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業正經歷一場“負重深蹲”的變革。
2024年,我國銀行凈息差收窄至1.52%的歷史低位,房地產貸款不良率雖微降但仍處高位。在實體經濟承壓的特殊時期,國有六大行以199.68萬億元資產規模支撐起1.42萬億元的盈利基本盤,通過萬億級信貸投放踐行金融使命;而另一端,城商行1.61%的凈息差與21.7%的凈利潤同比降幅形成鮮明反差,近200家中小銀行注銷,區域分化加劇行業洗牌。
當然,在這些壓力指標背后,一系列深刻的轉型正在發生 —— 從普惠金融的科技賦能到理財子公司的凈值化突圍,從零售業務的線上化重構到金融科技的深度滲透,銀行業呈現 “同題不同答” 的競爭格局,在轉型中探尋新的增長邏輯。
本文標藍數據為德勤《中國銀行業2024年度報告》中11家樣本銀行數據: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郵儲銀行、交通銀行、浦發銀行、中信銀行、興業銀行、招商銀行、平安銀行。
上市銀行財務表現:盈利承壓與結構優化
2024年,我國貨幣政策持續發力,央行通過兩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和政策利率釋放流動性,但同時對商業銀行凈息差形成持續壓力。數據顯示,銀行業全年平均凈息差收窄至1.52%的歷史低位,較2023年顯著下降17個基點。
分機構類型觀察,不同層級機構均面臨息差壓縮壓力。
國有大行凈息差收窄至1.48%,其中郵儲銀行憑借低成本負債優勢,凈息差達1.87%,雖較上年下降14個基點,但仍為國有大行中最高;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和中國銀行凈息差降幅均達19個基點。股份制銀行凈息差則維持在1.77%,平安銀行因貸款結構調整,凈息差下降51個基點,成為股份制銀行中降幅最大的機構;招商銀行則憑借零售業務優勢,凈息差維持在1.98%,在股份制銀行中表現突出。
2024年銀行整體利潤增速放緩,全年歸母凈利潤合計1.79萬億元,同比增加1.97%。境內銀行歸母凈利潤增幅受凈息差收窄、中間業務收入增長承壓等多重因素影響,11家銀行樣本中僅浦發銀行達到了雙位數增長。而境外銀行則因全球加息帶動利息凈收入增長,凈利潤增幅達12.48%。非息收入成為境內銀行緩解息差壓力的重要抓手,全行業非息收入占比回升至22.4%,招商銀行、工商銀行等頭部機構通過財富管理、支付結算等輕型業務提升收入多元化。
風險防控方面,房地產市場深度調整持續發酵,行業風險呈現分化態勢。
對公房地產業貸款不良率同比下降0.65個百分點至4.16%,政策支持下風險有所緩釋,如農業銀行對公房地產不良率5.40%,較上年僅微降0.02個百分點;浦發銀行通過優化資產結構,對公房地產不良率降至2.5%,處于行業較低水平。
然而,個人住房按揭貸款不良率攀升0.19個百分點至0.66%,風險從對公領域向零售端傳導的趨勢明顯,除中信銀行基本持平外,其余10家銀行不良率均有所上浮。與此同時,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化解步入關鍵階段,相關信貸資產質量改善仍需政策協同發力。
在多重壓力下,銀行業仍展現出服務實體經濟的韌性。本外幣貸款規模增速持續超越GDP增長,普惠金融、綠色金融等重點領域貸款保持強勁增勢。
全年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占銀行業金融機構合計的42.77%,國有大行成為主力軍,農業銀行、建設銀行、工商銀行、交通銀行四家普惠小微貸款規模增幅均超過2024年平均線19.68%。
綠色貸款增速維持20%以上高位運行,作為全球最大綠色信貸銀行,2024年工商銀行綠色貸款余額突破6萬億元,持續領跑行業;浦發銀行則通過發行市場首批中債 - 綠色普惠主題公募債券等方式,積極探索 “綠色 + 普惠” 融合模式。
此外,科技投入力度也持續加大,11家樣本行平均投入占比4.02%,國有四大行投入均超200億元,工商銀行、建設銀行、招商銀行、中信銀行投入金額也超過百億元。
