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劉邦的軍事才能,很多人都會嗤之以鼻。
屢敗之將,何以言兵。
如果你也這么想那真就大錯特錯了。
我問你,跟項羽正面作戰的是劉邦還是韓信?
韓信跟項羽有過幾次正面交鋒?
在史書的記載中,項羽跟韓信的交鋒只有一次,那便是垓下之戰!
這次戰役,漢軍兵力,單單韓信直接指揮的就有三十萬,還不包居左的孔將軍孔聚,居右的費將軍陳賀;后方的劉邦,還有劉邦身后周勃、柴武的后備役,以及其他諸侯聯軍的部隊。
漢軍的總兵力可能是項羽的6~8倍!
項羽10萬楚軍還面臨缺少糧草供應的不利局面。
即便在如此占優的情況下,依舊被項羽突圍成功。
這就足以證明項羽多么難打。
從中也可以看出劉邦的含金量。
在戰場上,是劉邦一直正面硬鋼項羽,韓信才能夠有機會去開辟北方戰場。
你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被后人稱為“兵仙”的韓信為什么不去尋殲項羽主力?是為了獲得更大的政治資本,還是根本就沒有單獨消滅項羽的能力和自信?
能跟“戰神”一較高下的劉邦,自然也不是慫貨!
一個年近半百的老人不斷在正面戰場消耗著項羽的有生力量,這得是多么大的勇氣。
遙想劉邦當年,從沛縣起兵,率領三千毫無戰斗經驗的年輕人,一戰一戰打到如今,勝率也高得恐怖,直到遇見項羽,劉邦才開始累敗。
彭城大戰,垓下突圍,項羽不管是面對五十六萬大軍,還是六七十萬大軍,他都能準確地找到對手的薄弱環節,定點爆破!你可以嘲笑項羽的戰略菜,但是他的戰術舉世無雙!
韓信的井陘之戰和濰水之戰的成功沒法復制。
井陘之戰中的成安君陳馀與濰水之戰的龍且,一個腐儒一個輕敵,這兩貨成就了韓信“兵仙”之名。
彭城大敗,白登之圍,令劉邦的軍事才能蒙上了一層灰。
彭城之敗,除了劉邦自大,錯誤的判斷了局勢外,此時項羽的力量還沒有成為強弩之末。同時,其他諸侯聯軍也各懷異心。此役之后,劉邦等人經過將近3年的時間與項羽進行消耗戰,才最終成功實施了垓下之圍!
白登之圍,冒頓單于率領40萬騎兵南下,這個數字可能存在夸大的嫌疑,不過匈奴方肯定占據著優勢兵力,至少在局部是這樣。
而劉邦率領32萬大軍親征。
劉邦因為冒進中了匈奴之計。其實說句實話,即便正面交鋒,劉邦也不占優勢。漢朝經過七十多年的準備,漢武帝時期的衛青與匈奴爆發遭遇戰的時候,也只不過“殺傷大當”。戰馬損失率更是高達78%,出塞時十四萬匹戰馬,回來時不足三萬。
這里我說的是遭遇戰,不是奇襲戰。
戰敗是戰爭的另外一種表現形式,勝敗乃兵家常事,如何在失敗后最大化的保存實力,這是軍事能力的另外一種體現。
真正的軍事能力不僅體現在勝利時的擴張,更體現在失敗后的止損與重生!
劉邦在失敗之后迅速調整戰略,以便應對當下的危機,這才是他的厲害之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