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湖南中部的湘C“湘潭”,與長沙、株洲形成一個品字形狀,并稱“長株潭都市圈”。三座城市只需坐地鐵就能相互抵達,因為這緊密的關系,也有人調侃:湖南人有自己的“長三角”和“株三角”。
俗話說:“玩在長沙,吃在湘潭?!辈煌陂L沙的潮流熱鬧、株洲的工業氣質,“好吃”是湖南C城的重要標簽。去過湘潭的人,幾乎都要感嘆這座城市自帶的超強“飯張力”。
湘潭特色菜——水煮活魚。(圖/視覺中國)
小炒雞在鐵鍋里翻騰,軟糯的米粉吸附著湯汁,毛氏紅燒肉和米飯融合……在“一天吃八頓”的湘潭,食物或許是了解這座城市的最佳媒介。
“毛氏紅燒肉”與一座“名人之城”
湘潭是一座以水命名的城市,古稱“潭州”。自南朝梁天監年間置縣以來,已經有1500多年的歷史。因為地處湘江之曲而多“潭”,得名為“湘潭”。
俯瞰湘潭萬樓。(圖/視覺中國)
作為有著悠久歷史的古城,這里也是中國文化的重要支脈——湖湘文化的發源地。南宋時期,胡安國父子在湘潭碧泉書院開創了“湖湘學派”,之后又出現了以岳麓書院為代表的一批湖湘書院,使湖南成為宋明理學的南方中心。
從南宋理學,到曾國藩和湘軍集團洋務運動救亡衛道,再到后來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從湘潭走出的湖湘文化從未缺席,始終影響著中國歷史的進程。
而回顧近現代歷史,湘潭這座城市,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名人聚集地”。甚至不少游客還會專程到當地品嘗名人同款美食。
韶山毛澤東同志故居。(圖/視覺中國)
比如,那道家喻戶曉的以偉人命名的湘潭名菜——毛氏紅燒肉。一種廣為流傳的說法是,毛澤東曾在三大戰役前豪邁地說:“隔三天吃一頓紅燒肉,就能打勝仗。”
1914年,毛澤東還是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的學生,學校每個周六“打牙祭”的菜,就是紅燒肉。帶皮的豬五花肉,炒糖色,放八角、桂皮、香葉,砂鍋煨煮,十分美味下飯。
毛式紅燒肉。(圖/視覺中國)
工作以后,毛主席依然對這道菜很鐘情,而為他掌勺20年的廚師程汝明對這道菜不斷鉆研和改良。相傳,毛澤東很長一段時間不吃醬油,程汝明就用糖和鹽調味和調色,也打造出毛氏紅燒肉“不放醬油”的專屬風格。
懂美食的湘潭人,不只毛主席。畫家齊白石筆下常見的白菜、螃蟹,都是他愛吃的食物。定居北京后,他曾說自己時常想念湘潭的矮腳白菜。而螃蟹,也是他表達對家鄉的思念的符號。
齊白石出生在湖南湘潭山區一個農民家庭,四十歲以前,他一直在家鄉為鄉民作畫。1895年,齊白石與黎松庵等人在湘潭組建了“羅山詩社”,與社友們以花箋詩文唱和往來。
齊白石畫蟹。(圖/小紅書截圖)
在多年后,齊白石在寫給黎松庵的信中回憶這段時光,也不忘提到螃蟹:“日將夕,與二三子游于杉溪之上,仰觀羅山蒼翠,幽鳥歸巢,俯瞰溪水澄清,見蟛蜞(螃蟹)橫行自若?!乱盐餍保胁挥?。”
齊白石在《螃蟹圖》上題句:“借山館后有石井,井外嘗有蟹橫行于綠苔上,余細觀九年,始知得蟹足行有規矩,左右有步法,古今畫此者不能知?!薄敖枭金^”指的也是齊白石于1906年在家鄉所買的房屋??梢娝麑ο嫣队洃洠渤Ec食物相連。
從湘潭走出的一眾名人,他們的故事三天三夜都講不完。除了前文所述,還有開國元勛彭德懷、將領黃公略。晚清重臣曾國藩、左宗棠,也都是湘潭人。
湘蓮、米粉“金湘潭”的繁榮記憶
湘潭又被稱作“蓮城”。戰國時期,蓮就已經扎根于此。
屈原曾在《離騷》中寫下的“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讓人直觀感受到蓮和湘楚之地的緣分。而南朝江淹的《蓮花賦》:“著縹菱兮出波,攬湘蓮兮映渚,迎佳人兮北燕,送上客兮南楚”。其中提到的“湘蓮”“南楚”,也都展現了湘蓮的悠長歷史。
湘蓮。(圖/視覺中國)
“粒粒如珠,溫潤如玉”。湘潭種植的湘蓮蛋白質、淀粉含量都高于其他品種。其中典型代表是湘潭出產的“寸三蓮”,因其“三粒一寸”的大小和極高品質,被譽為“中國第一蓮子”。明清時期,湘潭白石鋪的“寸三蓮”甚至被列為貢品,稱為“貢蓮”。
