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類風濕關節炎是常見的免疫介導炎癥性疾病,過去 25 年其治療發生了革命性變化。本文從歷史視角回顧發展,聚焦當前和新興治療策略,包括傳統合成改善病情抗風濕藥、生物制劑、靶向合成改善病情抗風濕藥等,探討治療中的爭議和未滿足需求,如難治性患者的治療,還涉及個性化治療、影像作用、無藥緩解及疾病預防等內容,為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提供全面參考。
一、類風濕關節炎:不容忽視的常見疾病
類風濕關節炎(RA)是一種常見的免疫介導炎癥性疾病,在我國發病率約為 0.42% ,全球約 1% 的成年人受其影響,且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它就像一個 “隱形殺手”,主要癥狀為關節疼痛、腫脹和僵硬,尤其在清晨或長時間休息后更為明顯,早期常累及手、足小關節。很多患者早上醒來,手指關節僵硬得像被凍住一樣,無法正常彎曲。
診斷類風濕關節炎主要依據關節受累情況,同時參考自身抗體(如類風濕因子、抗環瓜氨酸肽抗體)和全身炎癥指標。2010 年歐洲抗風濕病聯盟(EULAR)與美國風濕病學會(ACR)聯合發布的分類標準,為診斷提供了重要參考(詳見表 1)。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類風濕關節炎分類需總分≥6 分,且至少有 1 個客觀腫脹關節,同時排除其他臨床解釋,關節受累情況還可通過影像學(肌肉骨骼超聲、磁共振成像)確認。
注:類風濕關節炎分類需總分≥6 分,且至少有 1 個客觀腫脹關節,同時排除其他臨床解釋。關節受累情況可通過影像學(肌肉骨骼超聲、磁共振成像)確認。
二、治療發展:從有限選擇到多樣策略
過去,類風濕關節炎治療選擇有限,患者常依賴糖皮質激素或非甾體抗炎藥,但副作用大,疾病緩解罕見。后來,類風濕關節炎治療取得兩大關鍵進展:一是對疾病病理生物學的深入了解和生物技術發展,帶來了多種靶向治療藥物;二是 “達標治療” 策略的提出,強調早期積極控制炎癥以改善預后。
三、靶向治療:精準對抗炎癥
多種細胞因子和免疫細胞在類風濕關節炎發病中起關鍵作用,成為治療靶點。
生物制劑:如抗腫瘤壞死因子(TNF)制劑(英夫利昔單抗等)、抗白細胞介素 - 1 受體拮抗劑(阿那白滯素)、抗白細胞介素 - 6 受體抗體(托珠單抗等)、B 細胞耗竭劑(利妥昔單抗)、T 細胞共刺激調節劑(阿巴西普)等。這些藥物大多為大分子蛋白,需注射給藥,部分存在免疫原性。隨著原研藥專利到期,生物類似藥上市,降低了治療成本。
靶向合成改善病情抗風濕藥:以Janus 激酶(JAK)抑制劑為代表(托法替布、巴瑞替尼等),通過抑制細胞內信號傳導發揮作用,可口服給藥。
四、現有治療藥物:各有優劣
(一)糖皮質激素
糖皮質激素通過調節基因表達發揮強大的免疫抑制作用,在類風濕關節炎早期常作為輔助藥物,與改善病情抗風濕藥聯用,能快速緩解癥狀、抑制關節損傷。但長期使用副作用多,如感染風險增加、骨質疏松、白內障等,需謹慎使用。
(二)傳統合成改善病情抗風濕藥(csDMARDs)
甲氨蝶呤是類風濕關節炎的一線首選藥物,療效好、起效快,與小劑量潑尼松聯用,約 40% 的新診斷患者可實現早期持續緩解。其他藥物如柳氮磺吡啶、來氟米特、羥氯喹,在甲氨蝶呤不耐受或無效時使用,羥氯喹也可用于輕癥患者。這些藥物雖嚴重不良反應少見,但部分患者會出現胃腸道不適等癥狀,需定期監測血常規和肝功能。
(三)生物制劑和靶向合成 DMARDs 的療效與安全性
多數臨床試驗表明,不同種類的生物制劑和靶向合成 DMARDs療效相似,與甲氨蝶呤聯用效果更佳。但它們也存在一定安全風險,如感染風險增加,尤其是抗 TNF 制劑,治療初期感染風險較高;部分藥物可能增加惡性腫瘤風險,如阿巴西普。JAK 抑制劑托法替布的安全性存在爭議,其心血管事件和惡性腫瘤風險相對較高,使用時需謹慎評估患者風險。
注:
有關藥物效應(包括不良反應)的完整列表,讀者可參考每種藥物的產品特性總結。
阿那白滯素目前因成本效益較低,未被英國國家衛生與臨床優化研究所批準用于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在類風濕關節炎中的使用并不常見。
在第 12 周進行評估。
Fc = 可結晶片段;mAb = 單克隆抗體;JAK = Janus 激酶;TNFα = 腫瘤壞死因子 α;TNFR2 = 腫瘤壞死因子受體 2;CTLA4 = 細胞毒性 T 淋巴細胞相關蛋白 4;ACR50 = 美國風濕病學會 50% 緩解率。
五、治療策略:因人而異
(一)早期疾病治療
