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已過,隨著暑氣漸長,三伏天時間表也新鮮出爐。三伏天,是一年中陽氣最旺、濕氣最重的時節,也是調理體質的黃金窗口。
今年三伏天7月20日入伏,8月18日出伏,共計30天。將打破近十年“40天長三伏”的慣例,成為近年來“最短”的三伏天。
今年三伏為何是30天?
2025 年三伏天具體時間
初伏:2025年7月20日~7月29日(10天);
中伏:2025年7月30日~8月8日(10天);
末伏:2025年8月9日~8月18日(10天);
三伏天的推算,依據的是我國傳統的干支紀日法,以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作為初伏的開始,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的起始。
而初伏與末伏之間,便是中伏。
由于庚日的循環周期為10天,這使得初伏和末伏的時長固定為10天,中伏則可能是10天或20天,從而導致三伏天的總時長在30天到40天之間波動。
具體到2025年,夏至是6月21日,夏至后的第一個庚日是6月30日(庚午日),第二個庚日為7月10日(庚辰日),第三個庚日,也就是入伏的日子,是7月20日(庚寅日)。7月20日為近十年最晚入伏日。
所以,2025年的初伏從7月20日開始,至7月29日結束。
中伏從初伏之后的第一個庚日,即7月30日(庚子日)起,到8月8日結束,共10天。
立秋在8月7日,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是8月9日(庚戌日),末伏便從這一天開始,一直持續到8月18日。末伏完全在立秋之后,形成“秋包伏”格局。
由此可見,2025年的三伏天屬于 “短三伏”,共計30天。雖說時長較 “長三伏” 少了10天,但炎炎烈日下,暑熱的威力可一點也不會打折。
三伏天的由來與傳統
三伏天的歷史源遠流長,可追溯到春秋時期的秦國。《史記?秦紀六》中記載:“秦德公二年(公元前 676 年)初伏。”
唐人張守節注釋道:“六月三伏之節,起秦德公為之,故云初伏,伏者,隱伏避盛暑也。”
從這可以看出,“伏” 字有著躲避、潛藏的含義,意味著人們要在酷熱的暑天里,尋找蔭蔽之所,減少戶外活動,以躲避暑氣的侵襲。
在傳統觀念里,三伏天不僅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段,還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古人認為,“伏” 代表著陰氣受陽氣所迫,暫時潛藏于地下。這種陰陽交替的理念,與五行學說相互呼應。
一年被劃分為五季,即春、夏、長夏、秋、冬,分別對應木、火、土、金、水五行。從秋到冬,遵循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的自然循環規律;而從夏到秋,由于火克金,金氣無法順利出頭,只能潛伏一段時間,這便是 “伏” 的本意。
入伏前做好這些準備
飲食
伏天氣候炎熱,飲食應以“多酸多甘、補氣去火”為原則,可選用一些消暑粥來滋補身體,補氣清暑、調理脾胃。如薏米赤小豆粥、綠豆百合粥、冬瓜蓮子粥、荷葉綠豆粥。藥粥對老人、兒童、脾胃功能虛弱者最適宜。
還可多吃具有去火作用的新鮮蔬果,如苦瓜、西紅柿等,慎食辛辣刺激、肥甘油膩食物,少喝冷飲。
夏季要注意補水,不能等到感覺口渴之后才喝水。
運動
活動強度要適量,鍛煉以散步、做操等輕度運動為宜,時間不超過1小時。
時間選擇清晨或者傍晚比較涼爽的時候進行。
避免在運動后大量飲水和飲用冰水,否則會加重心臟負擔,甚至誘發心梗。
注意冷暖,及時增減衣物,避免誘發感冒。
情緒
要保持心態平和,避免生氣,盡量做到“心靜自然涼”,防止“情緒中暑”危害身心健康。
在夏季的中午可以進行短時間的午睡或打坐、靜坐、閉目養神等。
穴位按摩也可平心靜氣。
做法:在天氣炎熱、心情煩躁甚至心率紊亂的時候,可以通過揉按勞宮穴和內關穴以達到清心安神、養心安神的作用。
起居
夏天晝長夜短,所以在生活起居方面應做到早睡早起,晚上在11點之前要進入睡眠狀態,不要熬夜,養成睡子午覺的習慣。
夏季失眠者,可以練習“呵”字功。
做法:
1. 開始練習時,雙腳分開站立,與肩同寬。
2. 兩膝微屈,頭正頸直,含胸收腹,直腰拔背。
3. 兩手臂自然下垂,兩腋虛空,肘微屈,兩手掌輕靠于大腿外側。
4. 全身放松,兩眼微開,平視前方。
5. 練功時用鼻自然吸氣,用口呼氣,呼氣時收腹、提肛,人體重心略向后移,腳跟著力。
6. 足趾輕微點地,輕輕發出“呵”聲。
伏天養生小技巧
養心護心
“汗為心之液”,夏天汗液大量排泄,不僅傷心氣,還會導致心陰虛,容易受到暑熱邪氣的侵犯,所以伏天養心顯得尤其重要,尤其對于本身有心臟病的患者。
適當進食紅色食物如紅棗、紅豆、櫻桃等,可養心、溫陽、助眠。
清熱除濕
三伏天悶熱潮濕,人體很容易被濕邪侵襲。平時可以多按摩足三里、承山穴,還可以選擇背部拔罐及背脊兩側刮痧,都可以起到祛除濕邪、調和營衛之功效。
夏季泡腳也可以清熱除濕。
做法:
睡前用熱水泡腳,通過刺激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等足部經絡,起到健脾、除濕、通經、利水等作用,還能提高睡眠質量。
對于大部分人,伏天用40℃左右的熱水泡腳就可以。
你那里的天氣有多熱?
你對三伏天還有哪些了解呢?
快來評論區留言分享吧
圖文綜合自中華文化促進會家族文化委員會、中國中醫、國學生活、視覺中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