如今,湘蓮葉已經是注冊了地理商標的知名農產。當地的知名甜品——冰糖湘蓮,清涼去火的蓮子經過熬煮,入口軟糯甘甜,是吃湘菜時最好的甜品搭子。
冰糖湘蓮,湘菜的完美搭檔。(圖/圖蟲創意)
除了湘蓮,湘潭的另一標志性食物是米粉。以“嗦粉”著稱的湖南,各個地區都有自己的“米粉派系”。
和長沙米粉相比,湘潭米粉更軟、更薄,因此更容易吸附湯汁,湯底以豬骨原湯為主。不同于長沙流行的“炒碼”,湘潭米粉的菜碼大多只是簡單的肉絲、榨菜、剁辣椒,吃著口感爽滑,又滋味十足。
必打卡的湘潭米粉。(圖/小紅書截圖)
其中最知名的,是隱藏在湘潭老街里的“十八總大碼頭米粉”。每天營業時間一到,巷子里就會排起長隊。當長沙的米粉店已經“卷”到24小時營業,湘潭的米粉店還保留著傳統的營業時間,只在上午和晚上營業。
粉店招牌中的“十八總”,是當地的老地名。古時,湘潭城位于湘江河西,主體部分就是沿著湘江河邊的一條老街,這條老街每一到兩里設有一個集市,又稱作“總”。從湘江村一級渠,到窯灣街道的石子腦,依次是“一總”到“十八總”。
窯灣老街,昔日繁華依稀可見。(圖/視覺中國)
十八總附近的“窯灣”,曾是清代時增添的“十九總”,也是當時熱鬧的商業街區。明清時期,湘潭商業繁榮,“萬商云集,千帆林立”,有著“金湘潭”的稱號。其因為良好的水路運輸位置,一躍成為當時的交通、商貿重地。
嘉慶年間,《湖南省志》記載湘潭商業繁華的情形:“城總市鋪相連幾十里,其最稠者則在十總以上。甲乙之貨云屯霧集,為湖南一大碼頭。”本地民謠中,也有“千年十八總,傳世金湘潭”的說法。
到了今天,見證了湘潭輝煌時刻的窯灣,已是知名歷史文化街區,也是游客們的必去之處。
“一部湘菜史,半部湘潭寫”
在很多人心里,湘潭的“湘”,也是湘菜的“香”。
火辣入味的湘菜,是這趟旅程的重頭戲。走在街上,你能看到不少名叫“缽子菜”的餐館。辣椒炒肉、紅燒魚塊、粉蒸臘肉……各種炒好、煮好的菜裝在陶制“缽子”里,再放到蒸屜上持續加熱,食客們可以隨意挑選。因為分量小、種類多,缽子菜可以真正做到“花兩位數吃十道菜”。
湘潭特色缽子菜,十個愿望一次滿足。(圖/小紅書截圖)
除了毛氏紅燒肉,剁椒魚頭也是知名的湘潭“毛氏菜”。
湘潭的剁椒魚頭,一種說法是起源于清代雍正年間,反清文人黃宗憲在出逃路上途經一處農家。夫婦兩人從池塘中捕撈一條胖頭魚,用以款待黃宗憲。他們把魚身煮湯,魚頭和剁辣椒一起蒸。黃宗憲吃后無法忘懷,回去就讓家廚改良成了一道“剁椒魚頭”。
用當地發酵制成的剁辣椒醬,配上湖南人所說的“雄魚頭”,再以豉油、姜、蔥、蒜等輔料蒸制——滋味濃郁的剁椒魚頭,還有著生活紅紅火火的美好祝愿。
湘潭經典名菜——剁椒魚頭。(圖/視覺中國)
湘潭人最會烹飪魚,除了剁椒魚頭,另一道名菜是水煮活魚。它是一道誕生于十八總碼頭的非遺名菜。以湘江捕撈的黃鴨叫或鳙魚現殺,先用熱油煎,再放湯煮,以紫蘇、香蔥、豆豉調味。不同于其他湘菜所突出的辣味,魚慢慢煮出奶白色的湯,主打一個味道鮮美。
濃烈的湘菜少不了小吃、甜點搭配。湘潭的著名小吃“腦髓卷”,名字略顯驚悚,但味道十分溫柔。豬肥膘和白糖做餡料,以面皮一層層卷上,趁熱吃軟糯香甜。
湘潭腦髓卷。(圖/小紅書截圖)
同樣名字“迷惑”的還有雪水臭豆腐,正宗的做法是用前一年收集的干凈的雪,融化后作為鹵水制作發酵臭豆腐,下鍋炸后外脆里嫩、味道獨特。而對年輕人來說,湘潭的蔥油粑粑、雞腿面包,更是童年記憶。
本地人都說:“一部湘菜史,半部湘潭寫?!毕嫣兜氖澄?,不僅能喂飽食客們的“湘菜胃”,也能串聯起這座小城的歷史與今天。
參考資料:
茅海建(1989),《也談近代湖湘文化》
王龍林(2024),《老王話說湘江科學城之:湘潭歷史上兩個輝煌時代》
副刊東東(2020),《70多年前,株洲只是金湘潭的一個鎮》
成青(2024),《依托紅色文化走紅的“毛氏名人菜”》
湘潭政府網站(2024),《去湘潭,在半部湘菜史寫就的小城嘗一回地道美食》
張德斌(2023),《齊白石的蟹中三味》
編輯 曾寶氣
運營 鹽浴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