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瑪特和名創優品必有一戰,但戰爭的結果,不一定是你死我活,而是全球市場對中國品牌更深刻的認同。
我大膽預言,泡泡瑪特和名創優品必有一戰。
因為它們都盯上了同一門生意:IP。
去年的泡泡瑪特真的是賺麻了,營收突破百億人民幣,在海外狂撈50億,股價翻了450%,漲得連投資人自己都害怕。
名創優品這邊也交出了歷史最強財報,國內營收暴增,海外增長比國內更兇殘,毛利率歷史新高,平均一天能開三家新店。
兩家公司齊頭并進的背后,是它們正在變得越來越像。
這期內容,我們來解析泡泡瑪特和名創優品背后這場IP暗戰。
01
先說名創優品。
現在的名創完全就是一家谷子(周邊商品)店,商品都不是按照品類排列的,而是根據IP分門別類。三麗鷗一個貨架,迪士尼一個貨架,變形金剛一個貨架。
但早期的名創,大家應該都還有印象,做的是白牌雜貨鋪,主打低價和偽日系元素,和現在徹頭徹尾賣IP周邊的樣子,可以說是八竿子打不著。
而它之所以踏入IP江湖,是2018年,公司增長放緩,「十元店」的定位,被新崛起的拼多多搶了不少生意。
那個時候正好是漫威在國內風頭最盛的時候,名創老板葉國富葉國富親自飛到迪士尼總部,去尋求和漫威的版權合作。
葉國富后來甚至安排了一位員工常駐洛杉磯,要求她每個星期都上門拜訪至少兩次,拿不下漫威不許回國。
就這么談了半年,名創優品成為第一家獲得漫威全球IP授權的中國公司。
拿下IP后,名創優品一口氣開發了1500款聯名商品。
2019年,名創優品廣州漫威黑金店開業,大排長龍,單店營收比普通門店翻了兩倍多。印上了漫威英雄的商品,哪怕比普通商品貴了三成,還是供不應求。
這件事,給了葉國富一些啟發,IP,說不定能讓名創避免被拼多多卷死。
另一個啟發葉國富的就是泡泡瑪特了。
當時,盲盒熱潮剛剛興起,泡泡瑪特在2020年也成功上市。
葉國富趕緊做了個潮玩集合店品牌TOP TOY,對標泡泡瑪特。也算是趕上趟了,短短兩年就開出了70多家門店,到現在已經開始計劃獨立上市了。
此后,IP,就成了名創優品核心戰略的一部分。
那么問題來了,作為一個白牌商家,手上自然沒有現成的IP。于是很長時間里,名創優品就是照著全球IP價值榜,一家一家上門談授權。
于是,短短幾年里,芭比、魔道祖師,哈利波特,都成了名創優品的合作伙伴,三麗鷗、草莓熊、loopy、chiikawa,都變成了超級爆款,名創優品也得到了一個「聯名狂魔」的稱號。
后來,這家公司給自己劃定了三大戰略品類:盲盒、毛絨公仔、香水香氛。其中兩項,都與IP強綁,摸著泡泡瑪特過河的戰略顯而易見了。
為什么當時名創選擇的是這三個戰略品類?
因為這三個都有一個共同點:高毛利。
而當你選擇一個毛利更高的行業時,你會發現,你擁有了其他人難以獲得的自由。
眾所周知,單純做小商品制造,都是沒有幾個錢利潤的。
拼多多上的白牌小商家卷死卷活卷那一兩毛錢的差價,最后不過是給平臺當血包罷了。
但當名創優品殺入IP賽道的時候,它發現,在這個領域,自己就是性價比殺手。
要知道,IP方作為知識產權持有者,普遍存在著一種心態,就是敝帚自珍,不愿意放掉任何利潤。即使要損失許多生意機會,周邊商品也不能隨意降價,必須保證IP的價值不被稀釋。
在消費者端的感受就是:谷子好貴,正版好貴。
而名創優品正是抓住了這中間存在的機會。
它現在的打法是,在款式和品類上對標真正的谷子,推近似商品,但打的旗號是聯名款,價格也更加優惠。但比普通的日雜,或者純粹的白牌商品,毛利率就高到不知哪里去了。
用戶呢?當然是含淚吃谷啦。
于是在IP戰略的加持之下,名創優品實現了毛利和營收的雙重增長。
02
泡泡瑪特呢?
