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頑強拼搏堅守崗位職責;他們,精益求精提升業務技能;他們,凝心聚力打造優質作品;他們,擔當敢為創造新的輝煌;讓我們一起走近——《鹽阜大眾報》青年記者的“練兵故事”。
“五一”國際勞動節前夕,鹽阜大眾報報業集團近30名青年骨干記者、編輯走進江蘇鹽城港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開啟了一場踐行“四力”的沉浸式新聞練兵之旅。兩天的采訪時間,青年記者們穿梭于大豐、射陽、濱海、響水等港區,挖掘出鹽城港在改革創新、港口建設等方面的許多鮮活故事,全方位記錄鹽城港推動對外開放的實踐成果。路雖遠,行則將至。新的征程,我們將融合聚力,守正創新,做心中有夢、眼中有光、腳下有力的新聞工作者。
接下來,讓我們跟隨青年記者們的筆觸與鏡頭,一同走進鹽城港,領略其發展魅力。
“五小創新”激活全員創造力“小發明”撬動“大效能”
蔡冰清
一組框架吊,讓一次吊起的外貿噸袋從兩袋變成十袋;一個平衡裝置,延長門機主鋼絲繩壽命約2個月;一張定位卡片,實時監管起所有進港的人員和車輛……穿梭在鹽城港“一港四區”間,海風吹拂下的創新故事無處不在。創新是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那是不是只有瞄準重大的技術突破才叫創新?顯然不是,企業的創新能力不僅體現在關鍵核心技術的“大突破”,也體現在日常生產過程中的創新“小星火”。外貿噸袋貨是鹽城港響水港區主要進出口貨物之一。“我們定制了一個框架吊,配合正面吊作業,一次可吊起的噸袋從兩袋變成了十袋,正好一框架吊裝滿一輛車。”鹽城港響水港開發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兼設備技術部經理王一峰介紹,作業效率提升400%。“提高效率,這就為貨主節約了時間和成本。”王一峰說,“我們提倡立足主責主業,踏踏實實搞些創新做些事,出實招,見實效!”“不搞虛的!”鹽城港射陽港區物流公司生產保障組組長李正亞也發出相同的感慨,“現在我們的一線員工發自內心愿意主動去解決問題,爭‘首創’的熱情都很高,主動改造生產過程中的‘小毛小病’。”“比如碼頭門機主繩更換的問題其實一直在,以前覺得最多費點人工,也沒人想著去改變。在集團‘五小創新’政策的激勵下,就有人提出放新繩可以從盤式改成臥式,這樣釋放鋼絲繩纏繞旋轉應力,減少損耗,收舊繩也可增加半自動裝置,減少人工盤收工作量。”李正亞介紹。這么一改,8人的用工量變成了4人,不僅提升鋼絲繩更換效率,還縮短停機時間,增強港口作業安全性與經濟性。改造主繩收放工裝、發明主繩防纏繞裝置、門機風速儀數據無線回傳……越來越多的實用型“小發明”“小創造”涌現在碼頭上。“以前創新與我無關,現在大家都抱著解決問題的心態去做事,主動在生產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一方面得益于集團政策和資金支持,另一方面,實打實的改造有利于我們生產保障工作。”李正亞欣喜于員工當前的狀態,也全力支持他們,“門機風速儀數據無線回傳裝置,人家廠家也能提供,但是收費比較高,有很多功能也沒有必要,我們年輕的員工自學數據采集、模塊搭建,以極小的代價完成改造。”一線創新,全員創新。2021年以來,鹽城港集團發出號召開展小革新、小發明、小改造、小設計、小建議等“五小”創新活動,經過四年多的普及、推廣與實踐,已初步形成“人人敢首創”的良好氛圍。僅2024年,一場圍繞強管理、控成本、提效益的“五小創新”競賽活動,就征集到67項創新成果并付諸應用。(上下滑動閱讀全文)
