕無法記錄下那些“轉瞬即逝”的時刻了。
種種優勢疊加下,Ray-Ban Meta成為了新一代的自媒體生產力工具。在國外,許多博主使用它拍攝Facebook 和 Instagram 短片,記錄美好瞬間;在國內,眼饞這一功能的網友,開始呼吁大疆、影石等運動相機品牌盡早布局AI眼鏡賽道。
相較之下,Ray-Ban Meta的AI功能討論度略低。原因在于,它提供的AI功能較為基礎,例如在工作中輔助分析問題、制定方案,生活中推薦餐廳、規劃旅行等,這些功能在日常場景中使用率并不高。
在國內市場,前陣子火爆出圈的Rokid Glasses,也點亮了獨特的AI應用場景。在官方描繪描繪的圖景中,Rokid Glasses通過搭載通義千問等多模態大模型,能實現基于現實世界的 AI 識物與問答。一個 Rokid Glasses約等于“微型專業級攝像機”+“音樂助手”+“同聲傳譯”+“辦公外掛”+“家庭作業輔導助手”。
除了諸如“我的發言稿就在眼鏡里,翻頁通過手上的戒指完成”等PPT匯報時刻,Rokid GlassesAI功能還可以應用在出國旅游、家庭輔導等多個場景:
如在參觀博物館時,Rokid Glasses能立即提供該展品的歷史背景及相關知識介紹;家長在輔導作業時,也能透過 Rokid Glasses 看到每道題的解題思路和過程;海外旅行中可以通過實時AI翻譯功能,實現“同聲傳譯”(眼前有翻譯文字,耳邊有語音播報),無障礙跨語言溝通的效果,而這種“奢侈服務”,此前只能通過高價雇專人來完成的。
對于“隨地大小工的打工人”以及有外出旅游需求的人來說, Rokid Glasses 無疑是一件絕佳的物理外掛。在這類“賽博世界”的描繪下,科技嗅覺極為發達的朋友們開始驚呼:如果繼續照著這個勢頭發展下去,AI眼鏡或許是繼“智能手機”之后,下一個改變世界的科技單品。
物理外掛or”吃灰“神器
各個大廠商描繪的賽博藍圖如此美好,為什么普通生活中穿戴AI眼鏡的用戶卻不多呢?
紅杉資本給出了參考答案。紅杉資本在“Generative AI ’s Act Two”(《生成式AI的第二幕》)一文指出,生成式AI應用的最大問題是需要證明自身的價值,因為目前基于基礎大模型開發的應用用戶留存率明顯不夠。
這也是AI智能眼鏡所面臨的問題,即功能不夠“剛需”,缺少一個非買不可的理由。
從生產端來看,入局者大概可以分為三大陣營,第一類是以百度、字節跳動為代表的互聯網大廠,依托于大模型研發優勢,他們在AI功能開發上有強大的競爭力。如字節跳動發布的首款AI智能體耳機Ola Friend,主打通過語音喚起用戶手機上的豆包App,從而實現智能互動。
第二類是華為、小米、魅族等依托于硬件的玩家,它們爭奪的焦點在于交互系統。如借助小米研發 AI 眼鏡,有望通過線上電商 + 線下小米之家的強大渠道力與小米手機、汽車、智能家居等產品連接,形成 “人—車—家” 全場景聯動。
第三類是以Rokid Glasses、雷鳥為代表的新銳玩家,他們或是傳統眼鏡制造商與AR/VR 技術企業合作推出的產品,或是新興 AI 硬件企業單獨推出的產品,不過在算法上,都不約而同選擇了與大廠合作,如Rokid Glasses和雷鳥 V3都搭載了阿云通義千問大模型,實現在辦公、娛樂、購物、教育等多個場景的AI應用。
區分入局玩家陣營的目的,在于細化出更多、更具體的“應用場景”,畢竟在“百鏡大戰”的階段,誰能夠為消費者提供最大的便利/獨特優勢,誰就能夠從這個市場勝出。
但從市場來看,并沒有這么樂觀。可以說,目前國內大部分廠商推出的AI眼鏡還停留在“初階”,且功能雷同,差異性不大。
以產品分類為例,目前AI眼鏡幾乎都是圍繞“音頻”、“攝像頭”、“AR助手”三種要素進行排列組合,且聚焦于AI“音頻+攝像頭”功能的產品占據了大多數,AI音頻眼鏡、音頻+攝像頭+AR眼鏡占有率都較低。
原因有二:其一,技術攻關尚需要時間。以Rokid為代表的“音頻+攝像頭+AR”眼鏡,大多處于“期貨”的階段;號稱“Ray-Ban Meta平替”的小米AI眼鏡發售時間也一推再推。
