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創團·瑾山月
前陣子,有個段子挺火。
有網友發現,中國人一輩子都很“怕”。
小時候,忘了戴紅領巾,感覺天塌了;
高中時,覺得考不上大學,這輩子完了;
長大后結婚生子,又開始擔心孩子的方方面面。
怪不得,作家梁曉聲在《忐忑的中國人》中會寫:
“中國人不分男女老少,不分農村和城市,集體陷入了一個焦慮、忐忑的年代。”
而根據最近調查顯示:
我國78%的人處于中度焦慮水平,17.6%的人處于低焦慮狀態,4.4%的人則處于高焦慮狀態。
尤其是中年媽媽們,毫不夸張地說,沒有一天是輕松的。
針對這個情況,其實很多過來人,也現身說法:
18歲考不上大學,你的人生不會完蛋;
35歲被裁員,也能找到其他活路;
40歲發現孩子也是個普通人,一家人的未來也不會有多差。
所以說,人根本沒必要想太多。
如果你還是不受控地內耗,不妨每天默念這5句話。
很多事,看開了,人也就不焦慮了。
我就這樣了,不裝了
朋友向我吐槽,自從換了高價學區房后,日子更難了。
生活區域一換,圈層就不一樣了。
新家的鄰居也好,老師同學也罷,都上了一個檔次。
為了幫孩子順利融入,她經常打腫臉充胖子。
不僅給孩子報了昂貴的馬術,自己也報了一些雜七雜八課:
插花茶藝、心理疏導、行為禮儀……
用她自己的話,全是面子工程,就為了讓人高看一眼。
她努力維系著優質媽媽的形象,而自己呢,卻是越來越累。
精力跟不上,情緒也緊張,內耗十分嚴重。
后來,她實在受夠了,就做了個大膽的決定——我就這樣了,不裝了。
經濟條件有限,就過樸素的日子;不適合的圈子,不再硬擠了。
做真實的自己,過平凡的小日子,就挺好。
如此一來,她身心一下子輕松了不少。
作家周國平說:
“裝的本意是滿足虛榮,結果卻往往自討苦吃。”
正因為太在意別人的看法,才不得不一層層偽裝。
而越是偽裝,越容易露餡;越容易露餡,就越在意別人眼光。
如此循環,沒完沒了。
關于幸福,有個9字箴言——無所謂、沒必要、不至于。
我就是這樣的人,外界的評價,無所謂;
各人有各命,無聊的比較,沒必要;
需要讓自己變得完美嗎?不至于。
悅納自己,悅納孩子,保持住平常心,不比不攀不著急。
當你不再用力迎合,人生就會變得輕盈自在。
我孩子什么樣,和你什么關系
生活中,有沒有這種經歷。
帶孩子走親戚,有人瞎打聽:“孩子學習好不好,你可得盯緊點,那誰誰誰的兒子都保送了。”
大街上碰上熟人,對方一個勁兒地建議:“你得讓孩子出國,國內太卷了。”
經常是,他們的好心,到了咱這里,就轉化成了焦慮。
一會覺得愧對孩子,沒給他提供更好的條件;
一會憂心忡忡,覺得自家競爭力太弱。
各種建議、規勸、提醒,像雪片一樣飄下,搞得自己拿不定主意。
無數個失眠的夜晚,腦子里響起一個個聲音:
要不聽張姐建議,讓孩子讀私立?要不學趙哥那樣,讓孩子參加特長招生?
