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佳娣、史苗苗 童趣出版有限公司
本文約6000字,預計一盞茶時間閱讀完畢
商務君按:科普讀物在保證內容的準確性和科學性的基礎上,如何增加趣味性來吸引讀者,降低他們獲取知識的難度?怎樣的創作和設計理念,才符合當下讀者的需求?剛剛入選2024年度“中國好書”的“從無窮小到無窮大”叢書提供了良好的示范。
在“4·23”世界閱讀日當天,2024年度“中國好書”發布!
童趣出版有限公司的“從無窮小到無窮大”叢書脫穎而出,入選2024年度“中國好書”(科普生活類圖書)。
這套書包含《小到無窮小:給孩子講微觀世界》(簡稱《小到無窮小》)、《大到無窮大:給孩子講浩瀚宇宙》(簡稱《大到無窮大》)兩本,分別從微觀和宏觀兩個維度,以“尺度”為單位,采用“游戲闖關”的互動方式,激發孩子們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讓他們在層層深入的過程中,逐步揭開自然界的神秘面紗。
“從無窮小到無窮大”叢書
作者:鄭永春、寒木釣萌/著,廖朝陽、胡優、鄧躍/繪
出版社:人民郵電出版社、童趣出版有限公司
在《小到無窮小》中,我們從米的量級出發,帶領讀者深入細胞、原子,直至基本粒子的世界,通過顯微鏡揭示物質結構的秘密。而在《大到無窮大》中,我們則從同樣的起點出發,擴展到億萬千米、光年,直至宇宙的邊緣,通過望遠鏡領略宇宙的壯麗。
作者的創作理念:讓讀者以層層遞進的方式認知世界
為什么要寫這兩本書?作者鄭永春與寒木釣萌在《致小讀者》部分給出了答案——因為興趣和夢想。
如果以人為中心,尺度逐漸變小,最終會到達無窮小;尺度逐漸變大,最終又會涉及無窮大。那么——
在尺度逐漸變小的世界里,都有哪些事物和神奇之處?
在尺度逐漸變大的世界里,又有哪些事物和神奇之處?
若把我們的思緒比作一根無形的觸須,那么當觸須的兩端分別向著兩個極端方向蔓延前進、一路探索時,最終我們的思緒將抵達無窮小和無窮大。
這是一個認識世界的過程,更是一次奇妙的旅程。
以這種方式講述世界是兩位作者的興趣,而如果讀者能在對這兩個極端方向的講述中獲得一些真知灼見,則是兩位作者的夢想。
這兩本書,就是希望以層層遞進的方式告訴大家:越來越大的世界里究竟有什么,以及越來越小的世界里究竟有什么。
編加環節:突出跨學科學習理念
這兩本書都寫了什么內容?
這個問題是編輯拿到書稿初稿后迫不及待想要得到的答案。讀完初稿,我們覺得這兩本書的內容真的是上天入海,包羅萬象。不僅涵蓋了納米材料、原子核、電子、光子等微觀世界的知識,也包括了世界上最高的樹、最高的建筑、飛機飛行的航路高度,以及月球、火星、太陽系、銀河系和河外星系等宏觀世界的內容。
但有意思的是,作者用“尺度”將這些知識進行了巧妙的串聯,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天文等多個學科領域的知識融合在了一起,幫助讀者在不知不覺中建立起一個重要的思維方式和知識體系——跨學科。
因此,在內容把關上,編輯主要圍繞文字的科學性和插圖的科學性、藝術性展開;在內容體例上,主要圍繞“尺度”“跨學科學習”進行整合和豐富。
(一)文字部分
1.優化敘述邏輯,突出內容對慣性認知的打破
《小到無窮小》原文在第一章介紹完“米”的定義后,為了增加讀者的理解,又特意用了一頁內容,通過地球人和外星人關于“地球有多大”這個問題來解釋米的作用。展開的解釋過程涉及直徑、真空、光、秒、銫原子等概念。編輯初審時認為這部分解釋并不方便孩子理解,反而增加了理解的難度,因此刪掉了這部分解釋。但考慮到大多數青少年對外星人很感興趣,于是編輯特意保留了問外星人的這個問題,改成互動環節,放在正文旁邊。
這樣的處理方式,一方面是保留了原文有趣的內容,又能增加本書內容和讀者的互動性;另一方面緊接下文生活中跟米相關的例子,來增加讀者對米的認知,使上下文的敘述邏輯更緊湊。
