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v Cell丨劉卓煒/馬梓坤/梁曉雨團隊揭示組織駐留巨噬細胞介導腫瘤免疫逃逸機制
2025年5月7日,中山大學研究團隊在Developmental Cell發表研究,揭示了組織駐留巨噬細胞(TRMs)在腫瘤免疫逃逸中的重要作用。VSIG4+ TRMs被發現抑制CD8+ T細胞活性,并通過分泌IL-11誘導T細胞失能。這些細胞的高比例與惡劣的腫瘤預后相關,提示它們可能為腫瘤免疫治療的負面因素。此外,轉錄因子MEF2C被確定為維持VSIG4+ TAMs功能的重要調控因子,抑制該因子可逆轉免疫抑制環境并增敏免疫治療效果。
首次!重磅ADC臨床3期結果優于標準療法
阿斯利康與第一三共宣布其聯合開發的Enhertu在DESTINY-Breast11臨床3期試驗中顯示出對HER2陽性乳腺癌患者的顯著治療改善。然而,盡管病理完全緩解率提升,事件生存期(EFS)作為重要終點的結果尚未成熟。該試驗繼續隨訪以確定Enhertu在EFS方面的長期效果。
真核生物誕生于27.2億年前!華東師大團隊在《自然》發文揭秘生命起源
華東師范大學的研究團隊在《自然》雜志上發表了一項研究,質疑了此前關于真核生物祖先起源于阿斯加德古菌海姆達爾綱內部的假說。研究表明,真核生物與海姆達爾綱互為姐妹群系,其最后共同祖先可能出現在27.2億年前。這一研究支持了真核生物的氫起源假說,指出其可能源于一個依賴氫氣的古菌宿主與一個產氫細菌的融合。該研究挑戰了現有理論,為理解真核細胞的起源提供了新的視角。
Cell | 首次報道人類甜味受體結構
2025年5月7日,哥倫比亞大學Charles S.Zuker課題組在Cell雜志上發表研究,揭示了人類甜味受體的三維結構。這項研究首次展示了甜味受體與常見甜味劑結合時的不對稱結構,指出TAS1R2亞基結合配體分子,而TAS1R3處于開放狀態。研究還發現,通過點突變可影響受體功能,對不同甜味分子的影響各異。這一發現為理解味覺機制提供了關鍵信息,有望推動調控受體功能的新策略,以應對糖攝入過量引發的公共健康問題。
諾獎夫婦破譯大腦“GPS密碼”:阿爾茨海默病治療迎來新突破
4月14日,莫澤夫婦在香港世界青年科學大會上分享他們對大腦定位系統的研究進展。他們發現內嗅皮層的網格細胞是大腦地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發現為神經退行性疾病研究帶來了新的思路。特別是在阿爾茨海默病領域,該區域往往是最早出現神經元死亡的地方,這導致患者失去方向感并可能加劇記憶喪失。該研究揭示這一具體腦區的脆弱性,為開發預防和治療方案提供了潛在路徑。
新研究:人類壽命可能沒有極限 2063年女性平均壽命100歲
5月7日,瑞士蘇黎世大學的研究提出人類壽命沒有生物學上限。研究顯示,在醫療條件領先的國家,人均預期壽命每十年增加2-3歲,且未見放緩跡象。然而,該結論受到質疑。劍橋大學指出線性外推法風險高,認為細胞分裂的海弗里克極限等障礙仍存在。韓國蔚山醫學院模擬實驗也表明,即便消除所有疾病,人類理論壽命上限仍在120-125歲之間。這項研究引發了關于長壽產業和社會影響的廣泛討論。
Immunity丨親和力新生——抗原非特異B細胞在生發中心進化成為抗原特異性B細胞
2025年5月7日,哈佛醫學院的研究團隊挑戰了傳統觀點,發現抗原非特異性B細胞也能進入生發中心,通過體細胞高頻突變進化為抗原特異性B細胞。這一過程被稱為親和力新生。傳統理論認為,只有抗原特異性B細胞才能進行親和力成熟,而新的發現表明生發中心中非特異性B細胞的競爭影響了這一潛力的釋放。通過阻斷CTLA-4信號通路,可以增強非特異性B細胞的親和力新生潛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