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年年體檢結果均顯示正常,卻仍有人突然被腫瘤“盯上”,這樣的例子并不少見。現代醫學擁有高精尖的檢測設備,為何在癌癥面前卻“失靈”了?讓我們從中醫的角度,深入探究健康預警背后的真相。
中醫理念中,“上工治未病”,強調疾病的發展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腫瘤的形成,往往經歷了“氣滯—痰凝—血瘀—毒聚”的復雜演變。在腫瘤初期,癌細胞數量有限,病灶微小,尚未對器官造成顯著損害,因此常規體檢中的腫瘤標志物、CT等檢查難以發現其蹤跡。這就像一場隱蔽的“戰爭”,當儀器察覺到異常時,癌細胞可能已經“占領”了大片領地。
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和習慣,無形中成為了腫瘤滋生的“溫床”。熬夜、冷飲、久坐等不良習慣,雖然看似微不足道,但實際上在不斷侵蝕人體的正氣。《黃帝內經》中提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長期的精神壓力、情緒抑郁會導致肝氣郁結,飲食不規律則會損害脾胃功能,這些“亞健康”狀態會逐漸打破身體的平衡,為腫瘤的發生埋下伏筆。而常規體檢往往只能檢測到器質性病變,對于這種“無形”的氣血失調卻無能為力。
中醫看病注重“望聞問切”的整體觀念,而現代體檢則更側重于局部指標的檢測。腫瘤并非單一的細胞惡變,而是全身氣血、臟腑功能失調在局部的體現。例如,長期脾虛痰濕體質的人,體內水液代謝異常,痰濕瘀毒逐漸累積,最終可能形成腫瘤的“土壤”。然而,這種體質偏頗的風險,在體檢報告的“正常”范圍內卻常常被忽視。
體檢雖然是健康的“防線”,但并非萬能的“保護傘”。與其過分依賴體檢設備,不如學會中醫的“自我體檢”方法:觀察舌苔的厚膩程度、晨起是否感到困倦、情緒是否低落等,這些都是身體向我們發出的預警信號。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通過艾灸足三里來培補正氣,練習八段錦來疏通經絡,飲用玫瑰花茶來疏肝解郁。記住,真正的健康管理,始于對日常細節的關注和改變。
【專家檔案】王芳
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腫瘤科,副主任醫師,副教授,醫學碩士,研究生導師
臨床擅長“觀舌察病,循癥定方”,中醫藥治療肺結節、甲狀腺結節、乳腺結節及息肉、囊腫等癌前病變,中西醫結合治療肺癌、乳腺癌、卵巢癌、腸癌、胃、食管癌、腦膠質瘤等;中藥預防術后復發、轉移,中藥聯合靶向、免疫等現代醫學治療晚期腫瘤,減輕放化療毒副反應。
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腫瘤科副主任醫師,北京中醫藥大學副教授,中西醫結合醫學碩士、研究生導師,師從著名腫瘤專家花寶金教授,第六批全國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人。
出診地點:(1)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2)北京兩廣中醫醫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