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粉,作為孩子日常營養的重要補充來源,一直是家長們關注的焦點。在為孩子挑選奶粉時,許多父母都會化身“成分偵探”,對配料表上的每一項內容都仔細審視,尤其是看到那些“帶油”“帶糖”“帶酯”的成分,往往會心生緊張,擔心這些成分會對孩子的健康成長產生不利影響。然而,在這些被懷疑的成分中,有些其實是無辜“躺槍”。
今天,就讓我們一同揭開那些容易被誤解的奶粉成分的神秘面紗。
一:帶“糖”成分
乳糖:不可或缺的能量源泉
乳糖是碳水化合物家族的重要成員。當它進入孩子的身體后,會在小腸中經乳糖酶的分解,轉化為葡萄糖和半乳糖,為孩子的生長活動提供源源不斷的能量。此外,乳糖分解過程中還會產生低聚乳糖,有利于維護腸道微生態平衡。
低聚半乳糖(GOS):母乳中的“黃金成分”
在眾多食物中,人母乳中的低聚半乳糖含量最高,動物的乳汁中含量則相對較少。低聚半乳糖能夠促進腸道內雙歧桿菌屬菌的生長,改善腸道功能,提高機體免疫力,為孩子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低聚果糖(FOS):腸道健康的“守護者”
低聚果糖是一種特殊的碳水化合物,在奶粉中常作為益生元添加。益生元就像是腸道有益菌的“肥料”,能夠刺激有益菌的生長和活性,改善腸道微生態環境。
多聚果糖(POS):天然的水溶性膳食纖維
多聚果糖又名菊粉,是一種優良的水溶性膳食纖維,具有調節腸道菌群、降低膽固醇、控制血糖等多種生理功能。
異構化乳糖:神奇的“雙歧因子”
異構化乳糖是以乳糖為原料,通過異構化作用制得的一種半合成雙糖,能夠促進雙歧桿菌等有益菌的生長和繁殖,調節腸道菌群平衡。
酵母β葡聚糖:免疫力小能手
酵母β葡聚糖是一種新型的食品配料,具有免疫調節、抗過敏、抗感染、抗輻射和抗腫瘤等作用。它來源于天然酵母,符合企業和消費者對原料“天然”“營養”“健康”的要求,近年來逐漸受到市場的青睞。
真正需要引起家長重視的糖類包括果糖、蔗糖(白砂糖)、玉米糖漿、麥芽糊精、葡萄糖等,這些糖類甜度過高,孩子長期攝入容易形成對甜味的依賴,不利于良好飲食習慣的養成,而且過量攝入糖類,會導致能量攝入超標,增加孩子蛀牙、肥胖等健康問題的風險。
二、帶“油”成分
無水奶油/稀奶油:天然乳脂的優質來源
奶粉中的無水奶油、稀奶油是從動物乳汁中提取的脂肪,是天然乳脂的重要來源,其棕櫚酸位于SN-2位(也有“天然OPO”之稱),這樣的結構其實是有利于消化吸收,降低腸道不適癥狀的。
植物油:模擬母乳脂肪酸的“秘密武器”奶粉中添加葵花籽油、玉米油、大豆油等各種植物油,其實與模仿母乳脂肪酸組成有關。母乳中的不飽和脂肪酸的占比高于生牛乳,而植物油中富含不飽和脂肪酸,這樣能達到脂肪酸組成更加合理的目的。
棕櫚仁油:激活孩子保護力
奶粉中采用的棕櫚仁油中主要含有月桂酸,也是模擬母乳脂肪中的月桂酸。月桂酸具有殺菌的作用,能增強孩子的免疫力,有助于提高消化力,增加消化道的抗菌能力。
三、其他“可疑”成分類:
左旋肉堿:脂肪代謝的“加速器”
很多人知道左旋肉堿多添加于減肥產品中,便認為奶粉中添加左旋肉堿不合適。其實,左旋肉堿的主要功能是促進脂肪代謝,在奶粉中添加左旋肉堿,有利于將脂肪轉化為能量,為生長發育提供動力,還能有效預防肥胖和營養不良,科學助力孩子健康成長。
生育酚:維生素 E 的“華麗變身”
不少父母一看到“生育酚”,就誤以為它是一種性激素,擔心會誘發寶寶性早熟。實際上,生育酚就是維生素 E 的別稱,維生素 E 具有如抗氧化、維持生物膜完整性與穩定、維持紅細胞完整性、調節免疫等多重作用。如果孩子體內缺乏維生素 E,可能會損傷神經系統、血液系統,甚至引發其他疾病。《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明確規定,0 - 0.5歲、0.5-1歲、1- 4歲孩子的維生素 E 適宜攝入量分別為 3、4、6mg/天。
希望通過對以上這些奶粉中容易被誤解的成分的了解,今后家長們在為孩子挑選奶粉時能夠更加從容和理性,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提供更科學的營養支持。(張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