一家人 在一起 手足情 過日子——探尋鹽城港的文化密碼
張咪
黃海潮聲里,鹽城港大豐港區十萬噸級碼頭橋吊如林。工人丁浩明擦了擦安全帽上的水珠,望著遠處“手足情深一家人”的標語,嘴角不自覺地上揚:“在這里干活,心里踏實。”這抹笑容,像一把鑰匙,打開了鹽城港的文化密碼——“一家人、在一起、手足情、過日子”。這十二個字,不僅寫在墻上,更刻在每一位港口人心里。從荒蕪灘涂到億噸大港,從分散經營到協同發展,鹽城港的蝶變傳奇,正是這十二個字最生動的詮釋。最新業績報告印證著文化力量:營業收入突破230億元,凈利潤增長22.22%,貨物吞吐量達1.6億噸。正如一名硫磺貨主所言:“我們寧愿多等十幾小時,也更愿意介紹新客戶來這里。”這份信任,源自商業合作中培育出的長久情誼。潮聲里的文化覺醒1999年扎根在鹽城港射陽港區的司磅員翟學和,總愛跺一跺腳下堅實的水泥地:“當年這里全是海,老港口人回來都認不出了。”20多年間,港區硬件設施不斷升級,從僅有一臺35噸門座式起重機到現代化碼頭林立,但真正的變革,始于5年前的“一港四區”整合。彼時,港口競爭已進入“競合提質”時代。站在新的發展起點,一個關鍵問題擺在決策者面前:如何讓四個港區真正擰成一股繩?答案藏在文化破題中。“強港十大文化”定向破局。“一家人、在一起、手足情、過日子”成為發展基因。最美港口人評選、職工藝術節讓文化可感;“南征北戰闖市場”百日攻堅等行動將文化力注入經營,直接提升競爭力。黨建引領的“紅色之錨”、工匠精神的“甘為工匠”、巾幗力量的“鹽港之花”、青年活力的“活力之帆”四大品牌協同發力,讓文化在實干中生根。“港口競爭,硬件易追,軟件難超。我們要建的不僅是吞吐大港,更是一個有溫度的‘家’。”董事長周正雄的話擲地有聲。上百場文化宣講會、“文化宣講員”選拔、企業文化納入KPI考核……組合拳之下,十二字文化從紙面走入千名員工心間,成為鹽城港最溫暖的精神圖騰。日子里的當家智慧在鹽城港大豐港區,機械維修組的高龍俊檢修變電箱時,動作熟稔得像在打理自家電器。“集團提倡‘過日子’文化,就是把港口當自己家經營。”他指著工具箱里整齊的絕緣膠帶,“現在領材料都要簽字,用多少拿多少,成本降了,獎金反而多了。”這種“當家意識”正在鹽城港“一港四區”蔚然成風。響水港區裝卸工人主動優化作業流程,持續提升能效管理水平;濱海港區率先試點智能化預警系統,顯著提升設備使用效率;射陽港區電工班創新“預防性維保”制度,定期巡檢、提前維護,既省維修費又延長設備壽命。“要讓員工把港口當成家,首先要把員工當家人。”這是鹽城港領導班子的共識。878.7萬元投入員工健康保障,“雙百”人才計劃為骨干搭建成長平臺,全年850場培訓讓2.4萬人次受益。更讓員工暖心的是薪酬體系:“一線員工下有保底、上不封頂”,管理人員“下不保底、上有封頂”——這樣的制度設計,讓每個鹽城港人都能看見屬于自己的未來。如今的鹽城港,設備高效運轉,環境整潔優美,處處體現著員工們的主人翁精神。他們把港口當成自己的家來經營,用智慧和行動詮釋著“過日子”文化的真諦。