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犁在晚年深居簡出,不太與人交往。但他與許多青年保持著通信的聯(lián)系,其情形于尺牘中都有所體現(xiàn)。與他通信的青年多是喜愛文學的人,孫犁與他們對話,看得出心存快意。肖復興先生有一本書叫《清風犁破三千紙》,記載了他當年與孫犁的信件往來,但兩人沒有見過面,真真是君子之交。看他們幾十年前的文字,覺得他們的心在許多方面是相通的,于是也明白了肖復興寫作的某種原色來自哪里。作家間的交往,可見出某些本然的東西。私人語境里有不少平時看不到的表述,臧否人物、指點時風時的片言只語,說起來耐人尋味。
文壇向來是名利場,孫犁、肖復興對此都保持著警惕。他們都喜歡率真之人和清秀、質樸的文字,讀書時,能從前人的苦樂中看到種種世相。所以,通信中有許多真言在,也可以說彼此都袒露著思想,共鳴的地方很多。印象深的是孫犁談讀書之道,一些經(jīng)驗對于肖復興恐怕都有影響。孫犁強調“讀書當以中西兼顧為主,中國古籍擇要讀之即可”。從孫犁的文字中看,他是主張一點雜學的,多一些冷門著作的瀏覽,對于增智與增趣不無意義。不過孫犁雖然涉獵甚廣,精神卻依然保持著一種純然之態(tài),沒有多少雜色。肖復興感嘆,“晚年的孫犁,是一本大書,而我的認知和理解,只停留在封面和扉頁上”。
孫犁舊照
肖復興很懂孫犁文本深處的好,也能夠道出其文章內在的脈絡,他所寫的系列心得,都看得出內心的價值走向,從前輩作家那里領悟甚多。《大味必淡——讀蕓齋短簡》《讀畫論世事》《蕭疏聽晚蟬》《重讀〈荷花淀〉》《孫犁和石濤》等,細膩中見性情。孫犁的文章受人喜愛,乃因文字里有古風,思想是從泥土里升騰的,帶著曠野的流韻。他沉潛在歷史深處,又不忘人間冷暖,文字卷動著清風,拂去事物外的蒙塵,露出本真。這是很高的境界,明白于此,才知道筆墨的輕重點該在何處。
由于這本書,我對肖復興開始有了別樣的感覺。過去我編副刊時,曾刊發(fā)過他多篇散文,都很有韻味,卻沒有想到內中的原因。近來找來他的許多本書,讀后才知道先前對他的印象失之于簡。他的作品沒有高高在上的感覺,同代人的一些積習也很少。在什么地方保留了葉圣陶那代人的理念,以為文學是為人生的,而不是空幻的夢想。
肖復興出生于北京,他的散文有一股平民氣味,卻又非京味兒的傳統(tǒng)。那里有一點寫實主義的素樸情感和焦慮中的善意。他的作品有知青生活的回憶、古典音樂的鑒賞和北京市井的追憶,這些構成了他繁復的背景。從他筆下那些老建筑、舊店鋪、小吃和花草中,看得出歷史的滄桑,又沒有自戀氣,感到是以心與讀者對話。孫犁說他“文風很正”,不是沒有道理。
肖復興近照
在大量文字里,肖復興常常有對命運不測的嘆惋,還有對存在的荒謬的揭示。早期所寫的《母親》,因為感情的質樸打動了讀者,那些青少年記憶的捕捉,素樸的心如何在時代風雨里震顫,寫得都特點鮮明,有苦,有愛,也有神往。他回憶父親的一生、姐姐的經(jīng)歷,還有少時自己的痛感,可謂社會歷史的一種刻畫,北京人心底的冷熱于其間都可以感到。《槐花祭》寫一個普通婦女的一生,傳奇的愛情,曲折的經(jīng)歷,受辱的人生,但主人公內心依然帶有善意,讀來令人落淚。“她活了七十多歲,美麗過,丑陋過;風光過,屈辱過;紙醉金迷過,痛不欲生過;五谷不分、四體不勤,坐享其成過,背朝青天、臉朝黃土,辛勤勞作過。”一個并不完美的女子卻有著人生哲學里說不清楚的感嘆,淚影里有憂思的流動,慈悲之氣散在字里行間。肖復興善寫小人物,《憶秦娥》對于大院里人的描述,也是有滄桑之色的。