另外,書中介紹了不同尺度世界里的很多有關物質、事物、現象的相關案例。編輯在初審時會按照同一類型舉例最多不超過三個,案例盡可能要有趣、新奇的標準進行篩選處理。
比如,《小到無窮小》第7章講的是10??米也就是1納米這個尺度的世界擁有的神奇現象:火箭燃料、碳納米管等。而這章的最后兩節內容,介紹的案例是荷葉上的露珠、防水布料、壁虎等。編輯提出這些例子相對來說較為常見,在打破讀者慣性認知的新奇度方面稍微弱一些,且前面幾節的案例已經足以說明納米世界的神奇,因此刪掉了后面兩節內容。
2.確保內容的科學性和跨學科特點
這兩本書都提到了很多科學家。比如牛頓、愛因斯坦、費曼等。編輯在處理時會強調科學家的科學貢獻,刪掉有爭議的內容。比如原文提到:“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理查德·費曼……參與過美國制造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同時也是第一位提出納米概念的人。”編輯初審時認為,曼哈頓計劃雖然成功制造出了原子彈,但美國卻將原子彈投放在日本廣島和長崎,導致數十萬人失去生命,因此曼哈頓計劃存在一些敏感性問題和爭議。另外,基于全書主線是講不同尺度的世界,曼哈頓計劃跟本書內容主線并無關聯,因此編輯刪掉了曼哈頓計劃的相關句子,只保留費曼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和“第一位提出納米概念的人”。
涉及物理和天文的內容,在這套書中篇幅較多。《小到無窮小》后兩章主要講了很多微觀粒子,具體內容涉及質子的半徑、中子的大小、夸克等,且有些科學研究每年都有新的進展。這些內容的編輯加工難度非常大。編輯先通過網頁搜索和資料書進行了“補課”,然后再開始做編輯加工。這些微觀粒子的數據是否準確、表述是否嚴謹、內容是否是最新科研成果,這三方面是編輯加工時重點考慮的問題。為此,除了進行大量常規的查詢外,編輯還帶著問題特意下載了很多論文作為參考,來進行編輯加工。
比如:原文中只簡單提了一句:“研究發現,目前測得的質子直徑為1.6964飛米!”編輯經過查證后發現,“質子的直徑”這種說法并不多,反而是“質子的電荷半徑”是這幾年物理學的研究熱點之一,且不同科學家的研究成果還不一樣。在翻閱了知網以及
Science刊載的 相關論文后,我們將這句話改成了一段話,不僅介紹了質子半徑分為電荷半徑和質量半徑這一知識點,而且也特意說明一般說質子的半徑指的是電荷半徑,并列出主流論文關于質子半徑的數據是0.8482(38)飛米。
3.提煉小標題、知識點,設置拓展閱讀,方便讀者閱讀和思考
《小到無窮小》這本書原稿字數6.5萬多字,每個章節的內容各有特色,既有科學家的故事,又有科學研究的發現過程,還有科學知識的不同解讀。有的一節內容就有4000字左右。為了緩解內容字數多給青少年讀者造成的閱讀壓力,編輯除了精簡內容,使上下文敘述銜接更緊湊外,還特意針對內容多的章節,在每節里再提煉出1~3個小標題。
比如《小到無窮小》第一章有一節是講“米”這個長度單位的前世今生。編輯根據內容邏輯拆分成三部分和一個拓展閱讀,并根據每部分內容提煉出 “第一次定義米”“米的終極定義”等小標題。同樣,在《大到無窮大》中,有一節講熱層的大氣特點,編輯提煉出來“熱層為什么被稱為‘熱層’?”“熱的本質”等小標題,這樣一方面能讓閱讀節奏更輕快,另一方面也能讓青少年對這節內容的主線邏輯更清晰。
同時,針對重要知識點,編輯將它們從正文中單拎出來,再讓美編設計成小知識板塊,來增加讀者的印象。
此外,原文有些問題的解釋較為簡單、不夠嚴謹。比如在“顏色的秘密”一節中關于“樹葉變色”的敘述。編輯在查資料后,增加了原因的解釋,并將它設置成拓展閱讀。
(二)插圖部分
1.對插圖進行科學性審核
在插圖創作階段,我們會先根據初稿內容,寫出插圖腳本,然后附上參考圖片,畫師根據這些信息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進行創作。
