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慶,別署清園、津申、閑意室主人、九盦等,上海人。1959年10月24日出生。中國硬筆書法協會主席,民進中央開明畫院第二、三屆副院長,《中國大書法》叢書主編,中國書法家協會第六屆硬筆委副主任、 七屆藝術部秘書長,中國楹聯學會會員,大連市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香港大書法協會永遠主席,香港書法協會顧問,香港硬筆書藝會藝術顧問,香港硬筆書法藝術協會名譽主席,中硬書協香港女書法家協會永遠名譽會長,香港書法家協會藝術顧問,大連民進開明畫院榮譽院長,韓國碑林博物館榮譽理事長,日本國藝書道院顧問, 日本北九書道祭典委員會海外名譽顧問,張華慶大書法藝術館名譽館長。
先后受聘清華大學書畫高研班教授、導師,華東政法大學兼職教授,浙江傳媒學院客座教授,青島恒星科技學院教授,遼寧省社科聯咨詢專家,遼寧經濟職業技術學院工藝美術分院榮譽教授,中州大學客座教授,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華清學院兼職教授,西安培華學院客座教授,四川民族學院客座教授,天津大學特聘教授,重慶師范大學客座教授,蘭州財經大學客座教授,渤海大學美術學院客座教授,重慶移通學院客座教授, 浙江萬里學院客座教授,遼寧理工學院客座教授,青島科技大學藝術學院碩士生導師,福建理工大學客座教授,浙江農林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客座教授等,泉州師范學院兼職教授,塞爾維亞諾維薩德大學孔子學院榮譽導師。當選《書法》雜志2006年中國書法“十大年度人物”,2023首爾國際雙年美術大展最高大獎“國務總理頒優秀作家獎”。
行草書 無限風光在險峰 作品尺寸240×60cm
隸書 約恕儉敬 作品尺寸136×34cm
行草書 惟吾德馨 作品尺寸136×34cm
張華慶先生是一位以氣勝的書家。看他的作品,你可以感受到一股磅礴的浩然之氣撲面而來。
張華慶出身杏林世家,而他自幼即鐘情書畫。可能正因為這種背景,使得他一開始對于書法,就不僅僅著眼于“技”的層面,而有著“技進乎道”的超越性思考。如果說這種超越性思考一開始是朦朧的、不自覺的、潛意識的,那么,隨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和對于藝術理解的深化,這種思考就變成了有意識的藝術追求和風格選擇。書家對于風格的選擇和培育,是其藝術事業的起點和基石。
張華慶在學習古人的過程中,在用筆、結字等方面練就了扎實的基本功。仔細觀其用筆,入紙果決,行鋒狠鷙, 提按有致,殺字甚安,其創作的熱情在高度技術化的程序中得到有序的釋放,從而表現出一個成熟的藝術家所應有的技巧能力和心理素養。其中回鋒的運用和邊實中虛的內斂式結體尤具特色,華慶的線條飛動宕逸,極具神采和動勢。然而他往往以末端回鋒加以節度,而不使飛宕的氣勢逸出太遠。
換言之,張華慶對筆勢聚散的關系把握得非常準確。對結體的處理又是一例,一方面張華慶宗法黃庭堅,多用長槍大戟式的長筆畫,和縱逸的氣勢相結合,從而形成縱逸宏闊的結體格局。然而另一方面,他又采取了顏真卿的內斂體勢,中宮虛寬,四周緊結,筆畫呈向心式分布,尤其是收束的筆畫,明顯呈向心式彎曲。頓子斌博士指出,張華慶的筆畫多作弧線,這正是其內斂式體勢設計的一個重要特征。
張華慶對于氣韻、縱斂、收放、聚散關系的把握十分用心、獨具特色。他非常清楚一個道理,高超的藝術境界都是在追求對立統一的平衡,都是在戴枷鎖跳舞,都是既能造險又善于破險。
