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勁強醫生咨詢:156-0089-6344(同微步信)
許多痙攣性斜頸患者在求醫路上歷經波折,嘗試過各種祛風活絡、疏肝解郁之法,卻始終未能擺脫頸部筋脈拘急、頭頸偏斜的困擾。這背后往往隱藏著一個被忽視的核心問題——脾胃功能的失衡。
《素問》早有明訓:"治病不明臟腑經絡,開口動手便錯。"臨床常見醫家過度關注頸部局部癥狀,大量使用蟲類通絡或重鎮之品,初期或見肌肉松弛之效,但往往出現停藥反復、體質虛損加重的情況。這種"頭痛醫頭"的誤區,實則是將脾胃這個"后天之本"置于治療盲區。
現代人飲食不節已成常態:饑飽無度損傷胃氣,膏粱厚味困阻脾陽,久坐少動氣機壅滯。這些習慣日積月累,導致中焦運化失司,氣血生化乏源。當水谷精微不能濡養筋脈,濁氣痰濕反而上泛阻滯經絡,頸部筋肉的異常拘緊不過是全身失衡的局部表現。
脾胃失調引發筋脈失養的三大病理機制
1.土虛木搖:脾失健運則肝血失養
《金匱要略》提出"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的經典治法。脾胃虛弱導致氣血不足,肝失所養則疏泄失常,形成"土虛木搖"的病機。這類患者常伴面色萎黃、指甲枯槁、情緒波動等癥狀。
2.清氣不升,濁陰上逆
脾主升清功能衰退時,水谷精微不能上輸濡養空竅,反而導致痰濕濁氣上犯清陽之位。臨床常見患者頭重如裹、頸部僵痛晨起加重,舌苔多見厚膩之象。
3.陽明經氣失調,筋脈失于溫煦
足陽明胃經"循頸下胸",脾胃陽氣不足則經氣運行澀滯,頸部筋肉失去溫養。此類患者多畏寒喜暖,遇冷則癥狀加劇,進食溫熱食物后可暫時緩解。
《脾胃論》強調:"內傷脾胃,百病由生。"對于痙攣性斜頸這類疑難癥候,唯有抓住脾胃這個核心病機,才能打破"治標不效"的困局。建議患者建立"三分治,七分養"的康復觀念,給身體足夠的自我修復時間。
【案例分享】
52歲患者,患痙攣性斜頸三年,頸部不自主向右扭轉,肩頸僵硬疼痛,嚴重時頭部無法回正,曾嘗試多種治療效果不佳。平素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淡胖、苔白膩,脈濡弱。
中醫辨證,脾主肌肉四肢,脾胃虛弱則氣血生化無源,筋脈失養,且脾虛生濕,痰濕阻滯經絡,加劇筋脈拘攣。患者食欲不振、便溏等癥,正是脾胃虛弱的表現。
用藥以健脾益氣、祛濕通絡為思路。方用黃芪、白術、茯苓健脾益氣;薏苡仁、陳皮、法半夏祛濕化痰;葛根、木瓜、伸筋草舒筋通絡。同時根據病情變化,動態調整藥方。
經三個療程中藥調理,患者頸部扭轉次數減少,僵硬疼痛明顯緩解,頭部可自主回正,食欲改善,大便正常。繼續鞏固治療一療程后,癥狀基本消失,隨訪半年未復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