泡泡瑪特這幾年也在變得越來越像名創優品。
我們認知里泡泡瑪特是一家賣盲盒的公司,但過去幾年,這家公司對外一直在反復地說「我們是一家潮流玩具公司,盲盒只是賣玩具的一種方法」。
且不說這是不是公關話術,光看財報,一個細節是:
2024年,泡泡瑪特的手辦類產品,也就是盲盒,在營收里的占比已經跌到了50%左右,另外一半則是靠毛絨玩具和收藏類產品撐起來的。
特別是毛絨玩具,過去一年在營收里的占比已經達到了20%多。
盲盒,毛絨玩具,這個產品結構是不是似曾相識?是不是和某個叫名創優品的同行有異曲同工之妙?
順便說一下,泡泡瑪特也推出過香氛類商品。
除此之外,泡泡瑪特還推出了水杯、衣架、地墊、床單、耳機套、拖鞋、貓窩之類的雜貨商品,你可以理解為名創做什么產品,泡泡瑪特就要在自己這里復刻一遍。
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泡泡瑪特要在盲盒之外,拓展這么多品類。
還是和公司戰略有關。
一直以來,泡泡瑪特給自己的定位是一家「唱片公司」,是潮玩藝術家的MCN機構,是IP的經紀人。
從簽下第一個IP,也就是如今泡泡瑪特七大頭牌之一的Molly開始,這家公司對自己的定位,就是幫潮玩IP做商業化,幫藝術家賺到錢。
盲盒,只是一個效率很高,不挑IP,很普適性的商業化手段。
就像前幾年,不管你是演戲出身還是主持出身,所有類型的藝人,都得出專輯發唱片,這幾年,所有的藝人又都跑去上綜藝,唱跳成團出道一樣,屬于是商業化的規定動作。
但在規定動作之外,不同的IP,其實是可以有自選動作的。
比如Molly,作為泡泡瑪特的元老IP,這幾年的新款盲盒就出得少了,但是泡泡瑪特在開發大型的收藏級手辦產品線「MEGA」的時候,還是會把重點放在這個可愛的小女孩形象之上。
再比如Hirono小野,它的形象是個憂郁、孤獨的小男孩,因此泡泡瑪特給了它一個定位是情緒文化符號,讓它變得更加藝術化,用類似藝術潮牌的方式去運營。小野也成了泡泡瑪特旗下第一個擁有獨立店的IP,算是第一個solo藝人。
再比如這幾年的頂流IP LABUBU,泡泡瑪特的運營思路就更王道。一方面針對毛茸茸的形象推出更多毛絨玩具而非盲盒,另一方面,在新開的泡泡瑪特城市樂園里,將LABUBU作為重點,讓這個IP和背后背后整個「THE MONSTERS」家族,產生類似迪士尼達菲家族的效果。
到這里,就可以理解為什么泡泡瑪特這么急于拓展盲盒之外的品類,甚至在零售之外,去拓展游戲、動畫、樂園這些內容業務。
因為只有品類和業務多了,不同的IP才能根據各自的特性,選擇不同的發展道路。
能給旗下藝人接到合適的工作,這才是一家經紀公司的自我修養。
03
從路徑上來說,泡泡瑪特和名創優品是相向而行的。
名創優品有產能,有規模,但缺少自己的IP,所以需要成為聯名狂魔。
泡泡瑪特手握大量IP,但長期依賴盲盒,所以需要拓展品類和業務。
而這兩個公司最后的目標是非常相似的:
搭建一個零售平臺來賣IP商品。
按理來說,這倆其實挺互補的,合作空間很大,但事實上,從它們的戰略路徑來看,未來更可能走向競爭而非合作。
名創優品這邊,前面也提到,很早就孵化了TOP TOY,正面對標泡泡瑪特。除了找外部IP進行合作之外,也努力在孵化自有IP。
雖然目前看來,還沒有特別出圈的,但葉國富肯定不會希望,自己的產能和門店,只能成為泡泡瑪特或者其他IP的代工廠和銷售渠道。
泡泡瑪特呢,盡管是做IP和盲盒起家,但它早年也是賣雜貨店。創始人王寧非常重視線下門店的拓展,在他看來,門店是IP和消費者交互的場景,也不可能放給別人。
