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有三
孝順二字,很多人的理解是:“孝”是指孝敬、恭敬,而“順”,指的是順從、服從;合起來就是,對待父母老人既要孝敬、又要服從。
其實,這不是孝道的本意。古講孝道,并沒有說要孝順。比如,孔子和孟子的觀點都是:孝,不一定要順;該順則順,不該順時就一定不能順。
如《孝經》的“諫諍章第十五”中,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
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于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于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于父,臣不可以不爭于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換成大白話,就是:孔子弟子曾參問孔子:像慈愛、恭敬、安親、揚名這些孝道,已經聽過了教誨;我想再冒昧地問一下,做兒子的一味遵從父親的命令,可稱得上是盡孝嗎?
孔子回答說:這是什么話呢?這是什么話呢?從前,天子身邊有7個直言以諫的諍臣,因此,縱使天子是個無道昏君,也不會失去天下;諸侯有直言相諫的諍臣5人,即便自己是個無道王侯,也不會丟掉領地;卿大夫有3位直言勸諫的臣下,即使他是個無道之臣,也不會失去自己的家園。讀書人有直言規勸的朋友,也不會失去良好的名聲;父親有敢直言力爭的兒子,就不會陷于不義之中。因此,遇到不義之事時,如系父親所為,做兒子的不可以不勸阻;如系君王所為,做臣子的不可以不勸阻。對于不義之事,一定要勸阻。如果只是一味順從父親,怎么稱得上是盡孝呢?
孔子
由此可見,孔夫子本人并不認為孝就必須順。再看孟子。孟子的觀點是,不孝有三、當中一項是盲從父母。
《孟子·離婁上》中說道: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后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不孝的情況有三種,以不守后代之責為大。舜沒有告知父母就結婚了,這就是無后;但是君子以為,舜這事兒其實和告知了父母差不多。
為什么在這里、孟子要說舜和告知了父母差不多呢?這是因為舜當時出門在外、身不由己,再說,是堯主動要把女兒嫁給他。
大家都知道,孟子說過“不孝有三”。那么,除了“無后為大”以外,其他的兩件不孝的事情是什么呢?
東漢末年經學家趙岐的《十三經注》中闡述說:“于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后為大。”
翻譯成大白話就是:一味地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而自己仍不主動努力爭取做官吃俸祿、以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結果斷子絕孫,這是第三種不孝。三種不孝當中,沒有后代是最大的不孝。
細心的朋友在這里可以看出:其實,趙歧對孟子“無后為大”的理解是不正確的;孟子說的“無后”,本來的意思是對長輩沒有盡到后代的責任,而不只是沒有兒女。
各位看官,說到這里,我們就已經可以看出:其實,孔子和孟子都不認為盡孝、就必須總要順從父母。
孟子
孔孟之道的孝順,真實的意思是孝而未必順。可是,孝和順這二個字又是怎么連在一起、成為一個詞語的呢?這也許就要從佛教說起了。佛家常說這樣一句話:不孝父母、諸事不順;又說,一切不順、皆因不孝。
由此,讓人聯想到:孝順也許源于“孝則順”。漢語中的很多二字詞語都是這樣的結構:前面一個字是動詞、后面一個字是形容詞,后面的形容詞是前面動詞帶來的結果。類似的,如變通、意思是“變則通”,如慈祥、意思就是“慈則祥”,如教益、意思就是“領教后受益”。前后二字,都存在因果關系。
佛家認為: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有其根源,不存在所謂的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如果水失去源泉,木失去根本,都會失去活力、走向消亡。這也是因果。
對于人來講,父母的精血造就了子女,所以,父母就是子女的根源。一個人對父母好,自己的發展才會根壯葉茂,不然就會根斷樹枯。在生活中,也常見這樣的現象,對父母孝敬的人,通常會得道多助、事業亨通,即使遇到風險也往往能化險為夷。而虐待父母之徒,絕少見有善終者。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有些不孝之人,偏熱衷于燒香拜佛,希望得到神的庇佑、升官發財。其實,如果對父母不孝,其本家之先祖列宗的在天之靈都不會保佑TA,又怎么可能得到其他神佛的護佑呢?這是很簡單的道理。
佛家更有這樣的具體說法:不孝之人如果頂撞嗔恨父母,不順將在24小時內應驗發生!如果長期不孝,對自己命運帶來的負能量更大!