在畫稿的各個階段,編輯也需要從頭到尾對插圖的科學性進行審核。這其中有上色問題,比如:這里展示的黑白兀鷲的羽毛顏色和實際不符;夜光云的顏色應該改為淡藍色。
還有一些很細節的問題,比如:這里螞蟻的足的朝向是不對的;帝企鵝耳后的羽毛的分布也不太準確,需要修改等。
科普書中的插圖很容易“踩坑”,編加的過程中,我們每一遍看稿都會再看一遍插圖,確保插圖內容的準確性。
2.將元素擬人化,突出插圖的趣味性
《小到無窮小》在旅行到10?2米這個尺度的世界時,提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如果我們一起縮小到螞蟻大小,但智商、壽命等都不變,那么人類還能繼續統治地球嗎?書中展開想象了人類縮小后的食物、住房等生活習性。這么有趣的問題,插圖的呈現效果就比文字敘述更直觀,更有趣。
擬人化的插圖是這套書的一大特色。兩本書中共包含202張擬人化幽默插圖。《小到無窮小》中在提到氦元素時,說它是惰性元素,大多數情況下是孤獨的。編輯靈光一動,據此撰寫了如下插圖腳本:“將氦原子擬人化,畫出其懶洋洋地躺在椅子上,手里端著一杯紅酒的孤傲的樣子。旁白文字描述:孤獨是人生的常態。”最終插圖呈現的效果簡單而有趣。
諸如此類的插圖,書中還有很多,比如細菌種類繁多,樣子也各不相同。
3.平衡插畫的科學性和藝術性
《小到無窮小》在第8章介紹原子的種類時,與之相關的門捷列夫和他的元素周期表必不可少。課本或常見書籍中的元素周期表大多如下圖所示。
為了增加元素周期表對青少年的吸引力,編輯和畫師溝通后,決定給每種元素增加卡通笑臉,同時保持元素周期表的結構不變,這樣既能體現科學性,又兼具趣味性,很好地實現了科學性和藝術性的平衡。
(三)內容體例優化
在書稿正式進入編加流程前,我們拜訪過兩位作者,當時聊到的一個重要需求點之一,就是希望內文頁的設計要最大程度地呈現“尺度”“無窮小”“無窮大”的特點。
因此,我們在內文樣張設計環節和美編不斷地進行靈感碰撞,分別在篇章頁、小節頁都做了這樣的概念設計。
在《大到無窮大》中,一共14個章節,篇章頁上就設計了14個圈代表每一章節,上面再放一張本章具有代表性的插畫。隨著章節數字越來越大,對應的圓圈逐漸變大;《小到無窮小》則相反,圓圈隨著數字的變化逐漸變小。
在每一小節前面,我們還設計了這樣的卡通小人兒,它的手指指向第幾個圓點就代表讀者閱讀的是本章的第幾個小節。整本書從地腳到天頭,每閱讀一個小節,這個小人兒就會逐漸增高,也就是體現“無窮大”的概念,《小到無窮小》這本書則反之。
(四)邀請多位專家進行把關、推薦
這兩本書融合了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天文、醫學等多學科領域的知識。盡管編輯在初審、編加階段已經做了大量查證和修改工作,但有些內容細節仍存疑。
于是,為了保證內容科學、準確,編輯將存疑的問題詳細整理后,分別發給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周炳紅、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拉索”工程辦主任白云翔、北京景山學校正高級語文教師周群、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主治醫師竇智4位專家進行審稿。他們對內容提出了很多專業性的修改意見,保證了內容的科學性、準確性。
原文關于醫學方面的表述存在一些不嚴謹的細節。比如:原文提到“病毒根據他們的形態可以分為四種……”編輯在查資料后發現病毒的分類有很多種,依據不同,分類也不同,便將疑問發給專家。專家結合上下文給出的建議是:病毒根據衣殼的排列形式分為螺旋形病毒、正二十面體形病毒和復合型病毒三類。
專家除了解答編輯提出的問題,還對文中很多名詞、概念的解釋和語句表述進行了詳細的修改,非常專業、細致。
另外,專家還提出了一些編輯沒有注意到的有關數據出處的細節,比如在《大到無窮大》中,專家建議這些數據需要標注時間來源。
