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定群
目前,中國人口結構發生顯著變化,老齡化、高齡化趨勢日益顯著。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3.1億,占總人口22.0%。1990年WHO提出“健康老齡化”的概念,強調老年人應長期維持身體功能、心理與社會參與能力。然而,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慢性病及殘疾人群逐年增加,康復需求的激增與資源供給不足的矛盾愈發突出。康復機器人、虛擬現實(VR)與增強現實(AR)、腦機接口(BCI)等為代表的智能康復的興起為緩解這一矛盾提供了新的可能。近期,我國牽頭制定的《互聯家庭環境下使用的主動輔助生活養老機器人性能準則》(IEC 63310)(以下簡稱“《國際標準》”)正式發布,這一標準的出臺不僅表明智能康復設備的設計、制造、測試和認證等邁入規范化階段,更標志著人機協同照護范式的全球性探索——從功能代償到生命整全,從效率優先到價值對齊。本文從老齡化社會的智能康復需求、應用現狀、倫理挑戰及未來發展趨勢四個維度展開分析,探討技術如何重塑老年康復服務的未來。
▉一、老齡化社會的智能康復需求:從被動治療到主動健康
老年人群的生理、認知與社會功能衰退是一個復雜的漸進過程,涉及肌肉力量下降、平衡障礙、認知退化及社會孤立等多重問題。針對老年人群的特殊需求,智能康復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借助智能康復技術或設備使老年人已經喪失的功能盡快地、能盡最大可能地得到恢復和重建,如康復機器人、康復BCI與交互技術系統等;二是借助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技術或可穿戴設備,為老年人提供運動、認知、吞咽等功能風險監測、智能化評估與康復干預策略,最終為健康老齡化提供技術支撐。如Hocoma、ReWalk、EKSO Bionics等推出了一系列智能康復機器人產品,聚焦于老年人疾病后治療康復,應用于腦卒中、脊髓損傷、帕金森病、肢體殘疾等患者的康復治療。同時,隨著“健康老齡化”及“主動健康”等理念的發展,老年人群的現代智能康復正從“被動治療”向“主動干預”轉型。可穿戴設備、遠程監測平臺及智能傳感器的普及使得老年人健康的動態監測成為可能。例如,智能手環與遠程醫療系統可實時追蹤心率、血壓等生理參數,并結合人工智能和云平臺進行風險評估與預警。隨著科技的逐步發展,智能康復技術將為老年人構建一個集預警、干預和康復為一體的智慧養老服務體系。
▉二、智能康復的應用現狀:從功能型工具到決策型系統
智能康復是人工智能與康復服務相互融合而形成的新興領域。傳統的康復治療手段存在效率低、成本高等問題,早期智能康復主要通過將自動化技術與康復醫療結合來彌補這些不足。例如,早期康復機器人僅能執行預設的重復動作,如關節活動訓練,其核心在于“機械執行”而非“動態適應”。隨著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的快速發展,新一代智能康復機器人可通過實時數據采集(如腦電信號、運動軌跡)分析患者狀態,動態調整訓練方案,甚至預測康復進程。患者可通過觸碰按鈕、壓力傳感器、信號接口等傳達運動意圖,控制康復機器人完成對應動作,從而進行康復訓練;利用多模態數據采集、人工智能算法及大數據分析技術,康復機器人可根據患者身高、尺寸等身體參數,自適應生成與患者相匹配的步態軌跡與步速,同時醫務人員可根據患者的康復情況,設置不同的運動協作模式及輔助力矩,實現個性化動態監控與精準調控,顯著提升康復效果。同時,基于BCI的智能康復技術可實現“意念控制”,并在訓練中根據患者肌肉活動數據優化動作參數,實現了從傳統自動化向智能化轉型的深刻變革。
▉三、倫理考量:技術紅利與風險平衡
在智能康復技術不斷進步的同時,倫理問題也逐漸凸顯。首先是數據隱私與安全問題。智能康復系統需運用智能感知、智能錄音錄像等技術對老年人身體狀態、既往病史、行為習慣及情感等方面數據進行采集,此種對老人日常生活狀態進行全方位監控的行為可能導致老年人群及為老服務相關人員的信息隱私安全風險。如何確保數據安全、防止濫用成為亟待解決的課題。其次,使用智能設備困難,適應數字化、智能化的生活明顯力不從心等可能導致老年人群的自主性和尊嚴受損。同時,老年人隨著身體機能下降,其社交活動也存在萎縮,而人工智能技術在養老場景中的介入將使得原先的“老年人–贍老服務人員”二元主體轉變為“老年人–智能設備–贍老服務人員”三元共存的狀態,可能會在相當程度上割裂了老年人與贍老服務人員之間的聯系。再次,數字鴻溝和信息化水平的不均可能導致智能康復技術普及上的區域與階層差異。經濟發達地區和高學歷群體更易享受高質量智能康復服務,而經濟欠發達地區老年人可能因硬件設施、網絡條件不足而無法獲得同等服務,進而加劇養老服務不公。倫理考量要求我們在追求技術突破、確保智能康復技術在普惠應用的同時,必須建立相應的法律法規和倫理審查機制,確保技術應用始終以提升老年人福祉為根本目標。
▉四、未來展望:技術突破與生態構建
智能康復將趨向一體化、智能化、個性化和家庭化等方向發展,利用先進技術和手段,從而更好地滿足老年人群高質量健康需求,總體將呈現出以下幾大趨勢。首先,多模態數據融合將成為構建精準康復模型的關鍵,通過整合生理、心理及環境數據,構建全面的老年人健康檔案,實現康復方案的個性化定制。其次,人工智能驅動的決策支持系統將不斷完善,通過深度學習與預測模型,實現對老年人健康風險的早期預警和動態干預。此外,VR、可穿戴設備和物聯網技術的深度融合,必將推動居家康復、遠程監測和醫療資源分配的高效協同,形成以老年人為中心的智慧養老生態。最后,智慧養老生態系統的構建也將成為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即將養老機器人融入智慧家庭和智慧社區,形成以老年人為中心的服務生態,提供連續性和綜合性的康復服務。國內的智慧養老服務已經逐步實施,從服務場所上看,從醫院、社區擴大到居家;從服務內容上,有遠程醫療、在線服務、緊急求助、安全監控以及智能健康監測等護理服務,為老年人的生活和身心健康提供多方位的服務。新興技術與標準化準則的雙重推動,將為老年康復服務帶來革命性變革,既提升康復效果,又優化醫療資源配置。
智能康復的發展正以革命性步伐重塑全球養老服務體系。借助《國際標準》的引領,我國正走在智能康復規范化應用的前沿,并以技術創新和跨學科協作為支撐,推動從單一機能代償向全人關懷模式轉型。未來,我們必須在加速技術突破的同時,注重倫理和公平問題的解決,構建一個以老年人為核心、數據安全、普惠高效的智慧養老生態系統。唯有在技術創新與倫理保障雙重驅動下,智能康復才能真正實現“人機協同”,成為“銀發社會”溫暖而堅實的守護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