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徐匯又出了一塊“神地”。
東安新村舊改項目第二宗宅地,也就是127b-24地塊,剛剛完成出讓。
地塊本身不算大,三萬多平,體量正常;
容積率也不高,2.62,看上去也沒多特別;
乍一看,它就像是一塊普普通通的宅地,沒有太多前戲,也沒什么熱度預警。
但等成交信息一公布,艷姐還是愣住了:
總價高達98.18億元,折合樓面價124130元/㎡,再次刷新了市場對“核心地段”價格的想象力。
在土拍市場還沒全面回暖的當下,這樣的數字,已經不是“熱”字能形容的了。
畢竟現在行情低迷,大多數地塊成交價都在往“安全線”靠。這時候突然出現一個這么高價格、又這么低調的成交結果,很難不讓人多想一句:
這地,到底是誰在拿?
拿地,到底要干點啥?
這操作,屬實有點讓人看不懂了。
01
地王不是你想拿
想拿就能拿
先看看這塊地的基本盤,簡直就是天賦型選手。
三條地鐵線(4號線、7號線、12號線)在這里交匯,東安路站出門就到;
往南一步就是內環高架,通勤效率拉滿;
教育資源幾乎挑不出毛病,南洋中學、江南新村小學、日暉新村小學都在附近;
醫療配置更是頂級,中山醫院、龍華醫院,兩家頂級三甲醫院就在家門口;
商業環境也不差,西岸金融城、復地御江庭等高端項目一應俱全。
放眼整個上海,像這樣的地段,本來就不多?,F在還帶著舊改紅利,再加上配套基本拉滿,說它是斜土板塊下一個周期的起點,其實一點也不為過。
但是!這塊地真正值得聊的,可不只是地塊本身。
這次拍下它的公司,叫:
上海新百安經濟發展有限公司。
名字聽著挺官方,但說實話,大多數人估計都壓根沒聽說過。
巧的是,就在兩個月前,它北側的編號127b-23地塊也剛剛出讓,當時拿地的,是另一家同樣“陌生”的公司——
上海新楓安企業發展有限公司。
這塊地大家可能還有印象,是當時引發不少討論的“東安新村第一宗宅地”,體量不大,只有6.6萬㎡建面,但成交總價就到了83.5億,樓面價12.6萬元/㎡,被不少業內人直接稱作“斜土地王”。
現在,它南邊這塊地也來了,而且體量更大,價格更高。
一南一北,雙子成對,兩塊地合起來總價181億,前后出讓間隔不到兩個月。
更有意思的是,這兩塊地雖然價格驚人,但整個釋放過程卻異??酥疲簺]有造聲勢,也沒有制造“搶地”的戲碼,節奏穩穩當當,幾乎不給市場留下太多波瀾。
這就不太像是市場行為了。
從出讓方式,到成交時間點,再到拿地公司的氣質,都透出一種非常明確的傾向:這已經不是市場化競價的節奏,而是一種內部協調、結構安排下的精準釋放。
它們的背后,肯定另有高人。
繼續深挖下去,艷姐注意到一件更有意思的事:這兩家買地公司的背后,雖然名字不同,但股權、背景、路徑都非常一致。
從拿地主體的選擇,到出讓節奏的安排,再到地塊本身的配套條件,你很難不注意到其中的共性。
所以,關于這塊地,問題其實很清楚:
是誰,有能力吃下這種核心地段的高價地塊?
又是誰,有能力、有資格在這個節點出手?
答案并不復雜:
在這兩家公司背后,站著同一個“操盤手”——
上海地產集團
02
有人勒緊褲腰帶
有人掃走一桌菜
艷姐粗略算了下,從去年到現在,上海地產集團及其下屬公司,光是通過協議出讓這一種方式,就已經拿下了8塊核心地塊,總投入超過380億元,累計土地面積接近30萬平方米。
這些地塊,大多集中在上海內中環的核心區域,有的是老城更新,有的是未來門戶,有的直接貼著城市天花板。
沒敲鑼打鼓,也沒在土拍市場上拼殺,安安靜靜就把核心資產裝進了口袋。
這是什么概念?