正因為專家的提醒,編輯又針對這些內容進行出處查詢,爭取為小讀者呈現最新的數據。
內容體現跨學科是這套書區別于其他科普書的一大特色。這里也要特別感謝中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協會副理事長蘇青老師和北京特級教師周群老師對跨學科內容的把關和意見。
周群老師在審稿后給到的專家建議
線下線上營銷齊發力:為書和讀者搭建橋梁
(一)上海書展新書分享會
為了讓書中的跨學科學習理念和科學精神更好地觸達小讀者及其家長,我們還提前規劃在新書上市之際,邀請作者鄭永春老師和上海科技館科學傳播中心副主任宋嫻老師一起出席上海書展新書分享會。
上海書展“從無窮小到無窮大”叢書新書分享會現場
在活動現場,鄭老師表示,他希望每一位讀者都能將書中學到的一個個知識點,互相聯系起來形成一張張知識網絡,能夠圍繞一個具體的科學問題,采用不同學科的實驗方法和理論工具去解決,從而培養自己的核心素養。
宋嫻老師則從課程改革的角度出發,強調了跨學科閱讀在課程改革中的重要性。她提到,現代社會知識更新迅速,跨學科閱讀能夠幫助讀者適應這種變化,使他們能夠快速吸收和應用新知識。
作者鄭永春在上海書展為讀者簽售
盡管這是晚上8點才開始的最后一場活動,但是現場的氣氛很好,小讀者和家長都收獲滿滿。
(二)線上直播掛車
在新書首發階段,編輯端和營銷、銷售老師緊密溝通,線上部分主打直播間帶貨。@青豆書坊、@東方甄選、@與輝同行、@吳主任等各大平臺和主播直播間進行了推品和直播掛車;連岳、童學小課堂等公眾號進行了發文推薦,增大了這套書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另外,后續《紅樹林雜志》《科學故事會》《環球探索》等雜志也進行了內容連載推薦。
不同的“尺度”,不同的“世界”
那么,小讀者能從書里得到什么呢?
我們認為是跨學科的學習方式和思維方式,提高自身的核心素養,樹立正確的世界觀。
我們知道,喬治·伽莫夫的《從一到無窮大》作為20世紀“科學通識教育”的里程碑,以宏大的學科視野和生動的敘事風格,將數學、物理、生物、天文等領域的重大突破串聯成了一部“流動的科學史詩”,為讀者構建了科學知識的整體圖景,更傳遞了質疑與思辨的科學精神。那么,“從無窮小到無窮大”叢書則是在這一經典框架下,以“尺度”為鑰匙,為青少年開啟了一扇更具時代特色的科學之門。書中的“無窮小游戲”和“無窮大闖關”的敘事既延續了伽莫夫寓教于樂的傳統,又回應了當下分科教育的痛點,讓孩子們的跨學科思維如同搭建積木般自然生長。
最后,想借助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忠和發表在《人民日報》上的本書書評——《不同的“尺度” 不同的“世界”》的一段內容作為結尾,也是這套書想傳遞給小讀者們的一往無前、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
優秀的兒童科普讀物,能夠幫助讀者樹立正確的世界觀。這也是叢書的敘事線索:探秘微觀,讓人心懷悲憫;仰望星空,催人腳踏實地。當視野深入納米世界,心神潛入微觀量子態,思緒穿透卡門線,目光觸及百億光年……在無窮小與無窮大的辯證中,小讀者們將會懂得,個體的渺小與思維的宏大從不矛盾。在微觀與宏觀之間,每一次追問、求知、探索,每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發現,都可能成為拓展人類認知邊界的契機。因為強烈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欲,是人類區別于其他物種的重要特征,驅動人類在無窮的探索之路上一往無前。
*本文圖片由作者提供
2024年全國出版從業人員收入調查開啟!
去年你掙了多少錢?
歡迎掃碼參與不記名問卷調查!
分享、在看與點贊,商務君至少要擁有一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