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利率水平,真的是歷史最低水平。當然,后續還是會降的。
前段日子,有個和我關系挺好的小姐姐,找我聊天。她存的定存,到期了。知道我對資產規劃這塊有些研究,就想和問下我,這筆錢還要不要買定存,劃算嘛。
小姐姐買的是五年期的定存,五年前她存的時候,利率還有將近3個點。
但現在到期再存,發現五年期定存只有1點5左右了。
她這筆錢的目的就是,給孩子存一筆錢,大概率會存個五年以上。
現在呢,這個一點幾的利息對她來說是毫無誘惑力,認為這個利率太低了。但她更擔憂的是,未來利率會比現在還低,跌破1%以下。
當然,我告訴小姐姐,后面利率降至1%是大概率事件。
目前如小姐姐這樣,手頭有一筆存款到期,發現存款收益大不如前,繼續存吧,感覺虧;但不存,擔心后續會降至更低。
這就是低利率時代,我們將面臨的常態。
其實上周的時候,就在5月20號降息之前,也和大家預測過,接下來降息速度,會超乎大家的想象。
那面對近幾年這種史詩級的降息速度,我們該怎么應對呢?
一、利率降得到底有多快?
現在利率下行的速度,到底有多快呢?
我們可以盤點下過去三年來,存款利率下行的速度。
以建設銀行為例,找一下它的掛牌利率。
從2022年9月份開始,似乎是一個降息的節點和分水嶺,距離現在不到三年的時間。
三年期存款利率,從2.6%一路降至1.25%。
五年期利率,從2.65%降到1.3%。
當然這是掛牌利率,就是最低的參考利率。銀行實際利率會比掛牌高一些,比如我用手機銀行看,三年期的定存,還是能達到1.55%的。
或者說,想要存錢,買大額存單,也是能比現在展示的掛牌利率要高一些。
只是,高不到哪里去,都是一點多的水平。
接著我們參考十年期國債,其實走勢也會和存款的走勢相近。
也是從2022年末開始,從3.0%的利率,一直降至現在這個1.6%左右的水平。
堪稱是腰斬。
那為啥我們的利率降幅會這么快呢?
其實,利率下行這個事情呢,是每個經濟體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都會面臨的一個階段。
比如這些年,我們經常會參考的日本為例。
在經濟騰飛以后,日本經濟發展速度相對頂峰期出現了滑落,而且因為房地產的原因,導致日本進入了失去的三十年。
然后衡量經濟非常重要的指標就是利率。
在經濟低迷時,日本通過降息來調節市場。我們可以看一下,從1990年開始,日本十年期國債的走勢。
從最高點的8%左右,經過8年的時間,一路跌至1%附近。
再往后,甚至達到了負利率。
之前和大家分享過,利率是經濟的一個風向標。各個國家,都會用利率來調節經濟的活躍度,根據情況選擇加息和降息。
當經濟發展迅猛,高利率意味著用錢的成本更高一些。
比如我們90年代,貸款利率動輒10個點,依舊有人愿意去借,因為當時能得到更高的收益。
但當經濟發展緩慢,借錢去創業的就變少了。比如現在這樣,商業貸款利率只有3個點,可依舊沒那么多企業愿意貸款。
并且呢,隨著房地產低迷的原因,就依靠通過降低貸款利率,來振興樓市,緩解一下圍繞樓市帶動的中下游產業。
另外降息也是刺激大家消費。
衡量消費指數的CPI,從2023年以后,幾乎都是負值。大家沒那么愿意消費,自然就想著降低存款利率,讓大家少存錢,多消費。
以上這個趨勢,我認為至少目前的經濟周期內,利率下行是無法逆轉的。短則十幾年,長則更久。
那降息給我們到底帶來了哪些影響呢?
二、躺平的成本,越來越高
隨著存款利率愈發之低,存款特種兵,消失了。
不同銀行的存款收益是存在一定的差別的。
一般來說,村鎮銀行的利息收益>城商銀行>股份制銀行>幾大國有銀行。
這樣,銀行存在一定的息差。
比如說,兩年前,四大行存款利率2%。但有些地方性銀行能給到2.5%-3%的大額存單。
這樣很多人就會選擇跨城市存款。
假設存50萬,三年期,一個利率2.5%,一個利率3%。那算下來,利息三年下來就能差了7500元。
這樣的話,為了這個利息,跑一趟,還是比較值得的。
但今年,我發現,存款特種兵已經很少出現了。
最大的原因就是,存款的利息收益,不及預期。而且大家都差不太多。為了那點利息,折騰一趟,實在是吸引力不大了。
另外,現在利率下行后,帶來最大的影響就是,躺平的成本,越來越高了。
還記得2022年的時候,我經常看到網上有博主分享,不工作躺平,需要攢多少錢。
那個時候,大家普遍的想法就是把錢存進銀行,然后躺平吃利息。
當時銀行存款利息是3%,那么假設每年10萬的生活成本,反推的話,就是需要準備330萬左右。
但是呢,利率下行,就讓這個計劃投入成本愈來愈高。
比如利率降至2%,比如同樣是10萬,就是需要500萬的本金;
如果利率降至1%,那么還要求10萬的利息,本金就需要達到1000萬。
就是說隨著利率繼續下行,想要躺平所需要的成本,變得愈發高,不可估量。
所以說,利率下行,影響最大的就是,當時希望通過本金實現無風險躺平的群體;或者是,通過存款吃利息,領養老金的人群。
那在現有的利率環境下,我們該怎么看待現在的低利率環境,以及怎么去做好自己的資產配置呢?