往往是想著想著,人就開始內耗了。
有句話說得好:
“關你屁事”和“關我屁事”,可以解決人生80%的煩惱。
話糙理不糙,咱自己養孩子,不關別人的事。
做好課題分離,劃清人際邊界,自己的事自己辦。
孩子怎么不去學游泳?關你屁事;
你怎么不去找老師?關你屁事;
孩子中考怎么樣?關你屁事……
把這些沒用的,鬧心的聲音擋在門外,我們才能重拾清靜與平和。
好好睡覺,天塌不下來
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中,拉加是很多人的縮影。
拉加性格敏感,最喜歡杞人憂天:
怕考試不及格;怕面試不通過;怕姐姐嫁不出去;怕父親病重……
他怕這怕那的,完全無法專注做事,搞得生活一團糟。
生活中,你是不是也這樣,沒事瞎琢磨,越想越悲觀。
孩子睡了一次懶覺,你就會夸張到他習慣不好,將被習慣毀了一生;
一次考試考砸,你聯想到之后他會完全掉隊,被社會淘汰;
和孩子鬧一次矛盾,就認定關系破裂了,管不了他了。
就這樣,每天被災難化思維折磨得坐立不安。
斯坦福大學有項研究指出:
人類的大腦會把我們害怕的事情影像化,并不斷地在腦子里重復。
這個過程,非常耗能,卻又毫無意義。
把心放肚子里,天塌不下來。
不信你試試看。
放手一次,看看孩子能不能把自己照顧好;
休息一晚上,看孩子能不能獨自完成作業。
還有很多很多你擔心的事。
到最后,都沒有真正發生。
所以,從明天起,好好睡覺。
該發生的你阻擋不了,不會發生的就不會發生。
這個人,可以是我
媒體人@和菜頭有句話,令我深受啟發。
他說:“這個人,可以是我。”
什么意思呢?
就是面對意外啊、不如意啊,要有一種接納的態度。
比如,碰上行業動蕩、被迫事業轉型的那個人,可以是我;
比如,沒有足夠教育資源的那個普通人,可以是我;
再比如,孩子沒有成龍成鳳的那個人,可以是我。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心里不好過,就因為很執拗地認為:
“那個生活不怎么順利的人,不該是我。”
憑什么我的孩子不是全班第一,憑什么我的家庭極其普通?
憑什么我這么努力,那個成功的人不是我?
答案很簡單:
無論你怎么努力,生活都充滿了變數;無論你怎么強求,都難以逆天改命。
但反過來想,當你心里接納了生活的真相,就會坦然接納現實。
并謙卑地對自己說:其實,那個人可以是我。
我可以迎接生活的挑戰,可以面對育兒的困擾,可以面對一切麻煩。
當放下“一切如愿”的執念,很多煩心事就煙消云散了。
我很忙,沒工夫瞎想
有段日子,我也內耗嚴重。
工作中,時刻留意他人的反應,別人一點質疑就令我誠惶誠恐;
生活中,處處放心不下,擔心孩子在學校闖禍,憂慮她將來的出路。
我明顯感覺到自己說話做事,都耐不住性子。
經常因為一點小事,就大動肝火,亂發脾氣。
過后,又十分自責,陷入新一輪內耗中。
后來,我想了個辦法,就是“沒事找事”,讓自己忙起來。
每天一大早,我就列個計劃表,將時間合理分配。
上午,我會去晨跑、做早餐、寫稿子、看文章;
中午,我會找個安靜的地方冥想,或是小睡;
晚上,帶著孩子一起看書、跳繩、聊天。
滿滿當當的計劃,令我無暇多慮。
而日子,就這么一天天充實而美好地過去了。
漫畫家方成先生作過一首打油詩:
“生活一向很平常,騎車書畫寫文章,養生就靠一個字——忙。”
用興趣填充生活,用忙碌治愈內心,是對抗焦慮內耗的好辦法。
人啊,不能太閑,身體一閑,腦子就忙。
各種念頭就會如雜草般叢生,陷入情緒的漩渦中無法自拔。
與其整天胡思亂想,不如行動起來,為情緒尋找出口。
積極做事,人便沒工夫瞎想。
登山界,有位奇人,不用氧氣瓶就能登頂珠峰。
曾有記者問他:您是怎么做到的呢?
那人說,很簡單,保持松弛感。
有研究證實:人的大腦在緊張的時候,會消耗吸入氧氣的40%。
也就是說,什么都不做,光內耗就能把人累壞。
人到中年,生活本就令大家疲于應對。
再陷入焦慮的漩渦,那日子就艱難。
靜下心想想,生活里果真有那么多煩心事嗎?
我們的孩子,健康平安;我們自己,身體無恙;我們的生活,平靜穩定。
也就是說,咱們根本沒必要庸人自擾。
帶著一顆松弛的心上路,和孩子感受生活的美好,才是明智之舉。
與家長朋友們共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