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廳堂能不能掛先人的遺像,應該是近幾十年來才出現的問題,也是一個有爭議性的問題。
現在很多人提到一句俗語:“廳堂不放先祖像,放了人散財也喪”,有的地方的人看到后,就不服氣了,因為他們的先祖像就放在廳堂內,而且在當地形成了一種習俗,怎么說不能放呢?
獲得茅盾文學獎的蘇童作品《黃雀記》,第一章《照片》描述的就是保潤的祖父,熱衷于拍照片的事,拍照是為了他老去后,有一張他自以為滿意的照片,可以作為遺像放在靈前,之后,再掛到廳堂的墻壁上。
文學作品來源于生活,反映生活。現實生活中,大多數的老人并不像保潤的祖父那樣,晚年生活過得不順利,都能留一張自己滿意的照片,這照片最后就成為老人的遺像。
我的母親雖然不像保潤的祖父那樣,年年去拍照,但是,相隔幾年就去拍一張,這樣的熱情還是有的。
拍出來的照片,放大后,用鏡框框好,或擺或掛在自己的房間里。照片有黑白的,也有彩色的。
她老人家從六十多歲開始拍照,一直拍到八十多歲,她自己的房間內掛滿自己的照片。最后選了一張自己認為是最滿意的照片,掛在最顯眼的位置,她用行動告訴我們兄弟姐妹,就是這張照片了。
到后來的日子,好房間的其他照片不知所蹤,也不知她如何處理了,最后只剩下兩張照片,一張黑白的,一張彩色的,都是她認為最得意的作品。
母親去世后,把老人送到山上后,拿回來的照片就掛到堂屋內家先的右邊,左邊為我父親的繪畫肖像。父親去世于上世紀八十年代,那時,照片處理技術還不行,只好請人按照父親身份上的照片畫了一張。兩位老人的照片是按照男左女右掛上去的。
廳堂,很多農村稱之為堂屋,有的地方也稱中堂、客廳,一般是正常中間的明間,要比其他房間我寬敞。
因地方習俗不同,廳堂的功能有所區別,一般被認為是用于聚會、待客的地方。
但是,在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廳堂的功能遠不止這些,家庭重要的民俗活動都放在這里。
家里祭祖放在廳堂里。我家鄉農村,一年有兩次重要祭祖,一次是除夕祭祖,一次是中元祭祖。除此外,如果家里有老人居著,一般每逢農歷初一和十五,要裝香點燈或燭。
收親嫁女的儀式放在廳堂里。除了擺酒席外,娶親結婚有一個重要儀式叫“拜堂”,既拜天地,也拜祖先,還拜活著的長輩。嫁女也一樣,也要再舉行吃“辭娘飯”、拜別祖先和出門儀式。
白事全程都在廳堂舉行。有的地方,老人去了后,要移到堂屋內擺放、入棺等,還有的地方,看到老人不行了,就放到堂屋內斷氣,稱為壽終正寢。
堂屋面對大門的正面,沒有“家先”牌位,俗稱家先牌。也有的叫“神龕”。家先牌一般用大紅紙書定“天地國親師位”,也有寫成“天地君親師位”,兩邊有小字,一般為地方崇拜的神,以及始祖稱謂等,大紅紙兩邊有對聯,對聯的內容豐富多彩,這里例舉比較通用的一副:
金爐不斷千年火,玉盞常明萬歲燈
橫批:金玉滿堂
過去這種紙貼的“家先”牌,一年一換,通常在除夕這天更換。現在很多人家用木雕的牌子,只是在除夕這天擦拭干凈就可以了。
下面為土地爺的牌位,過去多手寫,紅紙粘貼,現在很多人家也換上了木雕的牌子。
“天地國親師位”的用意,“天地”是自古以來祭祀的對象,這里就不多說了。“國”,既要敬國家,也要愛國家,同時,也是創立國家的先人們都是祭祀的對象。
“親”,指去世的歷代祖先,包歷代祖先聯姻的姻親祖先,比如,爺爺的外公外婆、父親的外公外婆等。在農村,常聽人說“我們是上了家先牌的親戚”,其原因就在這里。
“師”,一般認為是老師,這只是其中的一方面,另外還有“師父”。過去農村,除了讀書要拜師外,還有百行百藝,都要拜師學藝。老師和師父,活在世上的時候,要像尊敬家里的長輩一樣給予尊敬。去世以后,要與祖先一起祭祀,體現不忘師恩。
“位”,因前面沒有一個“之”字,使民間有不同的解讀。有的認為“位”就是“之位”,即牌位的意思。有的認為“位”,指的是活著的家里人,也就是“自己”,因此,“位”就是“在位”的意思。當自己老去之后,就上升為“親”了。
正是因為如此,這些地方在廳堂掛先人遺像,有其民俗方面的底層巡邏。既然家先牌位,是供奉在家里的祖先牌位的一種,那么掛遺像也不順禮成章。
靈堂掛遺像,出殯孝子或孝女抱遺像,之后,將遺像掛在廳堂,并不是農村固有的傳統民俗。
記得我小時候,也就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農村還沒有這樣的習俗。主要是當時農村照相的技術和洗相的技術,還不發達,也沒有形成這種風氣。
那時的先人遺像都是畫的,一般只有舊時家庭富裕的人家,才請得起畫匠畫像,絕大多數人家沒有這種畫像。
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以后,特別是本世紀初,隨著照相和洗相的進步,成本的降低,普通人家也照得起相了,拍遺像和廳堂內掛遺像,在一些農村和城鎮,形成了一種風氣。所以說,家里的廳堂掛一像,不是傳統習俗,而是一種新出現的習俗。
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我國有一些農村地區的傳統習俗,一般不在堂廳設立家先或神龕,只是到了逢年過節時候,才把家譜或家譜軸子等拿出,擺香案祭祖,祭祖后就收起來。
還有的地方,堂廳不作為祭祖之處,而是在另外的房間設有神龕和祖先牌位,祭祖也就在這個房間進行。也有的祭祖不放在家里,而是放在祠堂內,甚至連家里紅白吉事的操辦也都放在祠堂內。
正因為如此,這些地方也就忌諱在廳堂內掛先人的遺像,包括當地的風水習俗中,也有這方面的禁忌說法。俗語“廳堂不放先祖像,放了人散財也喪”,反映的就是這些地方的習俗,只在這些地方流傳,除了這些地域,這句俗語也就失去了意義。
總而言之,廳堂能不能掛先人的遺像,主要還是要看當地的習俗,不能一概而論,我們對各地形成的習俗,都應給予尊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