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去昭陵游覽了一番,前一天又恰好去了趟獻陵(唐高祖李淵墓)。獻陵地處三原縣一村子地頭,僅有一封土堆,一石刻碑文,一老頭看守10㎡不到的展覽室,進去時老頭在菜園澆水,倒也悠閑,展覽室里就幾張畫像與陵墓發掘情況介紹,不收門票。
昭陵就氣派多了,位于陜西省禮泉縣九嵕(zong)山主峰,也是唐十八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陵墓。
李世民雕像前有不少獻花,許是年輕人喜歡玩梗吧,其中一束花上寫有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倒也應景,傳聞《蘭亭集序》的真跡就在昭陵中陪葬,也有小孩獻了一把瓜子給李世民,不知是何含義。
拾階而上,兩側是陪葬以及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碑刻介紹,一些石人石馬、碑刻之類。
天氣正好,一路爬至九嵕山頂峰,渭北高原風貌一覽無遺,風水著實不錯。
昭陵博物館則在昭陵十幾公里外的李勣[jì]墓前,李勣這個人和他的墓很值得一說。
李勣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出身瓦崗軍,后隨李密降唐,高祖李淵賜姓為李,李世勣。
后來高宗登基后避李世民名諱,改名為李勣。
現代,我們對李勣的評價更偏向正面,他破突厥、滅高句麗之戰,開疆拓土對大唐建有不世之功。
武功方面,《新唐書》和《舊唐書》將他與衛國公李靖同傳書寫,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入武廟十哲,李世民晚年也評價李勣與名將薛萬徹、李道宗各有千秋。
政治方面,傳統史學界對李勣的評價卻很低,甚至以“姦(jiān)臣”稱之。( <新唐書> 、 <資治通鑒> 、王夫之 <讀通鑒論> 、趙翼 <廿二史札記> 等)
傳統史學界之所以有如此評價,與李勣在“廢王立武”一事上支持武則天為后有很大關系。
永徵六年(公元655年),唐高宗李治借口無子嗣,想要廢掉王皇后,進而立武則天為后,這件事致使朝野震動。
前朝托孤大臣褚遂良、長孫無忌、虞世南等人皆竭力反對,支持者寥寥。
兩次關于廢后議事會議李勣“稱疾不至”,于是高宗單獨召見李勣,看看他的意見,李勣回答道:
“此陛下家事,何必更問外人”。
正是李勣如此表態,從而堅定了高宗廢后的決心。
帝意遂定
隨后,武則天被立為皇后。李勣也自然贏得了高宗和武則天的信任,虞世南、褚遂良、長孫無忌等人后來卻都遭到了貶黜。
中國古代帝王為天下共主,廢皇后可不是一句“家事”可以糊弄過去的,這在古代是牽扯江山社稷的政治事件。
李勣避開朝臣單獨向高宗這番表態,奉承之意明顯不過,也確實雞賊。
當然,李勣在政治上的圓滑(或者不客氣點兒就是諂媚)不止這一件事。
比如,麟德二年(公元665年),唐高宗談及隋煬帝,對周圍的大臣說:
“煬帝拒諫而亡,朕常以為戒,虛心求諫,而竟無諫者,何也?” 李勣對曰:“陛下所為盡善,群臣無得而諫。”
唐高宗有求諫之心,總結隋煬帝的教訓,李勣為了拍馬逢迎竟然說,皇帝已經做到完美極致了,群臣找不到錯漏去諫言。
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開篇,大明北方冬天一直無雪,嘉靖帝便找欽天監監正周云逸,希望他配合演出,找出三代以來盛世無雪的例子,好讓嘉靖帝再次偉大。
不曾想,周云逸是個硬茬,回奏道;“宮內開支無度,閣衙上下貪墨,國庫空虛,民不聊生,這是上天示警!”
嘉靖震怒,周云逸被活活梃仗而死。
面對同樣的問題,嚴嵩是怎么回答的呢?
