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貝塔商業從合作到切割,國民品牌把鍋甩給了乙方
沒想到,連娃哈哈也差點“塌房”。
5月15日,娃哈哈被網友發現使用今麥郎代工。結果,它用一紙聲明,迅速終止與今麥郎的代工合作,同時揭示了一段普通消費者不曾了解過的行業“潛規則”,引發全網關注。
聲明中寫道:“我司和今麥郎確存在委托代工關系,代工期間我司自查發現個別批次純凈水產品未通過出廠抽樣檢測。”這句話簡短,卻一石激起千層浪。
娃哈哈在聲明末尾補充“市售產品符合國家標準”,試圖平息爭議,但網絡上已是一片熱議。有人調侃:
“今麥郎怕是還沒反應過來,就已經被推到風口浪尖了。”
回溯這段合作的起點,時間要撥到2024年第三季度。當時,華北水災導致娃哈哈部分工廠停產,而純凈水市場需求卻因高溫和災后重建驟增。為了填補產能缺口,娃哈哈選擇了代工這條“應急通道”。今麥郎作為合作伙伴,進入了這場合作的舞臺。
今麥郎能接下這單生意,既是機遇,也是現實考量。一方面,娃哈哈自有產能受限,急需借力維持市場份額;另一方面,今麥郎的水廠長期產能閑置,接單不僅能盤活設備,還可能借娃哈哈的品牌光環,提升自身在市場的定位。
這本是一場各取所需的合作,卻未料到,最終演變為一場信任的考驗。
消費者最先察覺到了異樣。細心的網友開始比對瓶蓋花紋、生產地址,甚至口感差異。有人發現娃哈哈純凈水的標簽上生產地址印著的居然是“今麥郎飲品(杭州)有限公司”,同時有網友曬出了,娃哈哈與今麥郎的同類產品存在價差,疑問進一步加深:
“我買的是娃哈哈,怎么成了今麥郎?”
這種反應,已不局限于對水質的關注,而是對品牌透明度的疑問。從消費者的角度出發感受到的,其實不是產品本身有多大差異,更多的是信息不對稱帶來的失望:
說好的民族品牌、良心純凈水,原來也是代工?那我直接買代工廠的,不是更便宜?
顯然,代工訂單的終止只是開始,消費者對代工這件事的誤解以及對行業口碑的波動,才是更深層的挑戰。
代工的邏輯:從共贏到雙輸
代工,表面上是產業鏈的資源整合。像娃哈哈與今麥郎這樣的合作,在快消行業并不鮮見:一方有品牌影響力和市場渠道,另一方有閑置產能和生產設備。看似一拍即合,實則暗藏變量。
在傳統商業中,品牌方常以“自有工廠”作為賣點,消費者也習慣認為大品牌會全程把控品質。然而,現實中,代工早已成為行業標配。無論是為了降低成本、提升效率,還是快速響應市場,代工都是品牌繞不開的選擇。
問題在于,代工的“透明度”對普通人來說是灰色地帶。企業習慣將代工藏在供應鏈深處,消費者也未必會主動追問。只要產品質量過關,這種信息不對稱就能維持一種脆弱的平衡??梢坏┱嫦啾┞?,平衡便被打破。
飲用水作為“低感知度”產品,品牌溢價的核心在于信任。你說你的水更干凈,消費者就愿意為這份承諾買單。但當這份承諾被質疑,消費者不會僅僅停留在“這次出問題了”,而會進一步追問:“你是不是一直都在代工?”
這時候,一瓶水的價值就不只是成本加利潤,而是承諾加情緒。
這場風波中,娃哈哈的處境尤為微妙。它多年來以“高標準”作為品牌標簽,網絡盛傳其純凈水“達到實驗室用水標準”,有高品質的美譽。然而,當消費者發現代工產品未必完全契合這些標準時,品牌的承諾似乎變得“有條件”了。
今麥郎的處境同樣復雜。它本希望通過代工合作提升品牌形象,卻意外被推向輿論的另一端。
娃哈哈這邊,雖然及時終止代工,回歸自產,但品牌信任的微妙損耗難以忽視;而今麥郎這邊,失去代工訂單,水廠產能再度閑置,更有人擔憂,娃哈哈的聲明是說今麥郎生產質量不行嗎?
