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8億噸秸稈38億噸糞,堆田里臭烘烘還污染咋整?
傳統堆肥老費勁,木頭渣子難降解,病菌殘留還搗亂。
土壤生病作物弱,農產品安全也跟著受牽連。可云南有群科研人,鼓搗出個大球蓋菇來破局。
這蘑菇不挑地,專吃秸稈牛糞變“養料”,搭起“畜禽-作物-食用菌”循環網。先把秸稈牛糞堆成垛,給大球蓋菇當“溫床”。
蘑菇長起來猛吸收,把難啃的木質素全分解,病菌殘留也被“收拾”了。收完蘑菇剩下的菌渣,搖身一變成好肥,撒回田里護莊稼。數據說話最實在:牛糞里土霉素殘留降了80%,病原菌在種子里少了7%。
菌渣養的燕麥長得壯,根系表面積變大,須根密得像漁網。粗蛋白含量漲了5.
1%,喂牲口都更有營養,產量更是竄得高。
鮮重提高65%,牧草多收68%,籽粒產量也漲了50%,這效益誰看了不心動?秀洲的葡萄園試過這法子,葡萄樹下種蘑菇,秸稈基料鋪滿地。
11月播種50天出菇,趕上春節賣高價,每畝能收800公斤。
采完蘑菇基料直接還田,土壤肥了,化肥都省了,生態經濟雙豐收。
句容推廣“大球蓋菇-瓜菜輪作”,秸稈利用率蹭蹭漲,去年到了97.
25%。
樟樹市用秸稈種蘑菇,一畝能消2000多斤秸稈,還幫農民增了收。這系統為啥這么神?關鍵在重塑土壤微生物群。
放線菌分解木頭渣,促生長細菌護莖稈,抗逆微生物守種子,各有分工。
腐生真菌更是厲害,占空間搶營養,把病原菌逼得沒地兒待,比例從24%降到15%。現在鄉村振興搞起來,“雙碳”目標要實現,這循環系統正合適。
處理廢物不花錢,還能產蘑菇增產量,減少污染護環境,一舉好幾得。
可也有人犯嘀咕:這技術好學不?投入成本高不高?適合自家地不?
咱農民最講究實在,能掙錢護田的法子才是好法子。科研團隊早想到,不斷優化技術,讓咱更容易上手,成本往下壓。
“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如今這肥是菌渣,綠色又環保。河北老鄉都知道,秸稈焚燒污染大,堆著爛了也可惜,不如試試這新路。這系統開了個好頭,把“污染源”變成“資源庫”,給農業綠色發展指了道。
但推廣路上也有坎,各地情況不同,得因地制宜調法子。比如北方天冷,得想想咋讓蘑菇過冬;南方多雨,得防著爛根問題。
不過咱相信,科研人員肯鉆研,咱農民肯嘗試,辦法總比困難多。數據擺這兒,效果看得見,這循環系統到底中不中?
試試就知道。
現在就盼著更多地方引進,讓秸稈牛糞不再愁,田間地頭更干凈。農民腰包鼓起來,土壤環境好起來,這才是咱想要的好日子。關注天氣號,后續咱接著嘮農業新技術,幫您找增收新門道。
以上信息供參考,具體技術應用請咨詢當地農業部門,確保科學操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