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探客紀
創作團隊 | 千城記
撰文| 雨 霏
編輯 | 聞 靜
很少有這樣一座城,兼具傳奇的人文和歷史,看史、看文、看人、看景、看熱鬧,皆有所得,這便是紹興。
紹興地圖(圖源@天地圖)▼
在紹興8274.79平方公里土地上,總長10887公里的6759條河流,縱橫交錯,從空中俯視,紹興宛若一座漂浮于水上的城市。
水養育著紹興,古老的運河穿城而過,河水波光粼粼,流淌著紹興千年的故事。
紹興地形圖(圖源@天地圖)▼
如果真的要探尋紹興千年的故事,新石器時代中期的小黃山文化便已開始,9000年前就有居民在紹興狩獵、農耕。
“古有三圣,越兼其二”所說之地便是紹興。原來上古先王虞舜、夏朝開國君主大禹都在紹興留下足跡,虞舜是避丹朱之亂來到紹興,而大禹相傳本就是紹興人氏,他在紹興會稽山娶妻、封禪、計功、歸葬。
在紹興“看人”可不僅僅只有上古先王,屬于紹興的傳說也只是剛剛開始。
相傳,春秋時期越國在紹興建都,歷經數任君王的興建,迎來了一位胸有大志的君主勾踐。
勾踐是一個野心勃勃的人,不滿偏于一隅,立志稱霸中原。他能力強、眼光銳,慧眼識人。不僅任用了文種、范蠡等高層次關鍵人才,還網羅了陳音、越女、計倪等專業技術型人才。
不過勾踐還是操之過急,有些輕敵的他妄圖攻打吳國,不想卻被困于太湖的一個小島,兵敗于吳王。
在那個“士可殺不可辱”的年代,勾踐卻能不顧世人的眼光以“請為臣妻為妾”為條件,留得性命忍辱負重,“臥薪嘗膽”于會稽山,這一忍便是20年,好在霸業終成。
勾踐不僅成就了霸業,也同樣成就了紹興。
勾踐在戰敗被俘、受盡屈辱之后,回到越國,決心復興國家,以吞并吳國。他采納了大夫范蠡的建議,先后筑起了勾踐小城和山陰大城,這兩座城池構成了如今紹興古城的雛形。
得益于勾踐的慧眼識人,范蠡將紹興建成易守難攻的“一圓三方”之城,古色古香的亭臺樓閣、小橋流水,雖經千年風雨,仍屹立不倒,因而紹興古城又稱“蠡城”。
浙江省紹興柯巖風景區,圖片較大,建議橫屏欣賞(圖源@攝圖網)▼
也許上天對這座城市過于偏愛,這里不只有赤膽英雄,亦有嬌柔美人,西施也是紹興人氏,不知這片土地又留有多少她與范蠡的浪漫足跡呢?
古人講究風水,紹興理當是古人所謂的風水極佳之地。不然秦始皇不會下令挖掘越王祖陵、遣散越國子民,更不遠千里,親自前往紹興登會稽祭大禹,置“會稽郡”,對紹興的重視可見一斑。
而紹興也確實值得秦始皇如此下苦功,紹興不止山靈,人也靈。這里“士比鯽魚多”,是座“沒有圍墻的博物館”,文脈不斷、名人輩出。
在整個會稽郡時期,名士百花齊放,東漢辯論家王充,東晉政治家謝安,隋唐名將楊素,文學家馬臻、謝靈運爭相綻放。
名士中,尤以東晉“書圣”王羲之最為知名,他在紹興蘭亭所創的《蘭亭集序》也是當時紹興風土人情的快意寫照。
紹興蘭亭的人文故事確實精彩,相傳勾踐在蘭渚山下遍植蘭草,漢朝時又在此地設驛亭,故名“蘭亭”。
王羲之感念此地空谷幽蘭,甚為喜愛,常與友人流觴曲水,飲酒賦詩。《蘭亭集序》便是他與41位友人的詩賦杰作,所以蘭亭墨香四溢。
從秦始皇設立會稽郡開始,“會稽郡”一名一直延續到唐朝。直到南宋開國皇帝趙構,取至“紹奕世之宏休,興百年之丕緒”,意為繼往開來、與時俱進,紹興由此得名,這份美好的祝福也一直伴隨著紹興。
紹興諸暨五泄景區(圖源@攝圖網)▼
時間來到明清時期,這時候的名人名士則更加有趣了,那便是影視劇常常夸贊的紹興師爺。
紹興之所以盛產師爺,還真是得益于紹興濃郁的歷史文化。要知道在越國的時候,越王勾踐就是依靠文種、范蠡、計倪這些謀士滅吳稱霸的,這種謀士精神也潛移默化的成為紹興人心中的職業向往。
后來西晉滅亡,晉室南遷,這次遷徙之重要史稱“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漢族南遷和多民族融合”,致使紹興“俗尚風流而多翰墨之士”。加之后期南宋的經濟南移影響,名士更多了。
紹興人呢,本身又能言善辯,久而久之紹興師爺譽滿天下,清朝時甚至還流傳著“無紹不成衙”之說。
一組數據告訴你紹興的有才之士何其多,曾有人統計:從順治三年到乾隆三十九年(1646-1774)紹興府的舉人數量多達656人,竟占全省總數的15.5%。
