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在全面推進"健康中國2030"戰略目標的關鍵階段,由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中國癌癥基金會和神經與腫瘤藥物研發全國重點實驗室聯合主辦的"2025腫瘤治療新進展研討會"于5月10日在南京、北京、西安、長沙四地同步召開。
本次會議采用"四城聯動-云端互聯"模式,近八百位全國腫瘤學領域權威專家、臨床研究骨干及學術帶頭人共聚首,以前沿技術、轉化醫學和實踐優化三大專題為軸心,圍繞人工智能臨床應用、腫瘤組織溯源、創新藥物研發等熱點議題展開深度對話,共商腫瘤診療新策略,合力推動中國腫瘤診療的標準化與國際化進程。
四城聯動
AI賦能醫療革命:腫瘤診療新紀元與產學研醫協同創新
南京、北京、西安、長沙四地通過直播連線展開深度互動,各會場專家展開跨地域學術交鋒。中國工程院院士、山東省腫瘤醫院院長于金明教授發表精彩致辭,當前腫瘤診療已進入精準醫療與免疫治療新時代,但仍面臨諸多挑戰。他強調,腫瘤防治是一場沒有終點的馬拉松,需要以“精準”為矛、以“規范”為盾、以“創新”為翼、以“同質”為基,推動中國腫瘤醫學的全面發展,為患者帶來更多希望。
圖1 于金明院士致辭
隨后,中國藥科大學附屬南京天印山醫院秦叔逵教授重點闡述了人工智能(AI)在藥物臨床試驗中的突破性應用,將為臨床試驗帶來革命性變化,AI技術可提高試驗效率與加速進程,提升數據質量與管理效率,增強決策科學性與精準性,降低成本與資源消耗,改善患者體驗與參與度,促進個性化醫療發展等。他同時指出當前面臨數據隱私、倫理監管等技術瓶頸,強調需建立配套政策與法規體系。創新前沿的觀點引發會場熱烈討論,北京大學國際醫院梁軍教授指出,秦教授的演講系統闡釋了AI對醫療全流程的革新價值,特別是在臨床試驗領域開創了全新范式。哈爾濱血液病腫瘤研究所馬軍教授強調,AI雖在血液腫瘤領域潛力巨大,但始終無法替代臨床醫生的經驗判斷,尤其在罕見病診療方面。秦教授最后總結道“盡管充滿挑戰和不確定性,仍然要跑步前進擁抱未來”。
圖2 秦叔逵教授學術分享
神經與腫瘤藥物研發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唐任宏博士介紹了實驗室在雙/多靶點T 細胞接合器(TCE)和抗體偶聯藥物(ADC)技術等前沿領域取得的突破性進展。該實驗室以臨床需求為導向,重點布局神經科學、腫瘤科學等領域的開放課題,特別鼓勵融合人工智能技術的創新研究。作為國家級科研平臺,實驗室將持續深化產學研醫協同創新,致力于解決重大臨床難題并推動國家醫藥科技發展。
圖3 唐任宏博士學術分享
肝膽胃腸NSCLC治療突破:免疫聯合療法與分子靶向的黃金時代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袁光文教授基于LION研究指出,晚期卵巢癌無淋巴結轉移患者行淋巴結清掃術未能提升生存率,反而增加并發癥風險。在鉑敏感復發患者中,二次減瘤術可顯著延長無進展生存期(PFS)和總生存期(OS)。袁教授特別介紹了SCORES研究中ADC藥物蘇維西塔單抗聯合化療對鉑耐藥患者的顯著療效,并展望PARP抑制劑和免疫治療將為卵巢癌個性化治療帶來新突破。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方維佳教授系統梳理了我國肝膽腫瘤診療進展,重點分析了19款獲批肝癌藥物及PD-1單抗聯合貝伐珠單抗在一線治療中的顯著生存獲益。他詳細解讀了HIMALAYA等關鍵研究對HCC免疫治療的推動作用,并介紹了澤尼達妥單抗在HER2陽性膽道腫瘤中的突破性療效。方教授表示,未來肝膽腫瘤治療需結合空間多組學等新技術,實現個體化精準治療。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董曉榮教授系統闡述了III期不可切除非小細胞肺癌治療的重要突破,重點分析了PACIFIC和LAURA研究推動的同步放化療聯合鞏固治療新模式。她特別強調多學科團隊(MDT)在治療方案制定中的核心價值,并指出國內MDT模式在規范化建設方面的發展空間。
江蘇省腫瘤醫院朱梁軍教授重點介紹了消化道腫瘤免疫治療和靶向治療的最新突破,包括RESET-C研究證實的新輔助免疫治療在dMMR直腸癌中的顯著療效。他詳細解讀了CheckMate 8HW、KRYSTAL-1等關鍵研究,這些成果已被2025 CSCO指南采納為MSI-H/dMMR和KRAS G12C突變腸癌的標準治療方案。朱教授強調,消化道腫瘤治療已進入精準醫療時代,需基于分子特征制定個體化策略,同時發揮多學科團隊的重要作用。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林冬梅教授系統闡述了腫瘤組織溯源技術在原發灶不明腫瘤(CUP)診斷中的關鍵價值,強調多組學技術結合病理檢測可顯著提升診斷準確性。她重點分析了分子檢測指導的部位特異性治療在臨床試驗中的應用現狀,指出目前基于基因表達譜的治療策略尚未能改善患者生存。林教授通過臨床案例展示了FDA批準的腫瘤溯源檢測產品的實際應用價值,并展望了未來通過精準分類和多元化樣本檢測優化診療策略的發展方向。