血脈中的手足情誼在鹽城港“一港四區”,溫暖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清晨的濱海港區調度室里,唐維洋的手機準時亮起,師父發來熟悉的叮囑:“今天風大,作業多留神。”這樣的關懷,他已默默謹記多年。在射陽港區,退休老師傅祁祥的號碼始終被置頂在徒弟們的手機通訊錄里,“安全第一”的叮嚀化作代代相傳的港口家訓。這份溫情在大豐港區延續。通用碼頭分公司副經理陳巍偉常鼓勵團隊要敢闖敢試,季紅梅就是最好的例證——作為全港首位女門機手,她用專業能力展現了新時代港口人的風采。最動人的是響水港區的那個不眠夜。面對1190噸鎳鐵的緊急灌包任務,響水港港務有限公司的顧海偉帶領團隊連續奮戰20小時,用團結的力量詮釋了“在一起”的真諦。翻開工會臺賬,上百場“家庭日”活動記錄著港口的溫情:“六一”國際兒童節的探親專車穿梭忙碌,中秋節的“糖心餅”甜入心扉……在這里,億噸吞吐量的背后,是同事遞來的一碗熱粥,是職工書屋里孩子們專注學習的身影,是鋼鐵巨港與人間煙火的和諧共鳴。“鹽城港的‘十二字密碼’,或許正是‘一帶一路’倡議中‘共商共建共享’理念的微觀注腳。”當競爭從“噸位比拼”轉向“生態構建”,當發展從“效率優先”走向“人港共生”,這片海邊的“文化試驗田”,正在證明:真正的現代化港口,不僅要有吞吐世界的能力,更要有溫暖人心的力量。(上下滑動閱讀全文)
“市場尖兵”李亞軍:市場開拓的“弄潮兒”
馬靜雯 顏云燕 張華磊
“對對,是這樣,這個環節已經對接好了!”“是這份緊急預案文件嗎?行,我馬上來核對。”“好好好,我詳細記錄了,稍后給您反饋。”近日,記者一行人剛踏入鹽城港大豐港區生產經營部辦公室,便被一陣清亮果決的通話聲吸引。循聲望去,只見江蘇鹽城港智慧港口有限公司生產經營部二級業務專員李亞軍正左手握著手機,右手在鍵盤上飛速記錄。這已經是他在鹽城港大豐港區深耕的第十個年頭,十年的時間,讓這位1986年出生的青年從初來時青澀的現場調度員,蛻變為如今能獨當一面的“市場尖兵”。“第一次獨立拜訪客戶時,我緊張地在電梯里反復背誦話術。”憶及開展市場攻堅初體驗時,李亞軍笑著坦言。彼時的他尚需用筆記密密麻麻記錄客戶訴求,而今已能在面對重大項目、緊急情況時從容應對。2021年是國內海上風電補貼收官之年,鹽城港大豐港區為保障金風中轉庫順利運營,與時間賽跑。李亞軍和團隊便開啟了“24小時ON CALL”模式,精準響應金風科技關于堆場周轉率、運轉時間等核心需求。17天搶運30套機組、協調9萬平方米堆場提前交付等亮眼成績,不僅助力金風科技完成關鍵沖刺,更讓鹽城港大豐港區在行業內樹起了高效服務的標桿。“服務客戶是市場開拓過程中的核心任務,換位思考方能贏得信任。”秉持這一理念,李亞軍積極投身市場開拓,深入企業一線挖掘痛點。面對通用碼頭泊位調度、大件設備發運等復雜業務,李亞軍通過“專人對接+全時響應”的服務模式,攻克一個個“不可能”。憑借開拓的韌勁與服務的熱忱,李亞軍多次獲評鹽城港“市場拓展先進個人”“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但比嘉獎更“滾燙”的,是他始終堅守的初心——客戶的滿意不是終點,而是港口人丈量價值的刻度尺。在黃海之濱的浪潮聲中,這位新時代鹽城“弄潮兒”正以赤誠之心,持續書寫著與港口同頻發展的奮斗篇章。
來源:登贏觀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