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7日,適逢“國際反恐同、恐雙、恐跨日”(IDAHOBIT),法國巴黎市在巴士底廣場附近正式揭幕了一座特殊的紀念碑,以悼念在歷史上,特別是納粹統治時期,因性傾向或性別認同而遭受迫害的人群。
這座紀念碑由法國著名藝術家讓-呂克·韋爾納(Jean-Luc Verna)設計,整體呈星形鋼結構,重達三噸。紀念碑的結構設計具有強烈的象征意義:其朝下的一面為黑色,象征“焚燒的尸體、哀悼與陰影”,警醒世人暴行可能重演;朝上的一面則為反光銀色,折射天空與陽光,代表希望、復原和記憶的延續。
巴黎市長安妮·伊達爾戈(Anne Hidalgo)在揭幕儀式上發表講話,稱“承認意味著說出‘這曾經發生’,并宣告‘我們不希望這再次發生’。”她強調,尤其在當前多樣性受到挑戰、極端思想回潮的背景下,社會有義務守護歷史記憶、捍衛平等與尊重。
據史料記載,在納粹統治下,歐洲有約5,000至15,000名同性戀者因《德國刑法第175條》的懲罰性條款被捕,其中大量人被送往集中營、遭受酷刑乃至死亡。在法國,雖被害人數不如德國龐大,但研究者估計也有60至200人因同性戀身份被送入集中營。這段歷史長期被忽略,甚至在戰后幾十年間遭刻意淡化。
直到2001年,時任法國總理利昂內爾·若斯潘(Lionel Jospin)首次承認這段歷史,隨后總統雅克·希拉克(Jacques Chirac)也推動公眾教育與紀念活動。然而,與猶太大屠殺或吉普賽人迫害相比,針對同性戀受害者的認知在法國社會仍然較為模糊,相關紀念場所和公共表達一直缺位。
紀念碑揭幕當日,大量市民、活動人士和受害者家屬前往現場獻花,并在周圍舉行燭光守夜活動。“這是我們社區的一座里程碑,”一位參與者表示,“它不僅紀念死者,也提醒我們仍要為生者而努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