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總共就賣了20臺車,去年能賣40臺,還是在優惠力度比去年更大的情況下。"上海某一汽-大眾奧迪(以下簡稱一汽奧迪)經銷商銷售主管王建軍告訴新車新技術,A4L最低配裸車價跌到17萬,比中配帕薩特(參數丨圖片)的終端價格還便宜,但客戶寧愿花20多萬去隔壁買小米SU7。
即便終端售價已如此之低,奧迪A4L銷量依舊不斷破新低。數據顯示,奧迪A4L 4月銷量僅為5414輛,環比-13.8%,同比-36.3%。今年累計銷量甚至只有25950輛,遠低于寶馬3系的52302輛,奔馳C級的44469輛。
不只是單一車型,整個奧迪在華銷量都在加速下滑。
作為第一個國產的豪華品牌,奧迪曾靠A6L的“官車”形象打下半壁江山,常年霸榜豪華品牌在華銷量冠軍。然而自2019年銷量被奔馳、寶馬超越后,與后兩者的差距越來越大。數據顯示,2024年一汽奧迪全年銷量為61.1萬輛,與奔馳(全年71.4萬輛)、寶馬(全年71.45萬輛)拉開了近10萬輛的差距。
而從新車新技術走訪調查來看,價格體系失守、銷量加速下跌的背景下,一汽奧迪經銷商也出現了降薪、人才流失、門店退網等諸多問題。
一幕幕場景折射出奧迪當下的處境:作為最早布局中國市場的豪華品牌,其電動化轉型已陷入"起大早、趕晚集"的尷尬境地——當新勢力用智能化重新定義豪華汽車時,奧迪的傳統優勢正在快速消解,而轉型期的戰略搖擺與執行滯后,更讓其在競爭中步步被動。
從價格標桿到性價比邊緣
根據王建軍透露,2025年五一假期,該店到店客流較2024年同期下降40%,首日僅10余組客戶,后續日均5-8組,成交率維持在25%左右,總銷量20臺,不足2024年同期的50%。
這種頹勢并非個例:2025年4月,該店月銷量約六七十臺,而2023年同期單店月銷還能維持在百臺以上。
更嚴峻的是,作為銷量支柱的A4L、A6L、Q5L系列,因A4L面臨換代、A6L內飾設計老化,終端價格已跌至歷史低位——A4L最低配裸車價17萬元,較新車指導價下跌40%,甚至低于部分合資品牌B級車中高配的售價。
即便是曾經撐起半邊天的A6L和Q5L,近年來雖然銷量勉強維持住,但價格體系早已崩塌。“守不住價、保不住量”已成為一汽奧迪的日常。
與此同時,價格崩塌也直接導致品牌力大幅縮水。
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數據,2024年奧迪三年車齡保值率僅55.75%,低于奔馳的63.12%和寶馬的57.41%,接近于大眾。
上海另一家一汽奧迪經銷商的銷售經理陳云坦言:“當奔馳C級降價后與A4L形成價格重疊,消費者更傾向選擇品牌力更強的前者,奧迪陷入'降價沒利潤、不降價沒銷量'的死循環。”
更為嚴峻的挑戰擺在一汽奧迪面前:不但在失去年輕人,同時正遭受父輩的“背叛”。
新車新技術走訪調查發現,當前一汽奧迪新客戶中,首次購車用戶占比不足15%,30歲以下年輕群體占比已低于10%,而增換購用戶平均年齡超過35歲,并且年齡還在不斷上升。
“95后、00后更傾向將特斯拉、小米、華為作為首購選擇,他們對‘四個圈’的品牌認知度遠低于父輩。”王建軍指出,新勢力通過場景化營銷(如"寶爸寶媽車"概念)和智能化體驗,精準收割了年輕家庭用戶,而一汽奧迪的燃油車優勢在新能源時代難以轉化。
即便是年齡更高的增換購用戶群體,也正被以問界M9、理想L9為首的新勢力旗艦產品所掠奪。
陳云舉例表示,過去傳統豪華品牌客戶的產品升級路線,是從A4L到A6L或Q5L,“現在不一樣了,新勢力旗艦車型對他們的吸引力極強,他們會好奇新勢力的旗艦跟傳統豪華品牌哪里不一樣。這也是為什么問界M9價格都到50萬了,每個月銷量還那么高的原因。”
種種問題帶來的最直接結果就是,一汽奧迪經銷商的經營狀況急轉直下。
據陳云介紹,如今上海一汽奧迪經銷商數量在18家左右,盡管近幾年已經有3家退網、2家也瀕臨退網邊緣,但高密度布局仍導致渠道嚴重內耗,特別是在虧本賣車、銷量下滑的大環境下,不少一汽奧迪經銷商面臨著極大生存考驗。
