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世界數字教育大會在武漢召開,"教育發展與變革:智能時代"的主題下,一場關于教育數字化的深度探討正在展開。在基礎教育展區,飛象人工智能通識課成為備受矚目的焦點。作為國內首個系統化落地的人工智能課程體系,它不僅是政策導向下的創新產物,更以可復制的實踐模式,為教育公平與質量提升開辟了新路徑。
這一課程的出現,是對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的積極響應。今年4月,教育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的意見》,明確提出推動數字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目標。飛象星球迅速將政策轉化為行動,其研發的人工智能通識課程覆蓋中小學全學段,在北京、重慶等1342所學校開展試點,讓15萬名學生率先體驗到AI賦能的課堂。這種高效的政策響應速度,展現出教育科技企業的社會擔當。
飛象課程的突破性,首先體現在教學模式的革新。"智能雙師"模式打破了傳統教育的地域限制,線上名師通過遠程授課傳遞專業知識,線下教師則專注于課堂互動與個性化指導。在云南某偏遠山區學校,學生們通過一塊大屏幕,與一線城市的孩子同步學習生成式AI原理,這種跨越地理界限的教育資源共享,正在重塑"教育公平"的內涵。而其低門檻的實施條件——僅需普通教室與大屏設備,更是降低了推廣難度,讓更多學校能夠輕松接入數字教育生態。
課程內容設計同樣彰顯專業水準。引入DeepSeek、Manus等前沿AI工具,結合大語言模型的實際應用場景,課程將抽象的技術原理轉化為可操作的實踐項目。例如,在"AI創意工坊"模塊中,學生利用AI繪畫工具進行藝術創作,在實踐過程中理解算法邏輯與創意生成機制。這種項目式學習(PBL)模式,既避免了理論灌輸的枯燥,又培養了學生的數字素養與創新思維,完美契合智能時代的人才培養需求。
從行業發展角度看,飛象人工智能通識課的規模化落地,標志著我國AI教育從概念探索轉向實質推進階段。它的成功驗證了技術賦能教育的可行性,也為其他教育科技企業提供了可借鑒的范本。當法國駐武漢總領事館科技教育專員駐足展臺時,這場來自中國的教育創新實踐,正在向世界傳遞數字化轉型的"中國方案"。正如飛象星球副總裁魯欣所言,這不僅是產品的突破,更是推動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落地的重要一步,將助力打通教育公平的"最后一公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