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Sunnyue 來源 | 互聯網品牌官
2025年4月1日,國家稅務總局上海市稅務局的一紙公告,將曾紅極一時的"曲曲大女人"推上輿論風口浪尖。
這位以"教你拿捏男人"聞名的情感博主,在直播間里多次宣揚不良戀愛觀博取熱度,并借此販賣課程謀取私利。
這下好了,靠著宣傳不良戀愛觀遭到全網抵制的黑紅,終于是被重罰了!
情感導師,罰金758萬!
經查,網絡主播樂傳曲(網名:曲曲大女人)通過個人賬戶收款隱匿銷售收入,以及將個人取得的勞務報酬所得轉換為個體工商戶經營所得等手段偷逃稅款。
國家稅務總局上海市稅務局第四稽查局依據相關法律法規規定,對其依法追繳稅費款、加收滯納金并處罰款,共計758萬元。
目前,樂傳曲已按規定繳清稅費款、滯納金及罰款。
▲ 圖源:國家稅務總局
回溯2023年那個引爆全網的直播片段,金融圈銷售拋出"2000萬客戶與富豪現任如何抉擇"的爭議話題,"曲曲大女人"樂傳曲的連麥視頻如同投入湖面的巨石,激起千層浪。
每周雷打不動的"情感急診室"里,擠滿了帶著"如何讓男友送豪宅""怎樣讓金主持續投入"困惑的年輕女性。
▲ 圖源:抖音
鏡頭前妝容精致的樂傳曲,用"情感杠桿撬動資源"的理論,將一個個獵取財富的"戰術"包裝成女性成長課程。
最低3580元的《金貴的關系》課程、入群費高達19.98萬元的"閨蜜聯盟",讓她在短短兩年內構建起億元級商業版圖。
這種"財富秘籍"的吸引力,在其私域社群中可見一斑。
▲ 圖源:抖音
僅"閨蜜聯盟"四個200人微信群,入群費收入就超1億元。
所謂的"頂級人脈圈",不過是把《甄嬛傳》里的宮斗套路包裝成"高階財商課"。
當學員們花費20萬元學習"情緒價值變現"時,樂傳曲正用同樣的話術將她們的焦慮轉化為銀行卡上的數字。
這種精準的"焦慮營銷",讓她在被平臺封禁后仍能轉戰私域。
去年12月,曲曲大女人工作人員宣布其私域產品——閨蜜聯盟大幅漲價,入群會員費從129800元直接漲至199800元,并需要通過理事會的面試審核才可加入。
隱匿收入,2年僅申報60萬
光鮮的財富故事背后,是精密運作的稅務籌劃。
網絡主播樂傳曲雖因出格言論在公眾網絡平臺上受到全網抵制,但憑借其已籠絡的一批粉絲,從事的私域咨詢業務,熱度和售價居高不下。
與其形成鮮明反差的卻是其近兩年僅申報個人收入60余萬元。
檢查人員發現,樂傳曲將直播間、私域社群的收入全部導入個人銀行卡,同時操控兩家關聯公司,通過親屬控制的空殼個體工商戶虛開超千萬元發票。
這些資金經過層層流轉,最終以"生產經營所得"名義享受低稅率,將實際稅負從最高45%的個人所得稅率壓縮至核定征收的個位數比例。
更諷刺的是,當執法人員出示銀行流水時,這位在直播間侃侃而談"財富密碼"的"情感導師",瞬間將責任推給財務人員,全然不見往日教粉絲"掌控全局"的威風。
這種"勞務報酬→經營所得"的魔術戲法,并非個例。
據稅務部門統計,2024年全國共檢查169名主播,追繳稅款近9億元。
而樂傳曲案的特殊性在于其"平臺引流+私域變現"的模式。
表面上退出公眾平臺,實則通過定向推送維持熱度,用更高價篩選"優質客戶"。
這種操作不僅規避了平臺監管,更讓稅務稽查變得更加困難。
直到稅收大數據比對發現其申報收入與實際消費嚴重不符,才揭開了這層神秘面紗。
畸形內容生態的社會毒性
這場稅務稽查撕開的,不僅是偷稅漏稅的黑洞,更暴露出畸形內容生態的一角。
早在2023年底,"曲曲大女人"就因宣揚"撒嬌換房產""婚姻是資源置換"等言論遭中國婦女報點名,被微博等多平臺封禁。
不過那些被封禁的直播切片仍在社交平臺流傳。
這種"打一槍換一地"的操作,折射出情感生意背后的暴利誘惑。
當稅務利劍斬斷灰色產業鏈時,人們更應看清這類"情感生意"的本質。
中國婦女報曾犀利指出,把女性物化成"資源獵手",本質是用性別偏見創造成功學。
那些被"借力上位"話術吸引的年輕女性,往往在付出高額學費后陷入更深的迷茫。
有人套用課程技巧導致感情破裂,有人模仿"金主攻略"反遭詐騙,更有人將親密關系異化為赤裸裸的利益計算。
就像被查處的偷稅手法,這些課程也在悄悄"偷換"正常價值觀,讓本該雙向奔赴的情感,淪為單方面的資源榨取。
▲ 圖源:抖音
這種價值觀的扭曲,在私域社群中尤為明顯。
學員們在"閨蜜聯盟"里分享著"如何讓男人投資自己"的"成功案例",討論著"情緒價值變現"的具體技巧。
這種氛圍如同一個高壓鍋將正常的情感需求異化為利益交換的工具。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種價值觀正在向更年輕的群體滲透。
有學員在社交平臺表示:"聽了曲曲老師的課,我才明白婚姻就是一場等價交換,感情只是附加值。"
這種認知的偏差,正在悄然改變著年輕一代的婚戀觀。
樂傳曲案暴露出的深層問題,遠非稅務稽查所能涵蓋。
在流量與底線之間 "曲曲大女人"從頂流到被查的軌跡,給所有內容創作者敲響了警鐘。
當部分網紅把"法不責眾"當作護身符,把"打擦邊球"視為創新時,國家稅務部門用實際行動證明。
流量不是護城河,鉆營不是免罪牌。
任何試圖把價值觀當生意、把粉絲當提款機的行為,終將被反噬。
畢竟,教人"拿捏"命運之前,先要"拿捏"住自己的底線。
這不是情感課的第一章,卻是人生永遠的必修課。
這場風波像一面照妖鏡,映照出內容創作者的雙重迷失。
在流量至上的時代,如何堅守底線,如何在商業利益與社會責任之間找到平衡,這不僅是樂傳曲個人的教訓,更是整個內容產業需要深思的課題。
行業資訊、案例資料、運營干貨,精彩不停
【添加備注:進群】
各位朋友,因不可抗力,部分文章被強制性刪除。為了不失聯,請關注下面的備用號,有些精彩內容會發在這個號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