大院里的人生有諸多陌生詭異的地方,他寫私生子大華一家的形狀,神秘如曲折之河一般波浪起伏,孩子們的天真與世道的詭異碰出火花,天性、風俗性、國民性在大雜院里都各自延伸,編出特殊時代的經(jīng)緯。《大院記事》(八章)都是關于小人物的故事,《指甲草》對曼麗的遭遇的描述,細節(jié)里有真情的閃動,主人公的死,給作者留下久久的感念。《花露水》寫方老師的經(jīng)歷,人的命運里奇音繚繞,暗淡里的光也是有的。《泥斑馬》寫王大爺?shù)纳屏寂c無私,以及“我”的過失與感念,也令人難忘。他寫各式人物,有時能以平常語為之,在某些地方也令人想起巴金的文字,敘述語態(tài)不乏懺悔和追問。作品穿梭于幾個時代之間,滄海桑田中,人之渺小與外力之大,引出一段段嘆息。
在風雨中過來的肖復興,文筆帶著一絲憂郁色彩,所以并不那么瀟灑,有時候顯得有些矜持。他欣賞孫犁也與氣質的接近有關。我猜測孫犁給他的最大影響,是保持講真話的品格,他念之、懷之,也一直努力行之。這樣寫作的結果,就是作品不去迎合什么,有時候有點不合時宜。他晚年的寫作,越發(fā)趨于孫犁傳統(tǒng),注重真實,留意雜書,傾心交流。這就回歸了知識人的一種本色,與沽名釣譽者不在一個語境里。
孫犁部分書衣文
與那些不斷求新的作家比,在多年的文章修煉中,肖復興一直沉浸在不變的、非先鋒式的寫作中。他寫北京的風景,與舊京文人不同,遠離著皇族氣,是在另一種語態(tài)里敘述往日煙云的。這大概受了俄國文學的影響,感傷的東西較多。人物是帶煙火氣的,但語句則是知識人那種內傾的調子。他寫四合院的舊跡以及老北京的牌匾和會所有別樣的體味,也排斥了名士氣。《北京的樹》《北京的門聯(lián)》《勸業(yè)場記憶》《京城花事》都有情思的流轉,這就使作品既帶了故土意味,也有外在于故土的目光。肖復興讀書很多,對于老北京的歷史亦多心得。他寫《廣和居和文人菜》,知識性與趣味性兼得,對于舊歲的理解帶有知識人的感懷。北京在他那里不是封閉的帝都,而是帶著雜色的舞臺。他沉浸其中又反觀自我,有時候批判意識和自審意識飄來,倒像是小說一般,畫面感與人物形象也在不經(jīng)意中出來。也因為具有紀實性,散文之于他,是生命的記錄,也是歷史的記錄。在大千世界,他瞭望到了些什么,也抵抗了些什么。那些余音,雖然散在時光深處,也能讓人領略到人間本色。
在一些無趣的地方創(chuàng)造趣味,是許多率真作家的一種天賦。前人研究北京一些寫作者,曾經(jīng)言及于此,是個可深談的話題。肖復興的趣味很廣,在音樂、繪畫方面也有造詣。這受益于許多中外藝術家,可謂所師者多多。他近來所寫的文章越發(fā)沉靜,這讓人想起孫犁的某些追求。孫犁的書,晚年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像《書衣文錄》《遠道集》《曲終集》等都天然成趣,靈思廣遠。肖復興從其文字中讀出柳宗元的安靜、杜甫的憂郁、魯迅的冷峻之思。這些是當代知識人最為缺失的存在,他說在孫犁的作品里,“思想像清晨的陽光”,那是肺腑之言。我在孫犁多位忘年交中看到了類似的感嘆,這些都激勵了后輩,成為文壇佳話。以孫犁為師者,多不在熱鬧之所,才華或有高低,成績大小不一,凡帶有童心的,所思所寫,總是有亮度的。
新華社圖
原標題:《“思想像清晨的陽光”,那是當代知識人最為缺失的》
欄目主編:黃瑋 文字編輯:欒吟之 題圖來源:新華社 圖片來源:本文圖片除標注外均為本報資料
來源:作者:孫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