其二,目前已有的AI眼鏡,與絕大多數用戶對AI眼鏡理想狀態下的設想有很大差距,目前市面上能買到的AI眼鏡與大模型的結合程度,還達不到完全智能化的水平。如雷鳥V3翻譯功能是拍照識別過程,需要先拍照識圖再翻譯的過程,并不能實現所謂的“同聲傳譯”;而主打13國同聲傳譯的StarV air2星紀魅族,在中譯俄中也需要通過手機APP來顯示俄語;甚至在捕捉信息的靈敏度和準確度等方面,都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在技術層面,如何把強大的功能濃縮進小巧的眼鏡里,實現好看與好用的統一,是各大廠商一直尚未攻克的難題。受限于續航和儲存能力限,即使你做好了出門戴著AI眼鏡看演唱會的準備,但持續錄制的時間也就在20分鐘左右。甚至有網友表示,戴雷鳥V3出去玩,結果整天都處在電量焦慮下,最頻繁的心理活動就是“快拍,等會又沒電了”。
對手機的高度依賴性,是AI眼鏡的另一大核心問題。AI眼鏡本質上是“硬件+大模型”,用戶通過AI眼鏡識別到圖像或語音信息后,通過Bluetooth、Wifi等方式傳遞給手機云端處理,再將處理結果反饋到眼鏡上,AI功能的實現需要借助手機。
如最常用見的接打電話、聽歌、翻譯、提詞、導航功能等功能都是這個原理,如果手機不在身邊,AI眼鏡便不能使用這些高度智能化的工具,只能拍攝或是拍照,且拍攝時間還不能過長。
從需求端來看,AI眼鏡的AI功能,現階段大多集中在知識問答、翻譯、導游、會議記錄等方面,但這些都是低頻場景,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是視頻博主需要大量拍攝素材,也是時刻準備著上場演講、匯報或是出門旅游。久而久之,這款被視為“物理外掛”AI眼鏡,最終也可能成為放在角落里的吃灰神器。
一場AI眼鏡的應用場景爭奪戰
現階段,AI眼鏡要解決的重點不是功能開發,而是工業設計。AI 眼鏡能夠成立的前提,還要看用戶是否能接受日常佩戴智能眼鏡這件事,因此 AI 眼鏡市場空間,至少需等待智能眼鏡的大眾化后才有討論的意義。
因此,AI眼鏡除了基礎硬件研發外,還應該將發力點聚焦在使用場景、用戶體驗、社交互動等軟性層面。那么在不遠的未來,眼鏡高端AI化之后,將會走向何方呢?
深耕垂直領域,功能更專業、實用。傳播學大師麥克盧漢在其著作《理解媒介》中提出,媒介不僅是傳遞信息的工具,更是人類感官的延伸。具體來說,文字和印刷媒介是視覺的延伸,廣播是聽覺的延伸,而電視則是視覺、聽覺和觸覺的綜合延伸。到了AI智能時代,眼鏡或許為“人類感官之間相互轉化”提供了可能。
如對殘障人士的強大醫療幫助能力,聽障人士佩戴AI眼鏡后,能通過眼鏡識別周遭的聲音或語言,轉化為文字/盲文顯示在屏幕上;對于視障人士來說,AI眼鏡的攝像頭可以通過掃描周圍的環境,再通過眼鏡上的音響實時把路況信息更新給他們,成為一只“電子導盲犬”......如果這些都能實現,便是“科技向善”的意義。
與應用場景深度關聯、與智能場景互聯互通。以小米AR眼鏡為例,用戶期待的是,它與其他小米設備實現跨設備操作與控制,進行遠程操作和控制。
比如,上班走到小米su7面前,眼鏡掃描到汽車,直接讓車開門并點火啟動;下班回家走到家門口,AI眼鏡能自動識別場景并打開小米智能門鎖、全屋燈光;在家中,戴著眼鏡就能通過語音或手勢控制智慧屏播放影片、調節空調溫度、控制掃地機器人工作等。高度智能化與便捷化,是無數年輕人心目中的賽博世界。
提供情緒價值,陪伴性能更凸顯。據騰訊研究院的報告,預計到2027年AI陪伴市場規模達到千億級別,陪伴型AI應用將為成為下一個熱點。基于此,AI眼鏡與陪伴型AI應用的結合將會是另外一個機會點。
它可以是你的 “私人導游”,幫你邊游覽邊介紹歷史文化;是你的 “超強翻譯官”,實時翻譯和智能分析拍照內容;還可以是你的 “智能筆記助手”,幫你提高讀書學習效率;還可以成為你 “情緒療愈師”,根據你的心情來搭配不同場景音樂,舒緩身心......也就是說,AI眼鏡將成為你的專屬“賈維斯”。
縱然理想中的賽博烏托邦還沒有到來,盡管AI眼鏡還面臨著諸多安全與隱私問題,但隨著越來越多大廠的加入、越多人才和財力的投入,這個理想世界離我們不會太遠。
好看,記得點小心心推薦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