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離不開道路。本期我們就來說一說“道”字。
“道”的甲骨文字形兩側的筆畫合在一起是“行”,表示街道;中間是“人”;組合起來表示人在路上行走。金文字形中間用表示人的頭部的“首”代替了“人”,有的字形還在“首”的下面增加了“止”,表示腳,進一步強調行走的意思。后來,字形又演變為“辵”加“首”,“辵”實際上是由表示路口的“彳”和表示腳的“止”構成,表示行走、行動,“首”既表示行走的方向,也表示字的讀音與之接近。“辵”到了楷書中寫成“辶”,于是就有了今天“道”的寫法。
“道”字的字形演變
“道”最初的意思是“道路”。《詩經·小雅·大東》:“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大道像磨刀石般平坦,像箭一樣筆直。《史記·陳涉世家》:“會天大雨,道不通。”正好趕上下大雨,道路不通。許慎《說文解字》:“道,所行道也。”說“道”是人所行走的道路,這沒有問題。但是,他接下來說,“道”,“從辵,從首,首亦聲”,這顯然是從小篆字形出發做出的解釋。
在“道路”意思的基礎上,“道”進一步指“水流通行的途徑”,也泛指各種通路。《左傳·昭公十三年》:“晉侯會吳子于良,水道不可,吳子辭,乃還。”“水道不可”的意思是水路不通。《管子·君臣下》:“四肢六道,身之體也。”“六道”指人體上下的六竅。“竅”是孔洞,自然也是通路。
“道”又表示“行程、路程”的意思。《孫子·軍爭篇》:“日夜不處,倍道兼行。”《三國志·吳書·魯肅傳》:“到夏口,聞曹公已向荊州,晨夜兼道。”
道路是人行走所依憑的途徑,如果延伸到抽象意義方面,就是人做事、處世所遵循的方法、規律、原則等,因此,“道”由“道路”進一步發展出“方法、技能、規律、主張、學說、道義”等意思。《商君書·更法》:“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治理國家不只是有一條途徑,有利于國家的事不一定要效法古代。“道”在這里表示途徑、方法。《荀子·天論》:“循道而不貳。”遵循事物的發展規律而不背離。“道”在這里表示規律。《周禮·春官·大司樂》:“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道”在這里表示技能、才藝。《論語·衛靈公》:“道不同,不相為謀。”“道”在這里指政治主張或思想體系。《孟子·公孫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道”在這里表示道義。
孟子像
“道”由指“道路”,進一步又表示“取道、經過”。《史記·魏世家》:“若道河內,倍鄴、朝歌,絕漳滏水,與趙兵決于邯鄲之郊。”《新唐書·逆臣傳下·黃巢》:“吾道淮南,逐高駢如鼠走穴,爾無拒我!”這兩處用例中,“河內”“淮南”等都是地名。
道路引導人行進的方向,由此,“道”又表示“引導”。古代文獻中不乏這方面的用例。比如,屈原《離騷》:“來吾道夫先路。”后來,其下增“寸”,就有了“導”的繁體字形(導),專門用來表示這個意義。而“道”則由“引導”的含義進一步發展出“用言語表達”的意思,進而可以當“說”講。《詩經·鄘風·墻有茨》:“中冓(gòu)之言,不可道也。”“中冓”是內室的意思。還有《孟子·梁惠王上》:“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
[宋]《歸去來兮圖》(局部)
由于道路都是狹長的,因此,“道”又可以表示江、河以及其他一些長條形事物的數量。杜甫《佐還山后寄三首》其三:“幾道泉澆圃,交橫落幔坡。”唐代元稹《使東川·望喜驛》:“子規驚覺燈又滅,一道月光橫枕前。”而像門、關等也可以用“道”來表示數量,這是著眼于它們起阻隔內外的界線作用。如《晉書·石勒上》:“為突門二十余道。”
總之,“道”的含義非常豐富,本文僅討論了它具有代表性的意義和用法。不難看出,它的絕大多數意義和用法都可以追溯到“道路”這個源頭上。
◎本文原載于《月讀》(作者:富麗),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