紹興人不僅有才,更有風骨。這片土地孕育的人物,深刻影響了中國近代歷史的進程。
魯迅,這位立志改變國人封建思想的文學巨匠,便成長于紹興。漫步在他的故鄉,百草園的童趣、三味書屋的成長印記、閏土與祥林嫂的雕塑、孔乙己的茴香豆,都讓人仿佛穿越時空,與魯迅展開一場跨越百年的對話。
紹興魯迅故居三味書屋(圖源@攝圖網)▼
而紹興的名人遠不止魯迅。巾幗英雄秋瑾、學界泰斗蔡元培、科學先驅竺可楨,乃至敬愛的周恩來總理,都與紹興有著深厚的淵源。在這座8.3平方公里的古城里,歷史觸手可及——周恩來祖居、魯迅故居、青藤書屋、辛亥革命遺址等27處遺跡,以及沈園等73處文保單位,無不訴說著紹興的厚重底蘊。
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染著先烈的熱血與智慧。在紹興,“看人”如觀史,“看景”如讀詩,“看史”更是一場心靈的震撼——真的看不完,也品不盡。
紹興倉橋直街(圖源@攝圖網)▼
紹興不乏老街古巷,青石板路上殘留著青苔,斑駁的木門推開時發出吱呀的聲響。每一條老街都仿佛藏著一段溫情的歲月,見證著紹興的悠悠歷史,承載著這座城市的全部記憶。
從晨光熹微到暮色降臨,老街古巷里鈴聲、車聲、吆喝聲不絕于耳。不緊不慢的生活節奏,濃郁的市井氣息,總能在不經意間給人驚喜。
而最令人回味的,莫過于那些在街巷間回蕩的美食:被譽為"液體蛋糕"的黃酒,鮮美可口的醉蝦,滑嫩醇香的糟雞,再配上悠揚的越劇小曲,千年的歲月與古老的傳說仿佛都在這一刻重現。
紹興臭豆腐(圖源@攝圖網)▼
紹興的美食不僅美味,更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比如臭豆腐的由來,就要追溯到越王勾踐的故事。相傳勾踐兵敗后為取得吳王信任,不惜嘗糞表忠心。百姓感念其隱忍,便制作臭味食物遙相呼應,臭豆腐由此誕生。
在眾多老街中,安昌古鎮尤為特別。這座始建于明弘治二年的古鎮,曾吸引各地富戶來此定居,留下了百余座各具特色的臺門建筑。漫步其間,樹木、房屋與小橋倒映水中,宛如一幅徐徐展開的江南水墨畫。
紹興古鎮安昌全景(圖源@攝圖網)▼
如果說老街是紹興的歷史,那么水就是這座城市的靈魂。
紹興因水而生,依水而建,清澈的河水如同無瑕美玉,將整座城市裝點成"一部漂在水上的書"。
紹興安昌古鎮廊棚下的餐館(圖源@攝圖網)▼
穿梭城區時,獨具特色的烏篷船是最佳選擇。烏篷船有趣的很,船身為木舟,嬌小玲瓏,兩頭尖翹起,船舶覆蓋著半圓形船篷。坐在船席上手擱船舷,聆聽船夫悠揚的唱腔,欣賞古色古香的房屋與老街,還能觀賞那一座座從上方穿梭而過的紹興古橋。
紹興烏篷船(圖源@攝圖網)▼
紹興不只是水鄉,也是橋鄉,因水而有橋,因橋必有景。這古橋不但有景,還連接著紹興大大小小的老街小巷,會祖橋、姒家橋、廟下橋、八字橋、廣寧橋、題扇橋、寶珠橋……看點多、種類多、歷史多、文化多、故事自然多。
橋鄉紹興東湖美景(圖源@攝圖網)▼
比如廣寧橋,相傳此處本是無橋之地,淳樸鄉民集資建橋,來往百姓受惠頗多,故而得名。
題扇橋得名就要感謝王羲之。相傳,王羲之每次過一座小橋,總能看見一位老人家守著扇攤,滿面愁容,心善的王羲之便在老人家的扇子上提名,使得老人多賺了不少銀錢,這座橋就名為題扇橋了。
鯉魚橋更是有趣,相傳舊時每年春汛,城外的鯉魚便紛紛游到此處,鯉魚橋也就由此得名了。
據統計紹興現存的古橋多達600多座,對比有名的威尼斯足足多了5倍,可謂是“東方威尼斯”。不到紹興,不識古橋,歲月流淌仍未消散紹興的古韻,紹興不愧是活脫脫的“古橋博物館”。
水鄉小巷多,人家盡枕河,也許紹興更應該被稱為“古文化的博物館”。這里,少了一份城市的喧嘩,多了一份鮮有的恬靜,山水間便是怡然自得,正是紹興的美好之處。
【參考資料】
1.2012-03-19紹興政務網《紹興水利基本情況》
2.2022-10-25中國網 馮建榮《舜者,圣也!》
3.《吳越春秋》時代文藝出版社 東漢紹興趙曄著
4.2020-07-22紹興政務網《紹興古橋群》
●本文為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