重點業務領域:轉型深化與模式創新
壓力指標背后,一系列深刻的轉型正在發生——從普惠金融的科技賦能到理財子公司的凈值化突圍,從零售業務的線上化重構到金融科技的深度滲透,銀行業呈現 “同題不同答” 的競爭格局,在轉型中探尋新的增長邏輯。
2024年,銀行業普惠小微貸款規模突破19.68萬億元,同比增長14.6%,超6000萬戶服務客群覆蓋約1/3經營主體,規模擴張動能邊際放緩。11家樣本銀行的普惠小微貸款戶均金額約為102萬元,增幅3.67%,其中建設銀行戶均金額首次突破100萬元,興業銀行和中信銀行戶均金額均在200萬元以上。數字化轉型成為提質關鍵,如農業銀行“微捷貸3.0”實現智能風控全流程覆蓋,郵儲銀行推動服務模式創新和流程重塑,科技賦能推動普惠金融從高速增長轉向高效服務。
在普惠金融持續深化的同時,零售業務面臨結構性調整壓力。2024年零售業務營收占比持續下滑,除了興業銀行和浦發銀行外,其余9家零售業務營收貢獻從2023年平均55%降至2024年的49%,降幅達6個百分點。國有六大行中,除了交通銀行外,其他五家零售營收貢獻均在40%以上,其中郵儲銀行零售營收貢獻高達70%。利潤端承壓態勢更明顯,9家銀行零售業務利潤規模較基準年度平均下降33%,累計縮水幅度達58%。
這一變化背后是多重因素驅動:其一,資產質量壓力持續釋放,消費貸不良率從2023年1.49%上升至1.59%,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同比增加12%,風險敞口向利潤端傳導;其二,居民消費傾向走弱引發收入端收縮,個人消費貸款余額增長從2023年的25%下降至21%,傳統線下場景驅動的零售業務增長放緩。轉型過程中,線上化發展成為重要破局點,線下消費場景的收縮倒逼銀行加速數字化布局,建設銀行"雙子星"平臺月活用戶突破2.23億,招商銀行App月活達1.23億戶,顯示出線上渠道對線下短板的替代效應正在加速顯現。
房地產信貸結構調整與零售端風險形成雙向傳導效應。2024年,11家樣本銀行對公房地產業貸款余額同比增長7.92%至6.17萬億元,增量主要投向保障性住房及"白名單"項目。盡管行業平均不良率由4.52%降至4.16%,但部分機構風險指標仍高于同業均值。對公領域信貸的逆勢擴張,與零售端住房金融業務的收縮形成結構性對沖——在房地產市場深度調整背景下,個人住房貸款余額同比下降1.54%,但受益于房地產政策持續松綁,其在零售貸款中的占比反而提升,國有六大行個人住房貸款平均占比達62.83%。
這種“對公增量補位、零售存量優化”的調整模式,實質是銀行應對風險傳導的主動選擇:一方面,零售端資產質量壓力(如房貸提前還款潮、斷供風險)倒逼銀行壓縮傳統住房信貸敞口;另一方面,政策引導下的保障房等對公項目成為新的資本投放渠道。結構調整過程中,部分銀行通過創新產品實現突破,如中信銀行、平安銀行借力"以舊換新"政策,個人住房按揭貸款規模分別增長6.32%和7.42%。
值得關注的是,理財業務在行業調整中展現轉型活力。2024年11家銀行凈值化率已達97.8%,中國銀行、招商銀行、的理財產品以100%的轉化率完成資管新規過渡目標。凈值化管理通過打破剛性兌付、實施市值計價,不僅推動銀行從"利差依賴"轉向"管理費驅動"的可持續盈利模式,更通過精準定價能力提升帶動產品競爭力——帶動理財子公司凈利潤同比增長10.53%,招銀理財凈利潤27.39億元,穩居行業第一,興銀理財25.82億元、中信銀理財19.63億元緊隨其后,三者15%以上的ROE水平領跑同業。
隨著養老理財試點擴容,中郵理財作為第二批養老理財試點機構,其“頤享天年”系列依托固收打底+另類增強策略,精準覆蓋銀發客群;興銀理財普惠型等產品相繼落地,創新設立普惠型專屬費率體系,精準對接老齡化社會財富管理需求,驗證"政策牽引+需求釋放"的協同效應。
2024 年是中國銀行業 “承壓前行、轉型破局” 的一年。在普惠金融中深耕“數據信用”,在零售轉型中構建“場景生態”,在科技投入中追求“價值變現”,在風險防控中堅守“底線思維”——那些能將政策紅利轉化為內生能力、把科技投入鍛造成競爭壁壘的銀行,終將在重構中迎來新的轉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