在此局面下,部分一汽奧迪經銷商要么選擇“壯士斷腕”,要么轉投新勢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去年12月,北京華陽奧通和鄭州中升匯迪,這兩家分別是北京和鄭州地區最大的奧迪經銷商,轉身投入華為問界網絡。
此外,經銷商的生存壓力直接反映在人才流失上。“從去年開始,店里不少銷售都跳槽到新勢力了。”陳云無奈表示,由于門店經營壓力大增,不得不降低銷售提成,一線銷售人員薪資普遍比過去降低了五成,而工作強度卻更高了。
“雖然新勢力工作強度也不低,但起碼付出與收獲成正比。”王建軍也坦言,渠道體系的老化正在削弱一汽奧迪的終端競爭力。
“未來肯定會有更多門店退網,因為生意只會越來越難做,只有部分門店退網了,剩下的門店才會有更大機會撐下去。”王建軍認為,一汽奧迪未來必定會通過“渠道收縮”從而降低內部競爭,問題就在于一汽奧迪是選擇“主動瘦身”,還是任其“優勝劣汰”。
電動化、智能化轉型的戰略失誤
事實上,一汽奧迪原本有機會坐上新能源汽車這列高速列車。
2021年,奧迪對外宣布,其最后一款內燃機汽車將于2033年下線,從2026年起只推出電動汽車,并將在2029年之前將所有生產工廠改造為生產電動汽車。2022年12月,奧迪進一步強調了電動化轉型的決心,公布了最新的發展計劃,稱未來將逐步停產燃油車,逐漸過渡到全面生產電動汽車的行列中。
然而,奧迪的電動化、智能化轉型似乎并沒有如預期般順利。
奧迪目前市面上在售的純電動車都是主要基于MLB evo油改電,或者是大眾主推的MEB平臺打造。先天的劣勢導致了奧迪在售電動車產品力的嚴重不足。
“跟新勢力的產品相比,奧迪的新能源車除了安全、品質和駕控,也沒其它拿得出手的賣點了。”王建軍表示,在如今消費者普遍關心新能源車智能化、三電技術的當下,一汽奧迪基于上一代新能源平臺打造的新能源產品,其所謂的“賣點”已經與市場需求脫節。“店里一個月賣不了幾臺新能源車。”王建軍無奈道。
“奧迪現在最大的問題,是產品智能化已經跟品牌slogan‘突破科技,啟迪未來’不匹配了。”陳云同樣直言不諱道。
如今一汽奧迪在售的產品,車機系統和輔助駕駛功能落后新勢力至少兩代——當理想L系列標配后排娛樂屏、問界M系列智能輔助駕駛不斷刷新體驗的新高度時,一汽奧迪多數在售車型仍依賴傳統物理按鍵,甚至30多萬的Q5L、A6L中低配僅配備定速巡航,帶自適應巡航功能的L2級駕駛輔助仍需花錢選裝。
就連大眾汽車董事會主席奧博穆都曾承認,奧迪高度依賴中國,但在重要的電動車領域,“奧迪的電動車在中國市場沒有競爭力。”
和保時捷合作的PPE平臺本被奧迪寄予了厚望。
早在2018年,奧迪就和保時捷開始聯合開發PPE平臺。在當年的新能源技術背景下,PPE的確擁有跨時代的領先優勢,彼時的資料顯示PPE擁有加速更快、續航更長、充電時間更短的能力,能實現超過700km的WLTP續航里程、支持800V充電電壓以及更現代的電子電氣架構。
2021年3月25日,奧迪、大眾與一汽共同成立奧迪一汽(奧迪占股55%、大眾占股5%、一汽占比40%),并于2022年在長春建立年產15萬輛的新生產基地用于投產PPE車型,項目計劃投資額超300億元。
但PPE平臺堪稱"災難級延誤"的落地過程,是一汽奧迪沒能坐上這趟“高速列車”的關鍵因素之一。據網上信息顯示,原計劃2024年底量產的Q6L e-tron,因大眾旗下CARIAD軟件部門開發的E3 1.2電子架構頻繁出現BUG,量產時間推遲至2025年5月之后。
更重要的是,奧迪對中國新能源市場的需求變化缺乏精準預判,PPE平臺車型的產品定義凍結于2021年,彼時市場競爭焦點集中在續航和加速性能,而2025年消費者已轉向智能座艙、空間體驗和場景化服務。
特別是從技術層面來看,在當下國內20萬元的新車就配備800V平臺、5C超充,以及動不動800km續航的背景下,PPE平臺的技術優勢早已蕩然無存,再疊加PPE平臺的智能化本就落后于國內各新能源品牌,導致PPE平臺面臨著“落地即落后”的尷尬局面。
曾被寄予厚望的PPE平臺,如今卻因技術滯后與戰略誤判,反成一汽奧迪電動化、智能化轉型的“斷橋”。
轉型,任重而道遠
PPE之外,奧迪還在尋找新的逆轉的手段。