現在這個階段,我覺得對于我們絕大多數人來說,最先做的準備,就是建立好正確的收益預期。
不要為了高收益,而無視風險,導致最后不可承擔的結果。
比如說,現在絕對安全的方式,還是三種——存款、國債,儲蓄險。
前幾年,我們都覺得3.5%、3%的收益不高,但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看,但一個無風險的利率,能達到2.5%,就已經是非常稀缺的了。
比如現在的存款和國債,能突破2%已經是奢侈。
這個時候再去妄圖更高,比如3%、3.5%,就要適合問自己,能達到這個收益,需要付出什么樣代價。
畢竟,利率就是無風險的參照物,影響著我們投資的預期。
還記得2019年,原銀保監會主席的那句預言——“十年后,要買一款年收益3%的理財產品,會像車子搖號一樣,完全憑運氣了”。
只是沒想到,降息速度,比他預期中還要快。現在,別說是3%了,現在安穩能拿到2.5%已經是無比奢侈的事情了。
具體該怎么應對呢?
如果我們本身就是考慮,這筆錢存銀行,買定存,不接受風險的話,大致可以有以下應對辦法。
第一、如果明確,這筆錢只能是3年左右。
那我們只能去考慮選擇定存或者是三年期國債。
目前來說,定存收益雖然低,但至少是正利率。參考國外很多國家,去銀行存錢還需要額外付出成本,處于負利率,那會更鬧心。
所以短期內,這筆錢只能接受利率下行的風險。后期,即便存款利率降至1%以下,那么我們也要去接受。
第二、如果考慮五年左右用錢的話。
之前就和大家說過,現在很不建議大家,去選擇五年期的定存。這個也是在開年的時候,就和大家提出的。
這主要是,如果我們同樣去存五年期定存,效果是完全比不過五年即可領錢的快返年金險的。
現在,隨著利率下降,定存的性價比變得更低了。
比如說,我們同樣存100萬。(存100萬,就是為了演示收益較為方便,不代表真需要拿出100萬)
如果是選擇5年期定存的話,效果大致是這樣的。
每年固定領1.3萬。
收益非常明確,然后因為單利長期是1.3%,具體收益,我就沒有列出。
下面呢,我們可以同樣模擬下,用快返年金險,具體收益表現如何。
還是同樣拿出100萬。
這個方案,第5年,能領回本金的10%,100萬的話,就是一次拿回10萬。
以后的每年,都能領回本金的2.4%,作為利息,即2.4萬元。
最香的是,活多久、領多久。就是壽命越長,領得越多。
并且更絕的是,5年以后,賬戶里始終有一筆,接近本金的現金價值。這筆錢呢,可以完全取出來花。
如果對比同期收益的話,越往后,差距越大,甚至達到40萬以上。
需要注意的是,我這么計算,其實對定存的結果有些“偏袒”。這主要是,我沒有把利率下行的情況考慮進去,全部按照1.3%的單利來計算的。
但現在的情況是,不用說5年、10年,就是僅限于一年內,利率會不會滑落至1.0%以下,都未可知。
從收益角度,如果我們買存款替代,絕對是優勢拉滿,而且是吊打。
所以說,如果五年左右,考慮用錢的話,快返年金險的優勢無比明顯。真的考慮,沒必要買五年期定存了。
第三、如果追求更高的收益預期,可以考慮分紅險。
之前和大家提到過,未來低利率時代,分紅險就是會提高預期收益的一個絕佳的辦法。
畢竟現在,按照2.0%預定利率設計的分紅險,收益上限還是能達到3.2%左右的。并且,現在的分紅險,即便只拿到保底利率,也是比之于定存更有優勢的。
只是呢,選分紅險的話,我們一定要選對公司,不能盲目挑選。
目前呢我們比較推薦中英福滿佳2.0和中意一生中意尊享版,這兩款產品,都是經過市場考驗的。
分紅險最重要的就是,長期分紅能力和意愿。
只有選對公司,才能保證我們享受到保險公司的紅利。
而且后續隨著利率繼續降低,分紅險是我們為數不多的,能保本,并且能拿到較高收益預期的工具。
據我推測,未來利率還是會越降越低的。就像是我那篇文章和大家提到的,史詩級降幅會來臨。
如果說資金體量沒那么大的話,影響確實相對有限。
但對于存款超過50萬以上的,就要好好規劃下,這筆錢該怎么存了。
因為現在的利率,并不是最終的結果,只要經濟增速、房市和消費情況沒有改善,未來我們依舊會長期處于低利率的環境。
那這樣看,現在的2.5%儲蓄險雖然不比之前,但相比于動輒1%的利息,就要好得多。
如果說,你對我文章提到的方案和產品感興趣,可以留言告知。或者直接掃文末二維碼,讓我們顧問老師一對一為你講解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