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蠻藤編篋自番禺
錦袋羅囊盡不如”
古時候詩人筆下的藤編器物
如今在永泰匠人張慶明的
手中煥發新生
作為山葡萄藤編織制作技藝傳承人
張慶明今年入選
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代表性傳承人
近日,記者專訪張慶明
聽他講述傳統技藝
如何從深山走向國際舞臺
張慶明
1
2000年,張慶明跟隨父親張天水學習竹編與藤編技藝,彼時的山葡萄藤編技藝仍停留在農具、筐籃等傳統器物。“閉門造車只會讓非遺產品成為博物館里的標本。”張慶明表示。
2006年,張慶明創辦工廠
將山葡萄藤編織技藝
融入進現代箱包的設計中
與百姓日常生活接軌
開啟山葡萄藤技藝的“破圈”之路
在張慶明的工作室里
記者見到了一件件
制作精良的藤編包
它們正通過直播間銷往全國各地
藤編工藝看似簡單
制作過程卻極其繁瑣
張慶明說
制作一個藤編包
總共要經過大大小小18道工序
整個過程耗時至少半個月
藤編包取材于野山葡萄的藤條、藤芯,這些原材料經過選藤、脫脂、剝皮、過劍門、過寬刀等一系列工序處理后,才能送到編工師傅手中。
在編制時,工匠們以藤枝、藤芯為骨架,運用十字編、六角細編、立體花編等編織工藝,隨著巧手上下翻飛,藤條絲絲環扣、縱橫交錯,最后再進行火燒毛刺、拋光等工序,一個精美的藤編包就誕生了。
2
作為山葡萄藤編織技藝的傳承人
張慶明更愿稱自己為
這項技藝的“經紀人”
他認為非遺技藝傳承
核心在于“活態化”
即通過融入現代生活場景
實現技藝的可持續發展
張慶明深有感觸地說:“我現在的主要工作,就是賦予老手藝新的生命,讓非遺物品從展覽館展品變為百姓日常生活用品,這才是真正的活態傳承。”
近20年來
張慶明帶領團隊不斷創新
設計研發了100余種
藤編編法和款式
并獲得了100多項專利
他們將藤編技藝巧妙地融入
現代箱包、燈飾、家居等領域
讓山葡萄藤編產品
煥發出新的生機
“我們已經將山葡萄藤編產品成功打入了日本、意大利、法國等國家的市場,尤其是藤編包深受國外顧客的喜愛。” 張慶明自豪地表示。
今年,張慶明正計劃在永泰縣城峰鎮坑里工業園增設工廠,擴大藤編產品生產規模,新工廠占地9000多平方米。
如今
在張慶明及其團隊的推動下
山葡萄藤的編織工藝
逐步從單一變得豐富
從粗糙轉為精致
以“非遺+時尚”的發展路線
打造高檔藤編工藝品
遠銷海內外
記者 全怡月 文/攝
新媒體編輯 蘭超
監制 管慧 危磚黃
福州晚報新媒體出品,轉載請注明出處
關注福州晚報,獲取更多資訊
點亮和
轉發分享更多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