社會上常常會有這樣一些人,老是覺得自己諸事不順、喝涼水都塞牙,于是就在怨天尤人之余,寄托于求神拜佛、或者算卦占卜,希望借此改變命運。如果遇到這樣的人,不妨提醒一下:你既然要拜佛,勢必就要先了解一下佛家的觀點。
佛家說:改命,永遠要從孝敬、供養父母開始。對于孝,佛家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寂靜法師
曾有佛學大師解釋說:戒經上的佛說什么是戒?孝順父母就是戒。佛教講究的持戒,其精神的中心就是孝順父母。人要不孝順父母,持什么戒都是假的。不孝父母的人,學什么都是假的。凈業三福的頭一條、頭一句就是“孝養父母”。
(本段內容根據2006/5/26凈某空法師·答香港參學同修之三十四整理)
佛家也同樣認為,孝敬父母就可以提升命運。下面的內容摘選自四川德陽萬佛寺寂靜法師的一篇文章,對此問題有更進一步的闡述。
改命,永遠從孝敬供養父母開始的。如果做不到孝敬,根本不可能改命,因為積福沒有損福快。好多人不懂:其實,對父母畢恭畢敬,讓父母高興喜悅;有一點好東西、拿來供養父母;這是增長自己官祿最快的方法。
你尊長愛老、不抵觸父母,每天都會有父母的印氣生助,非常強大、別人比不過;自然你也會成為長,受人尊。同理,你的錢財拿來供養父母,也絕不會有人阻礙你增長資財。
佛家說“一念孝順”,然后接下來說“些許微物供養父母”;意思就是,人的心里必須要有孝順的念頭,有了這個念頭后還要拿出實際行動來供養父母。如果一個人只是說自己的心地孝順,但在實際行動上卻沒有供養父母;那么,這個窮字就會非常大的寫在TA的臉上。
要把父母當作佛來侍奉。你一念孝順,供養一次父母一丁點東西,這樣的福德就超過你供養一百位高僧百千萬億年。這是真實的話,并不是比喻。孝敬供養父母的福德太大了,并且現世報,就算是苦厄命運,也根本擋不住福德。
孝敬供養父母,哪怕只是做一天,生活都會有不可思議的改變。拿一個月孝敬供養父母、讓父母高高興興,手頭上的煩惱都會自動化解。因為鬼神看你孝敬父母,他就非常尊敬你,絲毫不敢阻礙你。一年不抵觸頂撞父母,能滅盡三十年戾氣;之后你缺少的、一齊到來,不順的、自動順遂。
一個人不抵觸頂撞父母,對父母和顏悅色、柔聲輕語,贍養、照顧好父母的生活,讓父母快快樂樂,無論是誰都會非常尊敬你、信任你、愿意幫助你。于是,你身邊的貴人也就越來越多,做事也就會越來越順。
寂靜法師
愿意幫助你的貴人增多,就不難積累下現世可以享受的福德;如,好姻緣,工作順利,資財積聚,重要考試發揮出色,各種申請不被拒,乃至現實生活一切稱心如意……
凡我認識、知道的人當中,孝順父母的人,都是有大出息的。所以,大家平時都要拿出財物來供養父母,不要把錢財抱那么緊,不要找借口說妻子孩子房子需要錢、而不去孝養父母。不然,你以后老了,孩子一樣也不會供養你,連借口都會和你一樣。這叫:父形子肖。
各位看官,讀到這里,也許有人心存疑問:上面寂靜法師的這些話,有些內容看起來明顯地具有迷信色彩啊!
如去的對此的理解是:迷信不迷信的,只是一種形式,重要的是宣講的道理。如果道理勸人向善,就不要過于介意形式;即便形式上有些迷信,但只要是勸人向善,我們都要認真思考、借鑒吸收。
各位看官,您同意我的說法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