所以雙方殊途同歸,注定會在某一天相遇。
更重要的是,這兩家公司的戰略里,都盯上了同一件事:出海。
名創優品內部的提法是:「一切面向商品,一切面向海外」。因為手上拿著大IP當敲門磚,名創優品在海外拓展無往而不利。靠著占比達到40%的IP聯名產品,名創優品可以在海外迅速吸引當地消費者,建立品牌認知。
泡泡瑪特也是這樣。
只不過它的自有IP,目前看來缺少在全球范圍內的影響力,還比不上迪士尼和三麗鷗。因此它會更加耐心,在開店之前,會先在目標地區開辦潮玩展會,一方面建立基本的用戶感知,一方面發掘當地有潛力的藝術家,一方面尋找有實力的海外合作伙伴。
此后,再依靠合作伙伴的渠道銷售商品,泡泡瑪特只負責出貨和售后。
直到一個市場的潛力被充分驗證,泡泡瑪特才會與經銷商合資開設直營店,招募當地團隊,嘗試主導產品、品牌、營銷、售后等各個環節,甚至推出本地化的產品線。
甚至兩家公司的拓展重點都是一樣的:東南亞。
如今,名創優品在印尼、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這些國家,增長都非常迅速,尤其是印尼,幾乎大型一點的購物中心,都有名創的門店。
2024年,名創在印尼雅加達頂級商業區Central Park開出的門店,以單店3000平米的面積,還有開業銷售額118萬元的數字,刷新了名創優品自己的兩項記錄。
泡泡瑪特呢?它一開始是把目標放在潮流文化更加深厚,對盲盒接受度更高的日韓區域。
但后來,東南亞的消費力向公司證明了,哪個市場才是未來大勢所趨。
尤其是泰國,只花了一年,泰國就成了泡泡瑪特最仰仗的市場,它在2023年開設的泰國首店,營業額產出,是公司所有門店平均產出的10倍。
去年,東南亞貢獻了泡泡瑪特一半的海外營收,增長率超過600%。在一些地區,泡泡瑪特甚至享受愛馬仕級別的待遇,買它的玩偶需要配貨。
這樣的情況并不令人意外。
畢竟東南亞和中國在地域,文化上都相對比較接近,無論是供應鏈出海,還是品牌出海,適配度相對都比較高。
況且東南亞各國平均年齡相對比較年輕,對泡泡瑪特和名創優品這樣的品牌來說,更加是出海的首選。
從這個角度來看,未來兩家公司之間的戰役也許不一定只在國內,而會在東南亞甚至全球展開。
名創優品的優勢在于,它更普適,更平價,也更包容。
靠著龐大的產品體系和開放的IP合作,它能把任何一個IP,用你能想象到的一切方式賣給消費者。
而泡泡瑪特的優勢在于它制造潮流的能力,以及自有IP的自主控制權。
在這個IP泛濫,每個IP都能火三個月的時代,它反而可以做長線的,精細化的運營,長期保持IP的價值不被稀釋,甚至隨時間進化。
兩家公司,代表兩種基因,兩類商業模式,但歸根結底,IP化是個繞不過去的趨勢。
在這個制造業利潤越來越薄的時代,如何為一款商品賦予意義,讓消費者產生興趣,才是品牌更需要去思考的,也是未來中國品牌向全球市場出擊時,所需要構建的底層能力。
泡泡瑪特和名創優品必有一戰,但戰爭的結果,不一定是你死我活,而是全球市場對中國品牌更深刻的認同。
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關注IC實驗室視頻號
B站:IC實驗室
微博:IC實驗室
公眾號:IC實驗室
全網同名,歡迎來撩?
商業世界的有趣就在這里。
關注大眾消費,互聯網商業和流行文化,分享拙見與觀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