一句話:這已經不是普通房企能觸及的賽道了。
神仙打架,凡人只能在一旁看。
事實上,上海地產集團的地位,從其管理班子成員過往的任職履歷也可以窺見。
你可能很少在房企榜單、樓市評論中聽到它的名字,但它的身影,幾乎出現在上海每一次城市更新、土地轉化的背后。
而且,它的體量,遠比你想象中更龐大:
這家企業成立于2002年,由上海市政府批準設立,是一家標準的國有獨資企業。注冊資本300億元,實控人正是上海市國資委。
截至2023年底,上海地產集團的資產總額超過4200億元,旗下有控股的上市公司中華企業,以及二級、三級公司近400家,在職員工超過萬人。
艷姐還看到一份工資數據:2023年,集團全體員工的年均收入超過18萬元。
在國企體系里,這已經是相當能打的水平了。
也正是這個龐大的體系,在一場又一場城市級的變革中,始終站在最關鍵的位置。
它不是那種“營銷型”的角色,也不需要拿下多少銷冠來證明自己。但大家心里都門兒清,很多事情,它一動,整個城市就會抖三抖。
03
一家公司
扛起半個上海的城市更新
事實上,上海地產集團的能量,遠不止于“拿地”。
它,在重塑上海。
截至2022年,這家公司已經參與了全市60%的舊改項目。
你沒看錯。六成的老房子翻新、片區改造、結構重建,背后都有它的手筆。
25個重點項目、75幅地塊、147萬平方米的舊住房,累計投資3790億元。
世博園、外灘、虹橋、閔行……凡是你能想到的“上海城市名片”,幾乎都跟它有關。
再看保租房。
這幾年保租房是硬任務,也是難任務。但上海地產集團一出手,直接籌措了4.5萬套,占全市總量的八分之一,穩穩坐在“上海保租房一哥”的位置。
在別人還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琢磨怎么試點的時候,它已經在把這些房源系統性落地、統籌、運營。
當然,上海地產集團更不是只會托底的老大哥,它還很會帶節奏。
比如面對舊改融資難題,它與招商、中交、萬科、國壽投資、保利發展等頭部企業一起成立了一個總規模800億的城市更新基金。
要知道,能號得動這幾個名字一起出資的,不多。上海地產集團算一個。
再比如,當曾經沖到過行業第一的綠地集團出險時,作為二股東的上海地產在一個多月里密集馳援了近30億資金,此后又多次輸血。
關鍵時刻敢接、也接得住,這就是它的底氣。
最后再講土地。這也是它最有“技術含量”的部分。
大家都看得到它在不斷拿地。但它真正展現智慧的地方,還在于它怎么用手里的地。
這兩年,上海地產集團頻繁使用一種組合打法:協議出讓+產權轉讓+聯合開發。
地不進拍賣場,先通過協議方式收儲,再轉入聯合產權交易所,由央國企等實力房企接盤,進入后端開發。
這就是業內常說的“場所聯動”。
這一機制表面上是降低開發門檻,實際上是上海地產集團在做一件很深遠的事:
把原本高門檻、高風險的土地資源,通過機制轉化成“可控釋放”的城市資產包。
說得更直白一點:
它不是在賣地,是在給資源找優秀的承接方——
誰能長期深耕,誰能按計劃兌現,誰就有資格進來。
比如招商沒拿下徐匯濱江,轉頭就從它這邊接到新長橋舊改地塊,落地“海上·清和璽”;
華潤置地要重回上海核心地段,也是通過它接下前灘西南三宗地塊,才有后來的“前灘潤璟”;
中鐵置業能順利拿下楊浦定海風貌舊改地塊,也要感謝它搭的這個橋。
從結果看,這些項目不僅順利開發,去化也相當不錯。
這就是為什么你看不到公開競爭,卻能看到項目陸續落地。
但是,如果只看到“土地運作方式的轉變”,就太表面了。這背后的深層邏輯,其實是城市資源配置方式的轉變:
土地,不再只是價格博弈,而是功能調配;
拿地,不再只看出價高低,而是看是否能執行公共價值;
項目,不再只是商業行為,更是一次次政策目標的落點。
這是市場和政府之間的博弈,也是一種新合作邏輯的建立。
04
從“銷聲匿跡”
到“另一條戰線”
現在再看徐匯這一南一北的東安雙子地,會發現它們從出讓方式、買家背景,到交易路徑,幾乎如出一轍:
先由上海地產集團拿地收儲,再轉化資產形態,最后“引薦”給合適的央國企。
這不是房企能玩得起的打法,而是城市級別的資源調度,而不是誰都能參與的市場游戲。
當然,也有人說,最近上海地產集團有點“低調”。不見土拍場上的激烈出價,也不出現在房企榜單的顯眼位置,好像就“退場”了。
其實并非如此。上海地產集團只是從前臺轉向后臺,繼續掌控著整個資源節奏。
以最近熱議的幾個核心地塊為例:
靜安16萬/㎡奪得全國單價地王后,楊浦123.5億推出兩宗地,徐匯12.6萬元/㎡單價地塊迅速跟上……
這些“超級地塊”,一塊接一塊落下,全都避開了傳統的土拍市場,選擇協議出讓、控制節奏,并由陌生但路徑一致的企業接手。
其背后,其實都是同一套機制。
而上海地產集團,正是這套機制的核心執行者。
與此同時,公開市場也在同步上演一波“地王潮”。
成都在半個月內實現樓面價從3萬直跳4萬,杭州一周內連續誕生兩塊單價地王,上海更是一天兩個板塊出王牌,上演了教科書式的“市場造勢”。
你說它熱嗎?是熱的。
但它不完全是市場自然升溫,更像是一場深謀遠慮的信號投放。
當然,對于這種現象,業內的說法也很明確:
“這一波“地王潮”,不是房企突然膽子變大了,而是很多城市故意放出了“壓箱底”的好地:區位稀缺、指標誘人,目的就是把大家的注意力重新拉回來?!?/p>
我們都清楚,良好的市場預期往往源于密集的信息引導,正如我們所說的"信心貴于黃金"。當前土地市場利好消息頻傳,若能持續強化核心城市及區域的房價上漲預期,并逐步向周邊城市傳導,對于穩定整體樓市預期必定大有裨益。
不得不感嘆一句,幕后的操盤手,實在是有大智慧。
主編:張艷
責編:行輪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不為商業用途,如果侵犯,敬請作者與我們聯系
我們建立了“地產人言交流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