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主動脈瘤破裂,被稱為血管外科最兇險的急癥之一,救治成功率不足20%。在剛剛過去的勞動節假期,寶山區吳淞中心醫院(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吳淞醫院)就上演了這樣一場驚心動魄的“生命保衛戰”,把命懸一線的李老伯從死亡邊緣拉了回來。
5月3日,74歲的李老伯因持續高熱39℃前往吳淞中心醫院急診科就診。增強CT檢查發現,他腹主動脈上有一個直徑約5厘米的動脈瘤,同時合并胸主動脈瘤。考慮到患者正處于急性感染期,醫療團隊先進行抗感染治療。然而次日,李老伯突發劇烈腹痛,進一步檢查確診為感染性腹主動脈瘤破裂,情況極其兇險。
腹主動脈瘤破裂是血管外科最危急的病癥之一,患者可能在短時間內因大出血死亡。醫院立即啟動應急預案,血管外科、麻醉科、ICU、導管室等團隊迅速集結。中山醫院血管外科專家史振宇教授也連夜趕到現場指導救治。
據血管外科主任張宇澄介紹,手術面臨巨大挑戰:“瘤體距離左腎動脈僅1厘米,操作空間極小;患者高燒合并感染,術后移植物感染風險高;同時還需同時處理胸主動脈瘤,術中脊髓血管都要被封堵,容易引起脊髓缺血,稍有不慎可能導致截癱。”醫療團隊克服解剖結構復雜等難題,通過血管腔內修復術成功隔絕破裂瘤體。同時,對胸主動脈瘤一并進行了妥善處理,防止其突發破裂,給患者帶來更大的危險。
“當時是‘五一’勞動節假期,而且是半夜12點多,當我們把病人推到搶救室的時候,醫生已經全部到位了,爭分奪秒地搶救他。”回憶當晚的情景,老人家屬充滿了感激。
術后,李老伯被轉入ICU進行密切觀察和治療。經過抗感染、補液、支持治療等一系列措施,目前老人成功度過了危險期,進入康復階段:“是張醫生和史教授幫我搶回來了一條命,從死神手里搶回來的!”
腹主動脈是位于腹腔內一條人體直徑最粗的血管,主要負責腹腔臟器和腹壁的血液供應。腹主動脈瘤就是腹主動脈局部的瘤樣擴張。它不是真正的腫瘤,但極其兇險。動脈瘤一旦破裂將會引發大出血,死亡率高達80%-90%,所以它也被稱為“肚子里的不定時炸彈”。
張宇澄主任表示,腹主動脈瘤目前在65歲以上老年人群中發病率高達8.8%,患病后沒有任何癥狀,隱匿性強。一旦瘤體直徑超過5厘米,破裂風險就會顯著增加,因此早發現、早干預是關鍵。李老伯就是因為多年未做體檢,而忽視了這個問題。“腹主動脈瘤一旦破裂再去搶救成功率太低了,所以還是建議大家每年按時體檢,早期發現、早期隨訪,及時治療。”
此次成功救治得益于中山醫院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和寶山區微創診療中心這一區域醫療中心的建設。此前,類似復雜病例往往需轉診至市級醫院,這不僅會給患者帶來諸多不便,還可能延誤最佳治療時機。如今在寶山“家門口”即可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真正實現“大病不出區”,為患者贏得了寶貴的搶救時間。
上海之門,為什么是大吳淞?
讓分娩成為幸福起點,華山醫院母親節為孕媽送上暖心禮!
粉色花海預警!喜歡在月光下起舞的它開了~
記者:孫子瓔 仲昱峰
編輯:潘喬雨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寶山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