“達標治療” 是早期類風濕關節炎的核心策略,以甲氨蝶呤為基礎藥物,可聯合短期糖皮質激素“橋接治療”,目標是實現疾病持續緩解或低疾病活動度。若未達標,需調整治療方案,可選擇傳統合成 DMARDs 聯合治療或加用生物制劑 / 靶向合成 DMARDs。目前對于一線藥物和劑量選擇、聯合用藥順序等存在爭議,需綜合考慮療效、安全性和成本。
(二)難治性類風濕關節炎治療
部分患者經傳統合成 DMARDs 和生物制劑 / 靶向合成 DMARDs 治療后,仍難以達到理想治療效果,被定義為難治性類風濕關節炎。對于此類患者,目前缺乏明確的治療策略,一般建議重新評估診斷,排查影響治療反應的因素,如生活方式(吸煙、肥胖)、藥物依從性、合并癥等,也可通過監測藥物濃度和抗藥物抗體來調整治療。
六、新方向與爭議:探索未知
(一)治療目標與影像作用
很多人認為,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只要臨床癥狀緩解了,就意味著疾病治好了。但事實并非如此,臨床緩解并不意味著沒有亞臨床炎癥,部分患者雖然表面上癥狀消失了,但通過影像學檢查(如肌肉骨骼超聲和磁共振成像),仍可發現滑膜炎和骨損傷。目前,這些影像學檢查在指導治療決策中的作用還尚未明確,雖然部分研究沒有證實它們的優勢,但在未來,它們有望成為輔助實現緩解的重要工具,幫助醫生更準確地判斷病情,制定治療方案。
(二)個性化治療
類風濕關節炎具有高度異質性,也就是說,不同患者的病情、發病機制、對藥物的反應等都可能不同。目前,還缺乏有效的生物標志物來指導個性化治療。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研究人員正在通過分析滑膜組織和外周血,努力尋找能預測治療反應的生物標志物,希望有一天能夠實現精準治療,讓每一位患者都能得到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案,就像為患者量身定制一件 “治療外衣”。
(三)減藥與無藥緩解
令人欣慰的是,有少數患者可以實現無藥緩解,擺脫藥物的束縛。但問題也隨之而來,如何安全減停藥物、何時重新用藥以預防疾病復發,目前還沒有明確的共識。研究發現,無循環自身抗體、疾病病程短、嚴格的緩解定義、男性等因素,可能與成功停藥相關。這為醫生和患者在減藥停藥過程中提供了一些參考,但具體的操作還需要醫生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謹慎判斷。
(四)疾病預防
在類風濕關節炎發病前,環境因素可能會引發自身免疫反應,導致體內產生抗環瓜氨酸肽抗體。為了預防疾病的發生,多項臨床試驗嘗試用藥物進行干預,但目前效果有限。未來,還需要解決研究設計、終點確定、患者招募等問題,制定協調統一的策略,加快推進疾病預防研究,爭取做到早預防、早干預,讓更多人遠離類風濕關節炎的困擾。
(五)新興治療
基于對疾病病理的新認識,一些新興治療方法正在研發中,如免疫檢查點調節劑、增強調節性 T 細胞功能的藥物、針對滑膜成纖維細胞的治療、細胞治療等。這些新興治療方法就像一顆顆充滿希望的種子,為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帶來了新的曙光,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它們就能長成參天大樹,為患者遮風擋雨。
七、治療指南:提供規范
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涉及多個方面,為了規范治療流程,臨床有多種循證治療指南可供參考,涵蓋了早期和已確診疾病的管理、難治性疾病的處理、感染的篩查與預防等內容。這些指南就像一本本 “治療寶典”,為醫生的診療提供了科學依據。
同時,康復治療師和患者自我管理在治療中也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康復治療師可以通過專業的康復訓練,幫助患者恢復關節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患者自身也要積極參與自我管理,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如合理飲食、適度運動、規律作息等,積極配合治療,與醫生共同對抗疾病。
識別微信二維碼,添加抗體圈小編,符合條件者即可加入抗體圈微信群!
請注明:姓名+研究方向!
本公眾號所有轉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注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聯系(cbplib@163.com),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