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北京5月13日電 題:開在米蘭的茶餐廳:點心中的“新意”和“心意”
中新社記者 吳侃
在意大利米蘭中央火車站附近,一家名為“木點心”(Mu Dimsum)的茶餐廳每日座無虛席。餐廳里一道道融合了中西食材的點心不僅新意十足,也心意滿滿。餐廳老板、“90后”僑二代周碎麗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連線采訪,講述如何在海外探路“新中餐”。
近日,周碎麗在“木點心”(Mu Dimsum)茶餐廳。(受訪者供圖)
父母早年在意大利工作,周碎麗10歲時到米蘭與父母團聚。21世紀初,米蘭街頭已經有很多中餐館,這些餐館里的海鮮炒面、杏仁雞等“老外版中餐”也是周碎麗記憶中的中餐味道。
“那時最常吃的一道菜就是杏仁雞,油炸過的雞丁與杏仁一起炒,口味酸酸甜甜。”周碎麗說,為迎合當地人口味,中餐館改造出這些不同于傳統中餐的菜品,雖然提升了當地人對中餐的認知,也使其長期被貼上廉價快餐的標簽。
帶著改變大家對中餐刻板印象的愿望,周碎麗決定從事中餐業。2018年1月,“木點心”正式開業,餐廳面積450平方米,附近就是米蘭商務中心區。廚房全透明,食客可以看到點心制作全過程。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新鮮食材還要在當地找,如何用本地食材呈現中餐味道是一大挑戰。周碎麗說:“餐廳主廚是馬來西亞華人,助理主廚是意大利人,我們經常為一道菜反復琢磨嘗試。”
她舉例道:“傳統的馬拉糕口感偏干,我們用意大利蛋酒醬搭配馬拉糕,并將蛋酒醬中的馬沙拉白葡萄酒換成了紹興黃酒,增添了別樣風味。我們還研發了黑松露野菌菇餃,當地產的黑松露搭配野菌菇,鮮嫩多汁、菌香馥郁。”
“木點心”(Mu Dimsum)茶餐廳制作的搭配了意大利蛋酒醬的馬拉糕。(受訪者供圖)
就像紅酒可以放大西餐的風味,一杯對的茶也能讓中餐的層次感躍然舌尖,餐廳一直在探索“茶+食”的搭配。周碎麗說:“我們借助綠茶的清爽突出蝦餃的風味,以普洱的醇厚平衡叉燒的油脂,用白茶的清甜襯托甜點的回甘。起初很多當地食客不習慣這樣的搭配,經過多年推廣,如今茶配餐非常受歡迎。”
餐廳還融合其他菜系,推出一系列新派點心。比如用魚子醬點綴的北京烤鴨,用陳年花雕酒烹制的花雕紅蝦,加入云南鴨腳木蜜的冰淇淋,以及膏黃飽滿的蟹肉小籠包等。
周碎麗介紹,為了還原北京烤鴨鴨皮酥脆、入口即化的口感,他們花了很長時間才在愛爾蘭找到合適的鴨子品種,之后反復試驗掛漿配方和烤制時間,確保每只烤鴨出爐時都油亮飽滿。擺盤時將鴨皮切割成小方塊,搭配魚子醬與烤面包。這樣的烤鴨每周都能熱銷六七十只。
“木點心”(Mu Dimsum)茶餐廳制作的搭配魚子醬的烤鴨。(受訪者供圖)
在她看來,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就餐不只為了飽腹,也是放松身心的時刻,因此舒適的環境至關重要。呼應名字里的“木”字,餐廳家具以實木為主,落地燈的燈座用的是天然原木,光順著木紋灑在木雕屏風上,時間仿佛也慢下來。餐桌上紫砂壺、藤編托盤和實木筷架錯落有致,墻上掛著的雙面繡與字畫增添了中式韻味。
餐廳入口的櫥窗展示了各式各樣的茶具,茶單上有近40款中國名茶。餐廳每月舉辦一次品茶活動,介紹中國茶的歷史文化和茶藝禮儀。每逢中國傳統節日餐廳還會制作節令美食,讓食客了解其背后的傳統節俗。
“餐廳初開業時,常有當地食客問有沒有杏仁雞等‘老外版中餐’,隨著大家對中餐認知的加深,這類菜品的點單需求已逐漸消失。”周碎麗說,如今不僅在米蘭、羅馬等大城市,中餐館在一些中小城市及旅游熱點地區也有分布,各大中餐菜系和各類小吃都能找到。
“木點心”2020年還入選了米其林中餐推薦榜。談及經營經驗,周碎麗說:“更多的是用心,盡量把方方面面做得細致入微。未來我們也會精心做好每道點心,為食客留下難忘的味蕾記憶。”(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