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風依舊熱,初伏幾時秋”
進入春分之后,我國大范圍的開始回暖,有的地方溫度甚至達到了30°以上,讓人有了三伏天的感覺。三伏是一年最熱的一段時間,我國民間就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那三伏天到底能有多熱呢?蘇軾的弟弟蘇轍在詩中就曾有“伏中苦熱焦皮骨”的描述,說三伏天的酷熱仿佛要烤焦人的皮膚和骨骼,所以古時人們也把伏天的熱稱為“苦熱”。
那2025年哪天入伏?伏天有多長呢?今年三伏天會很熱嗎?我們一起往下看看。
什么是三伏天?
“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這是我國關于三伏最早的記載,出自《史記·秦紀六》,那“三伏”是什么意思呢?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統稱,是我國農歷中一個特定的節氣術語,用來表示一年中氣溫最高且潮濕、悶熱的時期。 “伏”字本義為“隱伏”,《史記·秦本紀》注引孟康曰:“伏者,隱伏避盛暑也。”古人認為,夏季陽氣極盛時,陰氣(代表秋冬的涼氣)被壓制,只能“潛伏”在地下,故稱“伏”。
2025年哪天入伏?三伏天有幾天?
根據我國五行理論,夏屬“火”,秋屬“金”,火克金,因此暑熱(火)壓制了秋涼(金)之氣,金氣需“伏藏”等待時機。 古時人們用天干地支紀日,庚屬金,所以從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起開始入伏,標志著陰氣開始潛伏,陽氣仍占主導但逐漸減弱,陰陽之氣處于一種特殊的變化狀態。其中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而中伏不是10天,就是20天,所以三伏天一般是30天或40天。
今年夏至在6月21日,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為7月20日,這天就是三伏的入伏日。夏至后的第四個庚日為7月30日,這一天就是入中伏的日子,末伏在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今年在 8月9日,因此8月9日就是進末伏的時間,末伏持續10天。
2025年三伏天時間表:
初伏:2025年7月20日至7月29日,共10天。
中伏:2025年7月30日至8月8日,共10天。
末伏:2025年8月9日至8月18日,共10天。
今年三伏是從7月20日開始,到8月18日結束,共計30天。相較于去年40天的天數,今年天數要少一些,但這不意味炎熱的天數會少。那今年三伏天會非常炎熱嗎?
那么今年三伏天會非常炎熱嗎?
今年是“晚入伏”
在我國傳統習俗中,入伏時間分早晚,而今年就是晚入伏的年份。像我們前面所說,夏至后第三個庚日為入伏的時間,通常夏至到第三個庚日之間一般為20天到29天的天數,如果夏至后20天到24天即入伏,就是“早入伏”,而如果夏至后25天到29天入伏,那就是“晚入伏”。
今年夏至是在6月21日,夏至后第三個庚日為7月20日,它們之間的天數為29天,所以今年就是“晚入伏”,我國民間就有“早入伏涼颼颼,晚入伏熱死牛”,意思是如果入伏時間較早,那么整個三伏天可能相對涼爽一些;如果入伏時間較晚,三伏天就可能會特別炎熱。
今年是“秋包伏”
我國民間還有“秋包伏”和“伏包秋”的說法。“秋包伏”指立秋節氣在末伏之前到來,即立秋后還有至少一伏的時間,整個三伏天被包含在立秋節氣之后的一段時間內,就好像秋天 “包裹” 著伏天一樣。“伏包秋”指立秋節氣正好在末伏的第一天,或者立秋之后緊接著就是末伏,伏天在立秋之前已經基本結束,仿佛是伏天 “包裹” 著秋天到來。
2025 年的立秋時間是8月8日,末伏從8月9日開始。由于末伏在立秋之后,所以是秋包伏。按照民間說法“秋包伏,熱得哭;伏包秋,涼悠悠”,再加上2025年入伏時間晚,且逢農歷閏六月,可能會讓炎熱的感覺更加明顯。
今年三伏雖然只有30天,但根據今年三伏的起始特征和民俗說法,今年的三伏天會很炎熱。不過,這只是一種經驗性的總結,具體還要看天氣預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