張華慶的隸書是他書藝的又一座豐碑。其取法路徑頗為獨特:他在《乙瑛碑》的基礎上,把伊秉綬的生拙厚重和鄭谷口的飄逸輕靈結合起來,這種設計本身就極具特色,而且極富挑戰性,因為這等于在方寸之間,把冰火兩重天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華慶是一個書法藝術的全才,不但諸體皆能,而且在篆刻、刻字方面也有相當的造詣。其篆刻作品筆者所見不多,僅從有限的作品來看,華慶的印風簡凈樸拙、平直古厚,大率漢將軍印一路,此當為學印正途。其刻字作品則意蘊深遂、刀法簡凈、畫面生動豐富,各種書體、手法的結合也頗為自然,充分說明華慶對這種新興藝術具有很高的悟性和把握能力。
傳統書法理論十分注重“字如其人”,這一點在張華慶的書法藝術中也能得以充分地驗證。華慶其人和他的書法一樣,有一股英雄豪氣,與他交往,都會有一種“如沐朝陽,如坐春風”的感覺。深遠的視野、博大的胸襟、過人的智慧、獨特的人格魅力, 正是華慶在藝術和事業上取得巨大成功的深層次原因。
摘自中國書法家協會學術委員會委員 西中文《英雄浩氣大江東——張華慶書法藝術簡析》
草書 王稚登 《立冬》 作品尺寸180×45cm
行草書 誰持彩練當空舞 作品尺寸240×90cm
刻字作品 閑云野鶴 作品尺寸45×45cm
篆刻作品
張華慶,現為中國硬筆書法協會主席。他在藝術上倡導“大書法”理念:以漢字為載體,包含毛筆書法、硬筆書法、篆刻以及刻字藝術等,并舉共行,弘揚光大,逐漸開創了新局面!
中國古代文學史上,詞有豪放派與婉約派之分。豪放派則格調高昂,意境 開闊,如蘇東坡“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具有一種陽剛之美。 婉約派則音律精嚴,情調優雅,如李易安“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另有一種陰柔美。華慶兄書法,無論正、草、隸、篆、行,都筆畫厚重,氣勢磅礴,格調高昂。讀其書法,如同讀李太白詩、辛稼軒詞,豪邁、奔放、痛快! 無疑地屬于書法中的豪放派!
摘自中國硬筆書法協會學術顧問沈鴻根《天風海雨——張華慶書法藝術漫讀》
草書 筆歌墨舞 作品尺寸180×45cm
行書 白居易《問劉十九》作品尺寸136×68cm
“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這是古代哲學家的重要思想,即所謂正確認識客觀事物的自然規律,然后運用科學道理付諸于實踐,指導自己的行動。把“知” 和“行”統一起來,即為“知行合一”。而“天人合一”則是說自然與人為、天理與人道的和諧統一,“天人合一”的哲學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只有奉行“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的理論,以致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方可成就大事業。張華慶先生就是很好的明證。
作為書法界的領軍人物,首先應當是德才兼優的書法家,更應當是知行合一的社會活動家。張華慶先生堅持不懈地強化自我,熔古納今,軟硬兼修,以致德藝雙馨。沒有寬博的學識, 何以有典雅的佳作?沒有虔誠的信仰,何以有質樸的逸品?不養天地正氣,何以有壯麗的篇章?不承先賢文脈,何以神采飛揚?拜讀張華慶先生的書作,“翩若游龍,宛若驚鴻,榮曜秋菊,華茂春松”,無不凸顯了文人的情操,學者的意韻, 俠士的氣概,君子的風范。“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正是他人品與書品的真實寫照。
