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允明(1461年1月17日—1527年1月28日),字希哲,因長相奇特,而自嘲丑陋,又因右手有枝生手指,故自號“枝山”,世人稱“祝京兆”,長洲(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是明代著名的書法家。
祝允明出身仕宦世家,祖父祝顥為進士,外祖父徐有貞(明代內閣首輔)善草書,家學淵源深厚。自幼博覽群書,才華橫溢,卻科舉坎坷,僅中舉人,七試禮部不第,遂絕意仕途,寄情書畫。正德九年(1514年),授為廣東興寧縣知縣。嘉靖元年(1522年),轉任為應天(今南京)府通判,不久稱病還鄉。
祝允明擅詩文,尤工書法,名動海內。他與唐寅、文徵明、徐禎卿并稱“吳中四才子”,又與文徵明、王寵同為明中期書家之代表。其書法以狂草名世,兼精楷、行、隸諸體,風格狂放奇崛與法度謹嚴并存,被譽為“有明一代草書之冠”,是吳門書派的核心人物之一。
祝允明善于將行書的流暢與草書的奔放融為一體,使得作品既有行書的優雅,又不失草書的豪放。在書寫時注重字與字之間的呼應和聯系,使得整幅作品在結構上嚴謹有序,又不失靈活多變。
他運用了多種筆法來展現字體的變化,如提按、頓挫、絞轉等,使得每個字都充滿了生命力和動感。 在墨色的運用上也十分講究,通過干濕濃淡的對比,使得作品在視覺上更加豐富和飽滿。 祝允明的行書作品充滿了不事雕琢、毫無拘謹之態的書寫風格,這既可能是受到唐宋書家的影響,也是其落拓不羈的性格在書寫時的一種自然流露。
《宿羅浮詩卷》用筆靈動多變,線條粗細富于變化,結體欹側取勢,墨色變化和諧,虛實相生,章法行氣貫通,字體大小相宜,體現了祝允明高超的書學造詣。
羅浮詩
羽輅璇霄任所之,鐵梁云頂渺無期。若教鶴信終傳在,未恨蓬輪此到遲。事極靈奇難盡目,神游沖漠不能詩。浮來若復能浮去,便臥苔階更不移。題龍歸洞,下有龍潭,旁有龍母嶂千峰如帳瞰巖扉,靈物何年向此飛。潭底火符玄鐵簡,嶂頭金母白綃衣。海多云雨應長往,壑暗藤蘿久不歸。洞外蛟蛇常起陸,可能消伏運神機?;掠尉淝?,偶讀丘殿丞寄茅山道友詩,遂次其韻珠有馀妍玉有輝,雞棲鶴馭本相違。靈飛碧檢文難讀,想結金堂夢易歸。頗恨殿丞虛左契,終憐長史入仙機。懸知紫陌埋塵骨,綠草茸深白鹿肥。宿苑峰:下馬門前一振衣, 翠微髙迥逼清徵。 云滯洞里山中(點去)真人過,月下山中長史歸。 絳霧暈床砂氣伏,紫云穿竇術芽肥。 神方能詠不能遇,一夜爽靈峰外飛。登千佛院塔:八面青紅倚碧天,窗中列坐萬金仙。排云欲挽三茅袂,拊檻慚升八部肩。 盡訝入檐奇影倒,應知出世法門偏。詩題漫道游觀勝,只得塵勞半飯緣。宿攝山棲霞寺:寒林日暮思車徒,卻得南朝最勝區。廿載不登禪子榻,一宵權作佛家奴。齊梁寂寞名猶是,儒釋紛紜念已無。最是宦心能敗道,羞將束帶問衣珠。又
泉洞迷花草沒梯,倚巖千佛坐高低。迭襟山色團圍峭,隔樹江聲隱映齊。宋刻梁文江令筆,龍盤龜戴上元題。 棲霞只是枯禪窟,爾許頭顱向里棲。枝山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留言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核實過后將及時進行處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