解碼腫瘤治療新范式:從免疫協同到溯源技術的全鏈條創新
由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沈琳教授和中國癌癥基金會付鳳環副理事長擔任大會主席的北京會場中,在結直腸癌專題環節,山東省腫瘤醫院劉波教授詳細解讀了《2025 CSCO結直腸癌指南》的更新要點,重點介紹了西妥昔單抗β聯合FOLFIRI方案在RAS/BRAF野生型轉移性結直腸癌一線治療中的顯著療效,以及免疫聯合療法在MSI-H/dMMR型患者中的新推薦。圓桌討論環節,專家們就MSS/pMMR型患者的免疫治療策略和西妥昔單抗β的應用前景展開了熱烈討論。北京大學腫瘤醫院云南醫院莊莉教授在非小細胞肺癌專題中回顧了ADC的最新研究進展,并分享了抗血管生成藥物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聯合治療的協同機制及臨床數據。圓桌討論環節嘉賓就新型藥物的適用人群和與傳統治療的平衡問題發表了見解。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熊焰教授從病理學角度深入剖析了肺原發與轉移性腫瘤的鑒別診斷挑戰,介紹了基因表達譜等新技術在疑難病例中的應用價值,并通過實際病例展示了多技術聯合診斷的實踐路徑。
圖4 北京會場大會主席致辭(左:沈琳教授,右:付鳳環副理事長)
西安會場中,由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石遠凱教授、西安國際醫學中心醫院南克俊教授、陜西省人民醫院白俊教授擔任大會主席。在胃腸腫瘤專題環節,中國藥科大學附屬上海高博腫瘤醫院周俊教授系統回顧了免疫治療與靶向治療的最新進展。基于《2025 CSCO結直腸癌指南》的更新要點,重點分析了西妥昔單抗β聯合FOLFIRI方案在RAS/BRAF野生型轉移性結直腸癌患者中的臨床獲益,以及雙免疫聯合治療在MSI-H/dMMR亞型患者中的突破性療效。圓桌討論環節,專家們就新輔助免疫治療的優化策略和西妥昔單抗β的應用前景展開了熱烈討論。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王朝霞教授在非小細胞肺癌專題中分享了雙特異性抗體(如依沃西單抗)和ADC的最新研究數據,并探討了抗血管生成藥物與免疫治療的協同機制。討論環節聚焦新型靶向藥物的精準篩選策略及與傳統治療的優化組合方案。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張江宇教授從病理學角度深入剖析了腫瘤組織溯源技術的最新進展,重點介紹了全球首個達到III期研究終點的90基因表達譜檢測(Canhelp-Origin)在指導原發不明腫瘤精準治療中的臨床價值。圓桌討論環節,專家們就多組學技術聯合應用和分子特異性療法的前景進行了深入交流。
圖5 西安會場大會主席致辭
(從左往右依次是:石遠凱教授、南克俊教授、白俊教授)
長沙會場中,由湖南省腫瘤醫院王暉教授、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邱萌教授、湖南省人民醫院段華新教授、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高婭文教授擔任大會主席。邱萌教授詳細解讀了消化道腫瘤診療新進展,重點探討了免疫治療在dMMR腸癌患者中的顯著療效(RESET-C研究)及雙免聯合策略(CheckMate 8HW研究)的突破性成果,并展望了西妥昔單抗β在RAS/BRAF野生型腸癌中的應用前景。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徐禹教授圍繞NSCLC的治療進展展開演講,強調了抗血管生成藥物與免疫治療的協同作用,并分享了雙抗和ADC藥物的臨床潛力。湖南省腫瘤醫院李俊軍教授則深入剖析了腫瘤組織溯源技術在多原發和轉移性腫瘤診療中的價值,介紹了90基因檢測在指導個體化治療中的III期臨床證據(FUDAN CUP-001研究),為原發灶不明腫瘤的精準診療提供了新思路。大咖論道環節,多位專家就優化治療策略、平衡創新藥物與傳統療法等議題展開熱烈討論。
圖6 長沙會場大會主席致辭
(從左往右依次是:王暉教授教授、高婭文教授、邱萌教授、段華新教授)
2025腫瘤治療新進展研討會的成功舉辦,不僅為全國腫瘤學領域專家提供了高質量的學術交流平臺,更展現了我國在腫瘤精準治療、AI技術應用和創新藥物研發方面的卓越進展。四城聯動的創新模式打破了地域限制,促進了跨學科、跨機構的深度合作。未來,隨著產學研醫協同創新的持續推進,中國腫瘤醫學必將迎來更多突破性進展,為全球抗癌事業貢獻更多“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最終惠及廣大患者。
精彩資訊等你來
* 此文僅用于向醫學人士提供科學信息,不代表本平臺觀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