摘自山東省文史館館員、山東省出版總社(現山東出版集團)編審李巖選
《領軍張新幟弄潮唱大風——大書法領軍人物張華慶其人其書》
行書惟大是真 聯 作品尺寸180×45×2cm
草書 云破月來花弄影 風搖雨至柳如煙 作品尺寸240×60cm
劉熙載在《書概》中說:“書者,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書如其人,的確如此。品讀張華慶先生的書法作品,會感到撲面而來的一種高貴、正大和豪邁氣息,然而,氣勝卻不乏韻味,正如其人。張華慶先生書法中的貴氣具體表現為: 一是不去過多地炫技,只是運用簡潔平實的技法作為表現手段;二是隸、行、楷書的結體多取正態;三是基本線條中萃取了漢隸中的雍容與古雅特質。作為藝術家,不論生活的境遇如何,總改變不了追求自由的天性,所以,在張華慶先生的作品中,貴氣卻不乏的率真。
在他的作品中體現為一種正大氣象,其中行草書格局最大,隸書格局最正。 他的行草書脫胎于他的行書,是典型的以草書筆勢來寫行書的案例,顏字的寬博, 草書的性情,構成了他行草書的格局和氣象一極;在汲取傅山、王鐸行草書筆意的基礎上,再融入王羲之、蘇軾行草書的意蘊情調,構成了他行草書意蘊和 趣味一極。他的隸書初習《乙瑛碑》《張遷碑》,根植漢隸,得方正敦古之氣; 后習伊秉授、鄭谷口,出之清隸,得寬博率真之意。他的楷書以唐楷筑基,在他的作品中我們能夠看到顏真卿楷書式的寬博與平正和歐陽詢楷書式的緊結與慫峭等特征。草書之率情、隸書之古質、楷書之嚴整,構成其書法的基本特征。
十幾年來,張華慶先生一直耕耘在中國硬筆書壇,已經樹立起縱橫捭闔式的形象,他的言談舉止、行為方式中所顯露出來的豪邁之氣具有超強的感染力,總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品讀他的行草書法,就能想見其揮運之時,亦能想見其舉止言談之神彩。他的行草書中,筆法、結字、章法并不復雜、亦不新奇,但是能以氣運筆,以勢行氣,便足以展示個人的性情和風范,在豪邁之中帶著感人的溫度。
摘自渤海大學教授張俊《胸中懷世界,筆下有乾坤》大書法倡導者張華慶先生印象
行草書 王安石《梅花》 作品尺寸136×68cm
張華慶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書法大家,中國硬筆書法協會主席,當代硬筆書壇的領袖人物。我與先生共事多年,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每次見到他的書法作品總能給人帶來暖意,每次聽到他的笑聲都能感知他的胸懷,每次走到他的身邊都能燃起心中的赤熱。
華慶先生人文底蘊深厚,為人質樸篤誠,為藝執著堅定。書法人熱愛書法,傳承書法,可謂人生一大幸事。他多年來力耕書壇, 致力于讓億萬人寫好漢字,提高漢字書寫水平,傳承中華文化,踐行大書法,十年如一日。如今,中國硬筆書法事業如雨后春筍般成長壯大起來,可謂是鐵肩擔道義,終得燦爛。