2025年,奧迪將推出的A5L(PPC平臺新車,主打智能化燃油車市場)和Q6L e-tron,在技術路線上,奧迪不再盲目追求"德國原裝",而是選擇與中國科技企業深度合作,并且針對中國市場進行專屬優化。
尤其是在智能化方面,兩款車都將首次搭載華為乾崑智駕,其中前者全車將配備含雙激光雷達在內的30個傳感器,具備無圖高速/城市NOA智能輔助駕駛。
此外,在電池和續航的選擇上,奧迪也更貼近中國消費者的需求,電池包將使用寧德時代的106.7kWh三元鋰電池,CLTC純電續航里程達到752km,達到了國內高端主流純電車型的續航水平。
不過,一汽奧迪經銷商對這兩款新產品卻依舊存在擔憂。
首先就是定價。
“奧迪A5L的定價不會太低,肯定會接近30萬元”,在王建軍看來,考慮到多方因素,A5L的定價最樂觀的狀態是不漲價,延續A4L的價格體系,然而在17萬就能買到A4L的環境下,想要走量的話,價格體系最終還是無法守住,“還不如上市就直接給個有沖擊力的價格”。
“A5L預熱了差不多快有一年多時間了,已經過了大眾的消費期,空頭支票的時間太長,最后兌現的支票的成本就太高了。”陳云同樣認為,除非A5L上市價格有驚喜,不然很難換回營銷節奏混亂帶來的不利影響。
而Q6L e-tron的定價更是懸念重重。去年12月,網上就曾曝光一汽奧迪銷售公司與奧迪一汽方面,就Q6L e-tron的定價曾出現過激烈博弈。一汽奧迪銷售公司想定一個接近理想L8的價格,但奧迪一汽方不完全認可低價,給出了相當于理想L9的價格,中間差了一個量級。
雙方的立場本就沒錯。從一汽奧迪銷售公司的角度來看,如今30萬+新能源SUV市場競爭極為激烈(特別是問界M8上市后,競爭態勢更為嚴峻),而國內消費者本身對豪華品牌的電動化產品認可度并不高,因此如果定一個不切實際的價格,注定自絕于市場。
奧迪一汽方面,由于德國方面在公司中擁有更大話語權,因此更多還是出于利潤考慮。德方認為Q6L e-tron進口零部件占比較高,成本居高不下,如果采用低價沖量的打法,可能會影響利潤。
其次就是產品力。雖然相比一汽奧迪此前的電動化車型,Q6L e-tron的產品力得到了全面提升,但整體來看依舊卻遠不如同級別的新勢力產品,比如理想L8、問界M8的“冰箱彩電大沙發”及6/7座布局等,特別是問界M8既有華為乾崑智駕,又有華為鴻蒙座艙,再加上30萬+級市場,消費者對純電車型的接受度遠不如混動車,因此奧迪想要依靠Q6L e-tron徹底“一炮而紅”并非易事。
“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配置和定價,如果給不到夠全面的配置和有競爭力的定價,那么也會很難。”王建軍的擔心不無道理。據他透露,雖然兩款新車都會搭載華為乾崑智駕,但據他了解的情況,只有頂配車型才會配備。
在今年國內各大車企大搞“全民智駕”的大環境下,一汽奧迪兩款新車如果還按照燃油車的配置定義和定價思路,勢必會降低新車對消費者的吸引力。
從華為乾崑智駕的“頂配專享”策略到Q6L e-tron定價的拉鋸博弈,一汽奧迪在產品定義中暴露出的“配置等級制”思維,本質上仍是燃油車時代“以硬件區分溢價”的路徑依賴。
這種傳統邏輯在2025年的中國市場已顯格格不入——當問界M8全系標配華為ADS 3.0、理想L8將雙Orin-X芯片和激光雷達下沉至30萬級車型時,奧迪仍試圖將智能化配置作為高配車型的“奢侈品”,無疑與當下“科技平權”的消費認知背道而馳。
一汽奧迪的轉型困境,本質上是傳統豪華品牌在產業變革期的集體焦慮投射。當汽車從"機械奢侈品"轉變為"智能移動空間",品牌價值的構建邏輯已發生根本變化——新勢力通過用戶運營、場景創新和快速迭代重新定義豪華,而傳統品牌依賴的制造工藝、品牌歷史和渠道網絡,其護城河正在快速消融。
如果說燃油車時代的奧迪靠"四個圈"和官車形象征服中國市場,那么電動化、智能化時代的突圍,需要的是對本土市場的深度敬畏、對技術趨勢的精準把握,以及對組織慣性的勇敢突破。然而,從目前PPE和PPC平臺的新產品來看,一汽奧迪的轉型是否能夠順利推進,依舊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