這里我們直接引用原著:
嚴嵩還是有內力的,八十了,居然提起了袍子,跪了下去:“《尚書》有云:三年豐,三年歉,六年一小災,十二年大災。天象在堯舜時就是這樣。在豐年存糧備荒,在荒年販濟災民,這是臣等的責任。”
嚴嵩一番引經據典,說這天災是常有的事,自古就是如此,跟皇帝無關。最后還不忘把責任背到大臣身上,給嘉靖帝開脫。
嚴嵩這前半句單拎出來,倒也沒問題,天災確實是自然客觀規律,還頗有唯物精神。
可問題是,平時你皇自稱“天子”的時候可沒講科學,也沒講客觀規律呀。
需要統治萬民,領功勞的時候,大談特談“天子”的合法性。
天災來了,又想將“天子”的責任撇個干干凈凈,這不就是耍流氓么。
如果說嚴嵩的回答是揣摩帝王心思的“長君之惡”,李勣說“群臣無得而諫”這話就有點兒“逢君之惡”的意思了。
或許有人說,你舉嚴嵩的例子是電視劇。
其實這段對話是有真實歷史原型的,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編劇劉和平應該對明史非常熟稔,我估計嘉靖帝與嚴嵩這場奏對應該來自《明史·奸臣傳》:
帝一日顧侍臣“四方頻奏水旱,朕甚不寧。”麟遽進曰:“水旱天數,堯、湯不免。一二郡有之,未害。”帝曰:“《洪范》恒雨恒易,皆本人事,可委天數哉?爾此言,不學故也。”麟慚而退。
翻譯為白話文,大意是說明成祖朱棣對大臣說:“很多地方上奏有水災旱災,我心里十分不安。”
有個叫馬麟的言官上前奏對:“水災旱災都是天意,三代堯舜時期都免不了,現在不過是一兩個郡有災情而已,問題不大”
朱棣倒是很清醒,天災哪會沒有人禍:“長時間干旱或者水災肯定跟人事有關系,怎么可以全部推給天災?你說沒關系,實在是不學無術”。
馬麟羞愧退下。
劉和平將馬麟這番奏對安到嚴嵩身上,倒也十分貼切。
北宋史學家范祖禹在《唐鑒》中對李勣的奏對也持批判態度:
“甚矣,李勣之佞也。陷君于惡又諂以悅之。君有求諫之心,而臣無納忠之志,其罪大矣。勣本群盜,不學無識。可為將而不可為相以輔少主居伊(伊尹)周(周公)之地非其任也。”
范祖禹認為李勣有領兵之才,卻無治世之能,更不可能成為輔佐君主的賢相。
多年以後,當武則天在皇帝寶座空前穩固時,她想起了當年擁戴自己當皇后的那些功臣,于是發出一紙詔令,史書如此記載:
如意元年,則天以義府與許敬宗、御史大夫崔義玄、中書舍人王德儉、大理正侯善業、大理丞袁公瑜等六人,在永徽中有翊贊之功,追贈義府揚州大都督,義玄益州大都督,德儉魏州刺史,公瑜江州刺史。
武則天的這份詔令中漏掉了一個重量級人物——英國公李勣。
原來,光宅元年,武則天廢中宗李顯,另立李旦為帝,臨朝稱制,武則天開始全面掌握朝政。此時,李勣的孫子李敬業聽聞后,于揚州起兵反對武則天。
武則天知道后氣炸了,連帶著厭惡起李勣,于是追削李勣官爵,派人將其掘墓砍棺,廢王立武的功勞自然也就沒李勣的份了。
直到中宗李顯復位后,才下詔恢復李勣的官爵,并重新起墳改葬。
昭陵的風吹過就九嵕山,功過如石刻斑駁,渭北高原的黃土在深處沉默。
如今的昭陵博物館,李勣墓前的石刻保存完整,博物館展有昭陵墓葬群發掘的人物壁畫,栩栩如生,值得一覽。
禮泉縣的磨張烙面也是筋道可口,值得一吃。
全文完。
參考資料:《新唐書》,《舊唐書》,《資治通鑒》,王夫之《讀通鑒論》,趙翼《廿二史札記》。
其他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