華慶先生作為一名藝術家,對于書法藝術的繼承與創新有著個人獨到的見解。他既能沉浸在經典中汲取傳統的精華,又時刻關心時代發展前沿,加之平日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高雅的興趣愛好,為他的書法創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靈感,使他的書法作品古雅嫻靜而別出機抒,寓意深厚,自成一格。諸多書體中,他尤善行草書,深厚的功底彰顯著足夠的自信,深情與灑脫皆能在作品中 表現出來。其書風既有雄渾、自然、曠達,亦有典雅、含蓄、高古,是表與質、形式與內容的有機統一。如南朝梁劉勰所說:“情動而言形,理發而文見,蓋沿隱而至顯,因內而符外者也。”形式是內容的表現,藝術作品的外部風貌是由它的內涵決定的,他在形式與內容的創作效果上,筆情墨韻,如有神助。
華慶先生的隸書亦頗具特色,用筆道勁而利落,線條中端飽滿,點畫多變,虛實相生。結字雄邁而靜穆,橫向筆畫寫得短而 緊密,上下高低錯落,變化莫測。整幅作品或潤如春雨,或烈若秋風,意象生動。因此絕無一般隸書因裝飾性太強而產生的做作感。書家對文風和書風的高超技藝把握,使作品拙味與古意并生,展現了元氣淋漓的質樸之美。
華慶先生崇尚自然,喜愛交游。他說:“山川廣大,萬物生意,可增學問、養性靈、足以補斗室之不足。”因此他的作品中藏有廣大精微的氣象,抖落塵滓,清新而脫俗。黃庭堅云:“學字即成,且養于心中無俗氣,然后可以作示人為楷式。凡作字須熟觀魏晉人書,會之于心,自得古筆法也。”華慶先生的書法作品中透露著魏晉名流雅士的風骨,這也體現著他的藝術追求與高 超的審美水平。他為人真誠爽朗,對工作與書法藝術專注執著,精微細膩,觀他作書時,看似氣定神閑、一派靜穆,實則精鶩八極,心游萬仞。以他現如今的藝術高度,仍能保持慎終追遠,返璞歸真,何等可貴。正如郭若虛所言:“人品既已高矣,氣韻不得不高, 氣韻既已高矣,生動不得不至。”
摘自河北師范大學教授寇學臣《大筆書盛世,翰墨展風華——張華慶先生的書藝人生》
隸書 高文 聯 作品尺寸180×97cm
華慶先生出生于傳承六代的杏林世家,高祖長春、曾祖浦慶、祖父鳳岐均為江南名醫。其父母則為國內知名醫學教授、學者。受家庭的影響與熏陶,長期耳濡目染,小學時在父母的指導下臨習唐楷、漢隸,顯露出與眾不同的藝術潛質。畢業于遼寧師范大學書法專業。可謂“少年英發,軒昂超邁。” 此后三十年臨池不輟。楷書初學顏歐、王寵諸家,隸書師法張遷、乙瑛,行書尤喜二王、蘇、黃、米及董其昌、王鐸諸家。
隸書與行草構成張華慶書法的兩極。隸書得《張遷碑》神髓,結體嚴謹,卻不失趣味,韻味悠長。受伊秉綬影響,結體突出幾何結構,饒于建筑美,而有磐石般的穩固;動靜相參,又極具張力與動感。如果說書家的隸書將鄭谷口與伊秉綬熔于一爐,而行草則將米與蘇熔于一體,以米芾筆挾風濤之勢以運蘇軾之形,生拙古樸。“枯澀而跌宕,恣縱中又不失內斂。” 他在宋人的行書上用力尤深,得米芾沉著痛快,融蘇軾寒食帖神韻,取黃庭堅長槍大戟。其字多取橫勢,即使豎寫,也突出橫勢。另外他擅長用弧線,在其行草中總有一條顯著的弧線。
蘇軾:“書必有神、氣、骨、肉、血,五者闕一,不成為書也。” 由于生理、氣質、性格、閱歷、學養的不同,不同書家對五者各有偏重。 華慶先生的隸書以筋勝,行草以骨勝,整體看則以氣取勝。清代周星蓮將書法史作抽象人物畫史來看待,為書法史斷代,“分門別戶”——用一種不同尋常的人物概括一個時代的書法:“晉人取韻,唐人取法,宋 人取意,人皆知之。吾謂晉書如仙、唐書如圣,宋書如豪杰。學書者從此分門別戶,落筆時方有宗旨。”我以為,華慶先生寫出了一種豪杰氣。這種氣既體現在書法上,也外化于作為硬筆書法事業的領導的踐行中。
摘自天津師范大學教授、博士頓子斌
《豪氣通靈——張華慶大書法事業管窺》
隸書 仰見獨立聯 作品尺寸180×45cm×2
硬筆書法 張泌 《寄人》作品尺寸21×29.7c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