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學習生涯中,“四大文明古國”這一概念想必早已耳熟能詳。然而,在國際歷史學界,卻并不存在“四大文明古國”這樣的正式說法,取而代之的是“五大文明發源地”。
那么,為何在國內會出現這樣的差異?被排除在外的那個文明發源地究竟是誰?它又因何被“除名”?帶著這些疑問,讓我們一同深入探究這背后的奧秘。
所謂五大文明發源地,是國際歷史學界公認的人類早期文明起源的重要區域。按照時間順序,它們分別是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中華文明以及古希臘文明。
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發源于地中海東側,這片土地上流淌著兩條氣勢磅礴的大河——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兩河幾乎平行地向南流淌,在兩岸形成了廣袤的沖擊平原,最終匯入波斯灣,這片平原便是美索不達米亞平原。
早在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4000年間,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的原住民蘇美爾人,就憑借著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進入了農業社會。隨著人口的不斷聚居,大大小小的城市逐漸形成。
為了滿足交流和貿易的需求,大約在公元前3500年,蘇美爾人發明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此后,閃米特人、胡里人等其他民族也紛紛在此定居,建立起自己的城市。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口持續增長,土地資源變得緊張,各城邦之間為了爭奪資源不斷爆發戰爭。
在戰爭與吞并的過程中,一種更大規模的國家形態——帝國逐漸形成。公元前2300年左右,由閃米特人建立的阿卡德城邦,通過一系列征服行動,率先發展成為帝國,這也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個帝國。
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在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其在農業、文字、城市建設以及國家形態等方面的開創性成就,為后來的文明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古埃及文明與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相鄰,位于地中海的東南側,其核心區域是世界第一長河尼羅河兩岸的沖擊平原。和蘇美爾人一樣,古埃及人同樣得益于優越的自然條件,在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4000年間便進入了農業社會,并沿著尼羅河形成了眾多城邦。
這些城邦分布在尼羅河上游的河谷地區和下游的三角洲地區,歷史學家分別將其稱為上埃及和下埃及。大約在公元前3500年,古埃及人也發明了自己的文字。
公元前318年左右,法老美尼斯成功統一了上埃及和下埃及的城邦,使古埃及成為一個統一的王國。與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由多個不同民族文明組成且早期蘇美爾文明較早消亡不同,古埃及文明展現出了強大的延續性。
古埃及王國在尼羅河下游堅挺存在了將近4000年,歷經34個朝代,直至公元7世紀被阿拉伯人占領并逐漸阿拉伯化,才宣告終結。古埃及文明在建筑(如金字塔)、數學、天文學等領域取得了輝煌成就,其獨特的宗教信仰和社會制度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古印度文明位于南亞,印度河和薩拉斯瓦地河為其提供了孕育和發展的沃土。兩河沿岸形成的沖擊平原滋養著古印度人,他們沿著河流建立起城邦,其形成和發展過程與前兩大文明相似,只是時間稍晚,大約在公元前3300年左右。在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1900年間,古印度文明達到鼎盛,其中規模最大的城邦是摩亨佐達羅。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直到公元前1300年,古印度文明因不明原因逐漸消亡,且在其發展過程中,始終沒有城邦發展成為帝國規模。盡管如此,古印度文明在宗教(如佛教、印度教)、哲學、數學(發明了阿拉伯數字)等方面的成就,依然在世界文明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中華文明對于我們來說最為熟悉,它在長江和黃河的滋養下誕生。許多人相信,傳說中的夏朝便已出現國家形態,因此中華文明可追溯至公元前2000年左右,略晚于古印度文明。
當然,也有觀點認為夏朝只是部落聯盟,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國家政權,不過這不在本文的討論范圍之內。大約在商朝(公元前16世紀 - 公元前11世紀)時期,中國人發明了文字,而且商王朝控制的土地和人口規模也達到了帝國標準。
中華文明歷經數千年的傳承與發展,形成了獨特而燦爛的文化體系,在文學、藝術、科技、哲學等諸多領域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對亞洲乃至世界文明的發展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通過對以上四大文明發源地的介紹,我們不難發現一個規律: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由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孕育,古埃及文明源于尼羅河,古印度文明得益于印度河與薩拉斯瓦蒂河,中華文明則由長江與黃河滋養。
這四大文明發源地均是在大河的孕育下誕生,因此歷史學家將它們統稱為“大河文明”。而這“大河文明”,其實就是中國所謂的“四大文明古國”概念的來源。
那么,被排除在外的古希臘文明又有著怎樣的特點呢?古希臘文明同樣歷史悠久,可追溯至公元前2000年左右,與中華文明在時間上相近。但與其他四大文明不同的是,古希臘文明并非仰賴大河而生,而是以海洋為依托,屬于海洋文明。
大河文明的城市聚落主要沿著河流分布,而古希臘的城市聚落則分布在島嶼和海邊。這種不同的文明環境,使得古希臘在政權組織形態、經濟模式和擴張模式等方面都與大河文明有著顯著差異。
在擴張方面,大河文明往往通過不斷吞并周邊地區來擴大勢力范圍,而古希臘則采用滿世界殖民的方式;在經濟模式上,大河文明以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主,古希臘則以商業貿易為重要經濟支柱,通過與世界各地進行商品交換來發展經濟。
這些差異導致古希臘與大河文明在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意識形態等方面都截然不同,從根源上體現了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不同模式。
事實上,“四大文明古國”這一說法最早由中國近代著名學者梁啟超在一首詩歌中提出。當時,中國正處于內憂外患的艱難時期,梁啟超提出這一概念,意在激發中國人的愛國熱情,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因此,“四大文明古國”并非國際歷史學界認可的學術概念,而是梁啟超個人文藝創作中用于抒情的內容。
然而,中國人卻將這一說法沿用下來,甚至寫入課本,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將西方文明的源頭古希臘排除在外。由于古希臘文明與大河文明在諸多方面存在差異,不符合“大河文明”的特征,便在這一概念中被“除名”。
這種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長久以來中國主流聲音對西方文明的抵制態度,而且這種抵制并非針對西方文明的某一部分,而是近乎全盤否定,甚至否定西方文明的存在和西方歷史。
這一現象或許是特定時代的產物,是意識形態宣傳的結果,但從更深層次來看,“天朝上國”的思想在中國歷史上由來已久,這種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們對其他文明的包容度。
回顧歷史,我們應該以更加開放和包容的心態去認識和理解不同的文明。每個文明都有其獨特的價值和貢獻,無論是大河文明還是海洋文明,它們共同構成了豐富多彩的人類文明畫卷。只有摒棄偏見,相互學習和借鑒,人類文明才能在交流與融合中不斷向前發展,創造出更加輝煌的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