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焦慮與壓力悄然滲入校園的今天,心理健康教育不再是一道選擇題,而是時代賦予教育的必答題。
當青少年抑郁、社交恐懼等心理議題頻繁成為社會焦點,當“空心病”“習得性無助”等概念刺痛公眾神經,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亟須回答:如何幫助青少年構建心靈的“免疫系統”?如何通過認知重塑、情感賦能和社會適應力的培養,喚醒個體生命的覺醒,培養積極心態?又如何通過五育融合課程將心理韌性培養嵌入日常學習?
正值第二個全國學生心理健康宣傳教育月,我們一起來看江蘇省南通市紫瑯第一小學的實踐探索。
來源 | 《中國教師報》
作者 |朱沐云
江蘇省南通市紫瑯第一小學
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科技日新月異,學生心理成長環境變得紛繁復雜。小學生就像是一張張潔白無瑕的紙,在小學階段形成的心理特點和習慣,會深深影響到他們未來的成長和發展。
因此,江蘇省南通市紫瑯第一小學建校五年來,始終秉持“把陽光給孩子,把童年給孩子”的教育理念,以“全程導航,陽光潤心”為主題,以“七項行動”為載體,探索構建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努力為學生創造健康、積極的陽光心理生態。
1
“全員導師”行動:
構建精準化心理護航網絡
一是分層結對,實現師生心理同頻。學校組建專兼結合的一線心理健康導師團隊,根據每名學生的喜好特長分組,實行精準“掛鉤”機制,保證每名導師有學生、每名學生有導師;賦予每名“掛鉤”導師特定職責,在日常教育活動中,根據分工安排密切關注學生狀態,通過走廊談心、教室交流、校園漫步等平等互動形式建立信任關系,實現對學生心理狀態的動態監測與即時干預。
二是閉環管理,提升輔導實效性。導師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個案輔導記錄》檔案,對重點關注學生實施跟蹤輔導,記錄心理變化軌跡與干預策略。通過“發現問題—介入輔導—效果評估—持續跟進”的閉環管理,構建全面覆蓋、深度介入的心理輔導機制,形成“每個學生有導師,每個導師有責任”的立體化護航模式。
2
“全程評價標準”行動:
研發科學化心理評估工具
針對學生心理發展復雜、多變,部分教師對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評估標準難以把握等問題,學校組建了由心理教育骨干教師和外聘高校心理教育專家共同參與的專業團隊,通過對日常教學與班務管理的實踐觀察,廣泛收集學生心理現象和問題,研發了《全程心理健康表現性評價標準》。
該標準按照低中高年級劃分為3個版本,定期對學生心理健康表現進行精準化、差異化評價,并根據評價情況落實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干預,為教師在日常工作中快速關注到個體發展的獨特性提供評價依據。
3
“家校聯席”行動:
打造協同化心理育人共同體
一是多維平臺,促進家校認知同頻。學校搭建校級、班級家委會雙層橋梁架構,通過開展分層合作、分時互動,實現心理教育家校合作的精細化與高效化;創設“父母學堂”“家長開放日”“家長校訪”等平臺,定期舉辦系列講座、開展系列活動,讓家長走進校園,對比孩子在家與在校的表現差異,家校雙方及時對孩子心理成長狀態進行反思與策略調整。
二是線上家訪,突破時空干預限制。學校常態化開展班主任、科任教師、行政人員“三線家訪”活動,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有效促進家校雙方對孩子心理成長環境的全面認知。
4
“校園氧吧”行動:
創設浸潤式心理療愈空間
學校打破教室“壁壘”,積極開展“窗外”課堂實踐探索,以“天地人”項目為抓手,帶領學生從室內走向戶外、從書本走向自然,探索將課堂搬進廊道、園子、操場、校園外等更廣闊的學習空間,營造“雙減”背景下的課堂學習新樣態。
此外,學校還精心打造了“四大中心”:
“童耕中心”以種植為主體,在校園內專辟“紫瑯菜園”,采取“承包+掛鉤”的形式,每個中隊都有自己的“自留地”,通過自己的勞動享受瓜果飄香、蔬菜滿園的喜悅;
“童創中心”以智慧創造為主體,創設童趣木工坊、交通小鎮、童創編程場、物聯網創想場、樂高設計場等“一坊一鎮三場”,學生在這些場所運用工具制作自動分幣機、全自動環保機器人等,完成一系列項目化學習;
“生活中心”以家庭勞動為主體,設置客廳、廚房、書房、臥室等模擬功能區,培養生活自理與情緒管理能力;
“生態中心”以親近自然為主體,學生在親水湖畔喂養魚、鴨、黑天鵝,種植照料水生植物,拓寬眼界,擁抱自然。
“四大中心”成為學生自主調節情緒的“心靈驛站”。
5
“天使牽手”行動:
培育互助式心理支持群體
一是學生自治,發揮同伴榜樣力量。學校選聘心理健康表現優秀的學生組建“紫瑯天使團”,擔任各班心理健康班長和愛心天使,在同學情緒異常時提供安慰、引導和溫暖相助,并第一時間上報尋求幫助,以便教師及時進行情緒疏導。
二是精準結對,實施個性化幫扶計劃。針對心理健康、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等方面存在明顯不足的學生,學校舉辦“紫瑯小特使”沙龍,開展“天使特使手拉手”活動,并根據需要適時邀請“小特使”家長來校與任課教師共同探討育人策略。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也時時關注學生的心理反應,動態監測學生的心理變化,有針對性地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在教學的點點滴滴中。
6
“綻放自我”行動:
搭建多元化心理表達舞臺
學校從創辦伊始,除了每周一早上上演一場面向全校的“紫瑯秀場”——由各班輪流舉辦,學生自編自創,還定期舉辦“四大盛會”:
“閱讀盛會”通過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將美的種子“撒”在學生心田;
“運動盛會”通過開展體育比賽和體育活動,增強學生的體質和團隊合作精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思享盛會”通過科技制作、數學思維賽等活動,啟迪學生的智慧,展示學生的創造力和思維能力;
“藝術盛會”則通過繪畫、表演等形式,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和審美能力。
每個盛會歷時數周,學生在活動中發現自我、展現自我、釋放自我,最大限度地使心靈得到慰藉、煩惱得到消除、價值得到認可。
7
“書包不回家”行動:
營造輕負化心理成長環境
學校發出“書包不回家”倡議,呼吁教師以備課組為單位,精心優化作業設計,讓學生能夠在校完成書面作業,鼓勵學生回家后積極閱讀,完成實踐性、研究性作業,把童年還給孩子。這一舉措得到廣大家長和社會各界的“點贊”。
擁有健康的心靈,方能擁抱陽光人生。學校發起的“陽光行動”,致力于為學生構建滋養心靈成長的校園生態。在這條“全程導航,陽光潤心”的心理健康教育之路上,我們將繼續砥礪前行。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話
歡迎【關注】&【星標】&【轉發】
來源 | 《中國教師報》
編輯 | 皮皮兵不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