代工的初衷是雙贏,但當信任成為博弈的籌碼,雙贏可能瞬間變為雙輸。
今麥郎在這場風波中顯得尤為沉默。這家以方便面和瓶裝水立足的企業,長期以實惠定位耕耘下沉市場,從未以主角身份站上舞臺,卻意外卷入輿論漩渦。
5月15日晚,今麥郎集團董事長范現國接受新華網記者專訪,就代工合作及品質管理等問題作出回應。他表示,2024年上半年,娃哈哈因瓶裝水需求激增在全國篩選代工廠。今麥郎憑借全國26個生產基地、32條德國克朗斯高速生產線,以及嚴于行業標準的品控體系,成為合作伙伴。
范現國透露:“在去年銷售旺季,自有品牌‘藍標水’產能緊張的情況下,今麥郎仍優先支持娃哈哈?!焙献髌陂g,今麥郎累計為娃哈哈代工12億瓶純凈水,有效緩解市場供應壓力。
針對外界對代工品質的質疑,范現國強調:“今麥郎與娃哈哈在產品質量上有共同的嚴格標準,合作基于雙方對品質的認可?!彼岬?,今麥郎每年投入大量資金升級生產線,采用全球領先設備,確保品質與效率。范現國還闡述了“成本優先”戰略,今麥郎自己的藍標水定價僅1元,每瓶凈利潤僅2分錢。
盡管今麥郎展現了努力與理念,其在風波中的角色依然被動。娃哈哈的聲明似乎隱隱指向代工方的不足。但消費者反饋顯示,并無確鑿證據表明今麥郎水質存在問題。相反,輿論焦點更多集中在娃哈哈的信息披露不充分,從而放大消費者疑慮。
今麥郎的處境,折射出代工企業常見的行業宿命。它兢兢業業完成任務,卻在品牌光環對比下顯得黯淡;它希望被認可,卻在風波中首當其沖被質疑。作為定位低價市場的品牌,今麥郎似乎是被背刺了一把。
代工的困境,是因為信息不流通
其實代工在飲料行業早已不是新鮮事。泉陽泉為戴永紅、盒馬代工、康師傅為百事可樂代工、今麥郎承接三得利訂單……這些分工早已構成了一套成熟的產業生態,代工是幾乎是現代商業環境下非常正常的商業合作,品牌方有標準,代工方有技術,雙方資源共享支撐著市場的多樣性和高頻波動。
然而,代工始終是產業鏈中“隱秘的角落”,之所以保持低調,在于品牌之于消費者對產品價格的感知起了很大的作用,尤其像在“純凈水”這樣產品本身的差異并沒有太大感知的品類。
企業不愿主動公開,消費者也未必深究。只要質量不出問題,這種默契就能維持。
可問題就在于:一旦消費者知道了,就再也回不去了。另外,這場風波的特殊之處,在于娃哈哈的回應方式。
它不僅終止合作,還公開點名代工廠的責任。這種“切割”姿態,打破了行業長期以來的“不說破”傳統。聲明中,娃哈哈強調質量問題源于“代工期間,我司自查發現個別批次純凈水產品未通過出廠抽樣檢測”,試圖劃清界限。這種表達雖然在法律上無懈可擊,卻在情感上激起了更大的波瀾。
消費者開始追問:如果代工產品有問題,品牌方是否也該承擔責任?
這件事反映了飲料行業代工模式中的深層矛盾。
娃哈哈與今麥郎的關系并非單純的合作,而是在市場中存在潛在競爭。合作時,雙方各有自己的考量;一旦合作破裂,輿論很容易傾向某一方,形成對立局面。
從消費者的角度看,他們只能通過包裝上的細節,比如瓶蓋紋路,來推測代工痕跡,而企業很少主動公開生產鏈條的完整信息。這種不透明常常讓消費者感覺像是被隱瞞了真相。
此外,現行法規對代工產品標識的要求較為寬松,包裝上往往難以清晰呈現生產信息。這種模糊地帶加劇了消費者的困惑,也為爭議埋下了伏筆。
這并不是代工“對不對”或“好不好”,而是整個行業在透明化浪潮下都將要面臨的問題:消費者有沒有權利知道這個產品背后是什么?
過去,品牌信任往往建立在“情懷”和“國民濾鏡”之上。娃哈哈作為一代人的記憶,承載了無數消費者對“安全”“健康”的期待。今麥郎則在下沉市場以“實惠”立足,默默耕耘。
然而,在互聯網時代,消費者對品牌的期待早已從“相信你說的”轉向“讓我看到”。
隨著信息傳播的加速和消費者意識的覺醒,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關系正在被重新定義。曾經的“潛規則”正被迫走向臺前,接受審視。代工、貼牌、供應鏈分工,這些曾經藏在幕后的商業邏輯,如今都可能成為輿論的焦點。
品牌信任是最重要的資產
這次的代工風波,不是偶然事件,而是一個行業進入“透明時代”的必然陣痛。
對娃哈哈來說,這次風波是一次及時的警醒。它或許會推動品牌加速自產布局,加強供應鏈透明度,以更開放的姿態面對消費者。而對今麥郎而言,挑戰雖大,卻也是重新審視自身定位的機會。在下沉市場之外,它或許需要尋找新的品牌敘事,重建與消費者的連接。
從整個飲料行業角度來看,這場風波恰好是一次集體反思的契機。
代工的便利與信任的維護,如何在透明化的浪潮中找到平衡?消費者知情權的覺醒,又將如何重塑品牌與市場的關系?答案或許并不在某一份聲明或某一次切割,而在于每一個品牌是否愿意直面消費者的期待,交出一份經得起檢驗的答卷。
在這場信任的博弈中,沒有絕對的贏家,只有不斷適應的幸存者。
而消費者,他們的目光從未如此清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